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254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docx

刷题11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高考模拟题

(刷题1+1)2020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八)(含2019高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衡水高三二调考试)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可维持细胞渗透压

B.破坏低等植物的中心体或高尔基体,均有可能得到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物质交换有关,而与生物催化作用无关

D.洋葱根尖细胞无叶绿体,但根尖细胞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

答案 C

解析 液泡中的物质包括糖、蛋白质、磷脂、单宁、有机酸、植物碱、花青素和无机盐等,液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细胞渗透压,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积累和贮存养料及多种代谢产物,A正确;低等植物的中心体在有丝分裂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通过高尔基体而形成细胞板,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若破坏中心体或高尔基体,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或不能形成细胞壁,均有可能得到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B正确;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是受体,有的是载体,有的是与细胞代谢有关的酶,故与物质交换有关,也与生物催化作用有关,C错误;洋葱根尖细胞无叶绿体,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根尖细胞中含有洋葱的一整套遗传物质,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D正确。

2.(2019·福建厦门高三期末)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株进行“饥饿处理”

B.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C.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实验中,应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答案 B

解析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是否有光是实验的自变量,原有的淀粉是无关变量,将实验植株进行“饥饿处理”消耗的是原有的淀粉,A正确;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是否有光是实验的自变量,将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属于自变量的控制,B错误;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实验中,自变量为pH,温度为无关变量,C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淀粉为底物,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3.(2019·山东临沂质检)在CO2浓度及其他外界条件适宜且稳定的条件下,测得某栽培植物叶肉细胞适宜光照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催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B.在30℃时,该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C.在40℃时,该植物在适宜光照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D.每天光照、黑暗各处理12h,该植物25℃时仍能正常生长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某栽培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40℃,因此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不相同,A正确;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在30℃时,该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最大,B正确;在40℃时,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0,一昼夜下来该植物没有积累有机物,不能正常生长,C错误;在25℃下,12小时光照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积累的有机物>每天12小时呼吸作用消耗量,一昼夜下来该植物能积累有机物,仍能正常生长,D正确。

4.(2019·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

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促进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并向着肿瘤方向生长。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癌症蛋白”的形成过程需要多种RNA分子的参与

B.“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的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癌症蛋白”可作为膜蛋白成分参与新生血管的生长

D.“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 C

解析 “癌症蛋白”通过转录、翻译过程形成,需要mRNA、tRNA、rRNA等多种RNA分子的参与,A正确;由题意可知“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的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癌症蛋白”是一种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号分子,不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癌症蛋白”有促进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并向着肿瘤方向生长的作用,该过程是通过影响血管上皮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的,D正确。

5.(2019·北京市朝阳区第一学期期末)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B.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aY=1∶1∶1∶1,则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C.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1∶1∶2,则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若细胞中无染色单体,基因组成为AAYY,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 C

解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且都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A正确;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4个共2种精子,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aY=1∶1∶1∶1,则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正常情况下,这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XB∶aY=1∶1或aXB∶AY=1∶1,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1∶1∶2,则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C错误;若某细胞无染色单体,基因组成为AAYY,说明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6.(2019·江苏常州市高三期末)图1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系谱图,图2是对该家系中Ⅰ1~Ⅱ4号个体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先以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DNA,再进行电泳),得到的电泳结果(电泳时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移动速率不同),已知编号a对应的样品来自Ⅱ4。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1可确定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结合图1和图2分析,可知致病基因内部存在相关限制酶的1个切点

C.Ⅱ5一定是杂合子,Ⅲ8与Ⅱ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D.Ⅲ9与该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5/12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1中1号和2号正常,而他们的女儿4号患病,可确定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编号a中有条带2和条带3,对应的样品来自于4号个体,而4号个体是隐性纯合子,说明致病基因内部只存在相关限制酶的1个切点,B正确;由于7号患病(aa),故5、6号一定是杂合子(Aa),8号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故8号与5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9号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与该病基因携带者(Aa)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1/6)×1/2=5/12,D正确。

7.(2019·河北保定高三期末)将基因型为Aa(品系甲)的玉米幼苗芽尖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

将甲、乙品系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生长、繁殖,得到子一代丙。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显微镜下观察品系乙的根、茎、叶细胞,在分裂中期时三者染色体数目相等

B.品系甲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品系乙植株自交后代全为显性

C.品系甲作父本,品系乙作母本进行杂交,后代基因型为四种,比例为1∶5∶5∶1

D.子代丙个体中存在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多种情况

答案 C

解析 品系乙地上部分是染色体加倍的,而根是二倍体,所以根、茎、叶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不相等,A错误;品系甲(Aa)、乙(AAaa)自交均会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甲和乙间行种植可自交可杂交,所以会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后代,不会有六倍体,D错误;品系甲作父本与品系乙作母本中,甲产生的精子类型为1/2A、1/2a,乙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1/6AA、4/6Aa、1/6aa,则AAA∶AAa∶Aaa∶aaa=1∶5∶5∶1,C正确。

8.(2019·湖南岳阳教学质量检测)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D.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6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中图解可以判断出,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D_R_为蓝色,D_rr或ddR_为紫色,ddrr为白色,故开紫花的基因型有DDrr、Ddrr、ddRR、ddRr4种,A正确;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ddRr=1∶1,B正确;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为1/2DdRr,1/2Ddrr,C正确;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占6/16,紫花纯合子DDrr占1/16,ddRR占1/16,可知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6,D错误。

9.(2019·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M13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闭合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M13的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B.M13的DNA复制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C.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

D.M13的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外壳的场所

答案 B

解析 M13的DNA分子是单链的,因此其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错误;M13的DNA复制过程是亲本DNA形成子代DNA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现象,B正确;M13丝状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C错误;M13丝状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不可能有核糖体,D错误。

10.(201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

当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

B.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

D.祖先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答案 D

解析 生殖隔离指的是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由题干信息可知,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由于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只有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的蛾才有可能逃脱危险,被保留下来,不具有这种能力的蛾就被蝙蝠吃掉而淘汰了,因此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蛾与蝙蝠的生存斗争中,这两个物种相互选择,实现了共同进化,C正确;祖先蛾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淘汰了适应能力弱的个体,因此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11.(2019·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在冬季长跑过程中,人体会进行复杂的稳态调节。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过程

B.皮肤血管舒张,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C.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平衡

D.下丘脑既接受神经信号也接受激素信号

答案 B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时受大脑皮层的调控,A正确;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B错误;葡萄糖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导致葡萄糖浓度降低,则机体调节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平衡,C正确;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既接受神经信号也接受激素信号,D正确。

12.(2019·辽宁辽河二中高三期末)下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 D

解析 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13.(2019·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一模)有甲、乙、丙、丁四种信息分子,它们运输到靶细胞后,检测发现:

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加速合成多糖;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丙生成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丁与靶细胞结合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腺体分泌物增多相应细胞释放组织胺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B.乙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溶酶体

C.生成丙的反应只能发生在无氧环境下

D.丁引起的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答案 D

解析 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加速合成多糖,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还原糖,A错误;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说明乙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与溶酶体无必然的联系,B错误;丙生成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说明丙是CO2,人体中的CO2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即生成丙的反应只能发生在有氧环境下,C错误;丁与靶细胞结合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腺体分泌物增多,导致相应的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生物活性介质,说明丁引起的反应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D正确。

14.(2019·保定高三期末调研)下列有关人在剧烈运动时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身体平衡中枢等均处于兴奋状态

D.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 C

解析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A正确;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内环境稳态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完成,D正确;身体平衡中枢不在下丘脑而在小脑,C错误。

15.(2019·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质检)研究发现当机体糖类物质利用受阻或长期不能进食时,机体会动用大量脂肪分解供能,脂肪分解后会生成酮体。

当人体内的酮体浓度超过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限度后,血液中酮体堆积,就会导致人体患酮血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酮血症患者体内可能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B.人长期不补充糖类食物,除会患酮血症外,尿氮含量也可能会增加

C.患有糖尿病的酮血症患者的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率较高

D.某患有酮血症的个体出现头昏、心慌和四肢无力,其可能患有低血糖病

答案 C

解析 酮血症患者可能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造成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出现障碍,才会大量分解脂肪供能,A正确;当机体长期不补充糖类食物时,机体会以脂肪和蛋白质为底物进行氧化分解供能,故该机体除患酮血症外,尿氮含量还可能会增加,B正确;含有糖尿病的酮血症患者,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效率低,从而导致血糖浓度高,C错误;某患有酮血症的个体出现头晕心慌和四肢无力,可能是因为不能利用糖类供能,而导致低血糖病,D正确。

16.(2019·甘肃张掖甘州区高三联考)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或抑制生长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都会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

B.某些植物激素可直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C.植物激素之间可以调节彼此的生理作用,但不能调节彼此的含量

D.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控制用量即可避免安全问题

答案 A

解析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或是抑制生长物质的分布不均匀,A正确;植物激素起信息传递的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B错误;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激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调节彼此的含量达到平衡,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作用的农业投入品,它与动物激素完全不同,对人体生长发育无作用和影响,D错误。

17.(2019·山东临沂联考)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为Y

B.实验说明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

C.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

D.探究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答案 D

解析 X和Y浓度下侧芽生长量都比对照组蒸馏水高,说明X和Y起的是促进作用,而Z是抑制作用,因而Z浓度最高,但是不能确定X和Y的浓度高低,有可能为Y

18.(2019·山东省烟台高三期末)图甲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图甲中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与田鼠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C.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

D.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乙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

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B错误;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即K/2)相对应,C正确;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19.(2019·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对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林土壤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作为分解者有利于物质循环

C.结果表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D.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

答案 A

解析 由于土壤小动物的体积较小,因此一般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土壤中的腐食动物为分解者,且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笋用林(高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粗放经营林(低强度)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过度经营会降低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C正确;表格中不同的经营强度下的物种丰富度不同,说明不同的经营强度会改变自然群落的演替方向,D正确。

20.(201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

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种群

能量相对值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6.50与戊的呼吸消耗量之和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B

解析 戊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6.50,B错误;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56/(12.80+10.30)≈15.4%,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21.(2019·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桉树和菠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C.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 D

解析 桉树和菠萝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根据题意最后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说明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B正确;桉树和菠萝之间不存在捕食和被捕食关系,不存在能量流动,可能存在信息传递,C正确;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2.(2019·湖南岳阳市一模)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

B.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

C.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时最大

D.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处于下降阶段

答案 C

解析 小型犬浣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小型犬浣熊既食肉,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型犬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曲线中a~c(除a、c点)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大于0,说明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因此在a时最大,C正确;曲线中a~c(除a、c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说明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不断增大,D错误。

23.(2019·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期末)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

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

C.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

D.该流域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C

解析 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由图可知,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

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