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331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docx

《小石潭记》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选择习题

《小石潭记》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10课】

班级:

姓名:

题型: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篁竹】。

2、【如鸣珮环】。

珮、环,。

3、【心乐之】。

乐,。

4、【水尤清冽】。

尤,。

5、【全石以为底】。

6、【卷石底以出】

7、【坻】。

8、【堪】。

9、【翠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1、【可百许头】。

可,。

许,。

12、【若空游无所依】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

14、【怡然】。

15、【俶尔远逝】

俶尔,。

16、【翕忽】。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犬牙差互】

19、【凄神寒骨】

20、【悄怆幽邃】

悄怆,。

邃,。

21、【清】。

22、【隶而从】。

23、【二小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

三、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久居: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隶而从者:

清:

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差:

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见:

①下见小潭:

②明灭可见:

乐:

①心乐之:

②似与游者相乐:

①以其境过清:

②卷石底以出:

③全石以为底:

①乃记之而去:

②隶而从者:

③潭西南而望: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同游者:

①如鸣佩环:

②竹树环合: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岩: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lè)之:

③下见小潭: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日光下澈:

⑥潭西南而望:

⑦斗(dǒu)折蛇行: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⑨凄神寒骨:

⑩俶尔远逝。

⑪如鸣佩环。

⑫隶而从者。

⑬似与游者相乐。

⑭崔氏二小生:

⑮乃记之而去:

⑯不可久居:

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⑱影布石上:

⑲潭中鱼可百许头:

⑳佁然不动: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如鸣佩环:

④乃记之而去:

⑤斗折蛇行:

⑥以其境过清:

四、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之:

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

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

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就)

2、选出与“佁然不动”中的“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人恒过,然后能改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屋舍俨然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影布石上(映)

C、斗折蛇行(像蛇爬行一样)D、不可久居(居住)

4、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译:

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译:

住在僻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译:

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5、选出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以物喜C、徒以有先生也D、以光先帝遗德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C.不可久居/居数月,典马将胡骏马而归

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

B.以裨形胜/以中有足乐者

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

10、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足够、足有)B.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

B.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D.以其境过清(认为,以为)

13、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

14、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B.是进亦忧,退亦忧/是天时不如也

C.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D.或异二者之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5、请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相与步于中庭

B.心乐之/念无与为乐者

C.近岸,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D.闻水声,如鸣佩环/庭下如积水空明

1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暮寝而思之/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B.前人之述备矣/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以塞忠谏之路

D.其真无马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B.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

C.潭西南而望/野芳发而幽香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1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9、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斗折蛇行B.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庭下如积水空明D.不可知其源/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20、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

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21、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B、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

C、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D、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2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

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坻】水中高地。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

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

邃,深。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②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②隶而从者:

跟随。

清:

①水尤清冽: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清。

差:

①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动词。

见:

①下见小潭:

看见。

②明灭可见:

看见,动词。

乐:

①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①以其境过清:

因为。

②卷石底以出:

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③全石以为底:

把。

①乃记之而去:

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隶而从者:

不译,表修饰关系。

③潭西南而望:

不译,表修饰关系。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②同游者:

游览。

①如鸣佩环:

玉环。

②竹树环合:

环绕。

①全石以为底:

作为。

②为岩:

成为。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心乐(lè)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③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⑤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⑥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⑦斗(dǒu)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⑨凄神寒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⑩俶尔远逝。

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⑪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⑫隶而从者。

名词作动词,跟着。

⑬似与游者相乐。

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⑭崔氏二小生:

古今异义,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⑮乃记之而去: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⑯不可久居:

古今异义,古义:

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

住。

⑰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今异义,古义:

大约。

今义:

能愿动词,可以。

⑱影布石上:

古今异义,古义:

映。

今义:

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⑲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今异义,古意: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

允许。

⑳佁然不动:

古今异义,古义:

呆呆的样子。

今义: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全石以为底:

倒装句,宾语前置。

②卷石底以出:

倒装句,谓语前置。

③如鸣佩环:

倒装句,谓语前置。

正确语序:

如佩环鸣。

④乃记之而去:

省略句,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⑤斗折蛇行:

省略句: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⑥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

四、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心乐之(之:

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

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

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就)

【解析】A竹林外的水声。

2、选出与“佁然不动”中的“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C):

A、人恒过,然后能改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屋舍俨然D、吴广以为然

【解析】例句:

…的样子。

A这样。

B这样。

C…的样子。

D正确。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D):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影布石上(映)

C、斗折蛇行(像蛇爬行一样)D、不可久居(居住)

【解析】D古今异义,停留。

4、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

A.或异二者之为译:

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译:

住在僻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译:

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解析】A或许不同于……。

B处在僻远的……。

C正确。

D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5、选出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D):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以物喜C、徒以有先生也D、以光先帝遗德

【解析】例句是因为。

A因为。

B因为。

C因为。

D连词,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全石以为底/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C.不可久居/居数月,典马将胡骏马而归

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解析】A把;凭借。

B左右;答应。

C停留;过了。

D离开;离开。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解析】A砍伐;攻打。

B因为;拿。

C可以;大约。

D跟从;跟从。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C)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解析】C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9、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

B.以裨形胜/以中有足乐者

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

【解析】A助词,的;主谓之间。

B来;因为。

C于是,就;于是,就。

D代词,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10、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潭中鱼可百许头(足够、足有)B.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解析】A大约。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解析】B不知道源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

B.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D.以其境过清(认为,以为)

【解析】D因为。

13、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

14、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B.是进亦忧,退亦忧/是天时不如也

C.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D.或异二者之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解析】A在;停留。

B这;这。

C离开;离开。

D不同;不同。

15、请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D)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相与步于中庭

B.心乐之/念无与为乐者

C.近岸,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D.闻水声,如鸣佩环/庭下如积水空明

【解析】A步子,指距离;散步。

B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

C相当于“而”,表修饰;因为。

D好像;好像。

1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暮寝而思之/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B.前人之述备矣/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以塞忠谏之路

D.其真无马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解析】A表修饰;表转折。

B的;的。

C来;以致。

D难道,表诘问语气;代词,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B.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

C.潭西南而望/野芳发而幽香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解析】A代词,这景象;的。

B那;他。

C表修饰;表顺承。

D因为;因为。

1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A回家;退隐江湖。

B喂养;喂养。

C你;好像。

D拿去;在国外。

19、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永州之野产异蛇/斗折蛇行B.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庭下如积水空明D.不可知其源/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解析】A名词,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B砍伐;攻打。

C与“暗”相对;透明。

D源头;源头。

20、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

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解析】D“过清”二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和作者内心的孤寂悲凉,而非“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

21、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B):

A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B、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

C、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D、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解析】B顺序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