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575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教师:

   宋明妍      使用班级:

 2、4、8、班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附“四书”:

《      》《       》《     》《      》)

2.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5)一箪食,一豆羹 (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3.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

(患:

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

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

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________________)

6、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

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

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

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

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

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6.提问: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7.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

他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

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

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第三课时

一、   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指                                                       。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                                               。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进中考训练: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

(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

下同)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

(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4分)

之              蹴                辩             已

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2分)

17.填空:

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3分)

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2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9—22题。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22.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分)

答: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

(15分)

23.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悟】:

 

 

 

参考答案:

1-3略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译: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

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巩: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2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各占1分)

25、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

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

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

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