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525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0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会计一讲义.docx

管理会计一讲义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重点、难点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基本特点、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特征、现代管理会计发展。

企业会计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外部的有关利害关系者,而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服务。

考点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一)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外部的有关利益集团或个人提供他们据以决策的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应该遵循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计量、确认、记录与汇总,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外部有关利益团体提供其据以决策的有关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管理会计及其演进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另一分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的实施,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并参与管理活动。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报告和信息传递等,为企业的决策规划、计划预算、评价与控制等方面提供信息。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的历史较短,它萌芽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的体系及内容基本形成,并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80年代以来又有了许多创新。

其形成和发展是同现代企业的内外环境及与之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相联系的。

考点二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考生需重点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

(一)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决策与规划会计

决策分析可以区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分析。

短期决策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成本与产量问题;其二是成本与收入问题;其三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

长期投资决策是建立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的。

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本机会成本的体现。

是资本对时间的增量,其数值确定与资本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入是联系在一起的。

规划会计通过编制计划和预算将决策确定的目标和行动具体化,预算包括生产经营总预算和项目预算。

2.执行与控制会计

执行和控制是保证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实施过程。

主要通过计划执行结果与预算的比较,评价执行者的工作成绩,通过差异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控制的目的。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是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

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主要方面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信息使用者

外部使用者:

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公众等

内部使用者:

企业各级管理者

信息的时间属性

历史性

现实性、预测性

会计报告的类型

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

损益表、资产负债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特定决策分析报告、业绩评价评价报告、控制报告等

会计报告的内容

反映企业整体的总括性情况

反映企业内部机构、部门等详细情况,与决策、评价及控制相关

会计报告的编报频率

对外财务报表:

年度、半年度、季度

内部报告:

根据需要适时提供

约束性

应该符合会计准则

不受会计准则约束

验证程序

公认会计师审计

无需外部审计

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1.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

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这个基本目标适合于任何条件下的商品和市场经济。

2.方法灵活多样性

管理会计通常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处理,突破了财务会计的传统模式,吸收和借鉴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和现代数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其特征主要是分析性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面向未来的时间特征

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面对未来是以未来的事件为决策对象。

管理会计信息是面向未来主要是现时和未来的估计信息,计量属性上表现为预测价值,如重置价值、贴现值等。

4.会计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约束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所提供信息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控制的需要,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其方法和程序具有很大自由度和弹性。

5.重视人的行为问题

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要特别重视评价和控制的指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和预算时要考虑有关指标对各级管理和执行者行为的引导,能否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调动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关注执行者的行为结果,以便取得反馈信息,修正计划指标,影响有关方面的行为方向。

考点三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

(一)企业目标和管理职能

1.企业的目标

以盈利为导向,以酬报其投资者并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企业管理职能

企业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

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和评价控制四个方面。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1.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信息

2.制定计划编制预算

3.实施经营计划,评价业绩实施控制

4.成本确定和成本计算

(三)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也称为可靠性,是指所提供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靠的,不可靠的信息不仅对管理没有用处,甚至会误导决策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可靠的信息并非要求信息绝对精确,而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会计应尽可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决策有关系,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会导致决策的差别。

准确性与相关性有时是矛盾的,对于管理会计而言,信息的相关性价往往会优先于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称为易懂性,如果提供的信息不为使用者所理解,那么其作用就会降低,甚至不为决策者所用。

因此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以使用者容易理解为准则,以使用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及表达方式提供。

4.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管理会计适时、快速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但及时性和准确性往往难以两全其美,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害得失,在及时性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折衷,以满足决策者的需要。

5.成本和效益原则

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受成本和效益原则的约束,提供和使用信息的成本应小于使用信息所产生的效益。

管理会计应以成本和效益原则为约束,权衡方法的详略、程序的简繁及数据的精确和粗略等。

考点四现代企业环境和当代管理会计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二)代理人理论;

(三)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

(四)目标成本计算和价值分析;

(五)质量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

(六)适时生产(存货)系统;

(七)综合记分卡。

第二章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学习要求

本章阐述管理会计的成本性态分析方法,以及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学习本章,要求深刻理解成本按性态的分类,重点掌握总成本的函数模型及利用其进行成本预测;了解常用的混合成本分解方法,并重点掌握其中的高低点法;理解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含义以及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区别;熟练掌握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表的编制;理解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营业利润计算的影响,以及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内容是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两种成本计算方法损益表的编制及其对利润计算的影响。

考点一:

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将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这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种分类贯穿于管理会计始终,是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算编制等方法的基础。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业务量变动时其总额保持不变的成本。

固定成本具有两个特点:

(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变现为一固定金额;

(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

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是否受企业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又可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约束性固定成本两类。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受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影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层短期决策行为影响,在短期内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具有两个特点:

(1)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呈正比例变动;

(2)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的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

变动成本又可进一步分为设计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虽然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因业务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的成本,这类成本同时具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特性。

最常见的混合成本包括阶梯成本和半变动成本。

阶梯成本的特点是,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增长,其发生额固定不变;当业务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其发生额就会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额内保持不变。

半变动成本有一个初始量,这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基础上业务量增加,成本也会增加,又类似于变动成本。

(四)相关范围

对于固定成本来说,相关范围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特定的期间;二是指特定的业务量水平。

对于变动成本,也存在一定的相关范围。

超过相关范围,变动成本也不再是变现为完全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五)总成本的函数模型

在相关范围内,总成本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Y=a+bx。

其中,y代表总成本,x代表业务量,b代表固定成本总额。

考点二:

混合成本分解和成本预测

(一)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1.工程成本法

又称作技术测定法,它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物质消耗逐项进行技术测定,在此基础上来估算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一种方法。

2.账户分析法

账户分析法是指分析人员根据各有关成本明细账的发生额,结合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对每项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入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

3.合同确认法

合同确认法是根据企业与供应单位所订立的经济合同中的费用支付规定和收费标准,分别确认哪些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哪些费用属于变动成本的方法。

4.历史成本分析法

历史成本分析法是根据混合成本在过去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与业务量的历史资料,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分解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定量分析法。

(1)高低点法

根据历史资料中业务量最高和最低期的成本数据,来分解成本的方法,叫高低点法。

由于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因而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Y=a+bX

其中,Y代表一定期间某项混合成本总额;

X代表业务量;

a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

b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单位变动部分;

计算顺序:

先算b,再求a=y高-bx高或a=y低-bx低

用高低点法来分解成本十分简单,但由于选用的资料有限,因而计算的结果不是很准确。

(2)散布图法

根据若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绘制各时期成本点的散布图,再按目测所得的成本变动趋势画一直线,便可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

这种方法称为散布图法。

用散布图法来分解成本,比较直接、方便,也易于理解,但由于目测会因人而异,所以很难做到十分准确。

(3)最小平方法

根据若干历史时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算出最能代表产量与成本关系的回归直线,并据此确定成本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的方法,又叫回归直线法。

考点三: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计入产品成本,而且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同时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而又称为“吸收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广泛用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

根据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存货计价;

(2)评估盈利能力;(3)定价决策。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列入当期损益表,从当期的收入中扣除。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就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费用,由当期的销售收入全部负担。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

产品成本与其生产量密切相关,在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以及成本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总额应当与完工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例变动,因此,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构成产品成本。

(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1.成本划分的标准、类别及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变动成本法按照成本性态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2.存货计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是按照变动生产成本计价的,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法下期末的产成品和在产品都是按照全部成本计价的,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

所以,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

变动成本法将全部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已耗费成本,而完全成本法则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为耗成本保留在存货成本中,并在以后销售时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销售收入中扣除。

此外,两种方法的区别还体现在:

(1)利润计算公式不同;

(2)计算出来的净利润有可能不同。

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区别,将在下面分别展开阐述。

考点四:

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

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上的成本分为销售成本和营业费用两大类。

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后的余额为销售毛利,销售毛利再减去营业费用,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

又称为“职能式损益表”。

在变动成本法下,损益表上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为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再减去全部固定成本则是企业的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把所有成本项目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主要是为了便于取得边际贡献信息,因此又称为“贡献式损益表”。

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损益表如下:

完全成本法下的职能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减:

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加:

本期生产成本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

减:

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

减:

营业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表

销售收入

减:

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合计

边际贡献

减:

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利润计算的影响

1.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营业利润计算的影响

由于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这对各期营业利润的计算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产销不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营业利润有所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根据利润计算分析,当两种成本计算法得出的营业利润不同时,导致两者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固定制造费用的金额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表的是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而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制造费用金额则是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加上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再减去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2.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差额=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末存货量–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存货量

3.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明确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1)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为零,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

(2)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大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小于零,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在特殊条件下,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与存货量及产销量有如下关系:

(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为零,即产销量绝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当期初存货量为零,期末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期末存货量为零,期初存货量不为零,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我们还可进一步推出,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且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相等(即前后期固定制造费用和产量均不变)时,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就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即产销平衡关系:

(1)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相等,即产量等于销量、产销相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相等。

(2)当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大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3)当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即产量小于销量时,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变动成本法是适应面向未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产生的,它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2)能提供企业管理层预测和短期决策的有用信息

(3)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和正确进行业绩评价

(4)简化成本计算

2.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不符合财务会计的产品成本概念及对外报告的要求

(2)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学习要求

本章阐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熟练掌握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和边际贡献指标;重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掌握保利分析和本量利与相关因素变动分析;理解经营杠杆原理及经营杠杆系数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掌握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

它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着重研究销售量、销售单价、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考点一:

本量利关系概述

本量利关系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量利分析就是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短期内产品销售量、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1.销售价格固定

假设售价为常数,其前提条件是产品处于成熟期,售价比较稳定。

2.成本是线性的

假设总成本函数是一元线性方程。

3.产销平衡

假设在制造企业,存货水平保持不变,则产量等于销量,可以实现产销平衡。

4.销售组合固定

销售组合是指企业销售的各种产品所组成的比例关系。

销售组合固定是假定在一个生产多品种产品的企业,各种产品的销售量占全部产品销售总量的比例保持不变。

(二)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销售量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销售价格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设销售价格为p,销售量为x,固定成本总额为a,单位变动成本为b,利润为P,则这些变量之间可用下式表达:

P=px-bx-a

=(p-b)x-a

(三)边际贡献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边际贡献的绝对数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单位概念,称为单位边际贡献(用CM表示),它是指产品的销售价格减去单位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单位边际贡献反映的是每一个单位产品的创利能力,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可提供的创利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单位边际贡献(CM)=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p-b

边际贡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总额概念,称为边际贡献总额(用TCM表示),一般就简称边际贡献,它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减去变动成本总额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边际贡献(T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px-bx=(p-b)x=CM·x

根据前述本量利关系基本公式,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及营业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

营业利润(P)=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TCM-a

边际贡献是企业获得营业利润的源泉,企业销售产品如果不能提供边际贡献,就不可能获得营业利润。

边际贡献中的贡献理解为是“为补偿固定成本以及获得营业利润而做出的贡献”。

边际贡献也常用相对数,即边际贡献率来表现。

边际贡献率是指边际贡献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边际贡献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

边际贡献率=

×100%=

×100%

一个常用的与边际贡献率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变动成本率。

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变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

它反映每百元销售额中变动成本所占的金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变动成本率=

×100%=

×100%

由于边际贡献加上变动成本等于销售收入,因而边际贡献率加上变动成本率等于100%,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如下:

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

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所以,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

产品的变动成本率低,则其边际贡献率就高,盈利能力就大;反之,产品的变动成本率高,则其边际贡献率就低,盈利创利能力就小。

以上指标十分重要,在管理会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因而必须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考点二:

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平衡分析

所谓盈亏平衡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既不盈利也不亏损、利润为零的状态。

盈亏平衡分析就是研究当企业恰好处于盈亏平衡状态时的本量利关系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盈亏平衡分析的关键是确定盈亏平衡点,它是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

1.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盈亏平衡点是指使企业达到盈亏平衡状态的业务量,即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

盈亏平衡点也被称为盈亏平衡点、保本点等。

盈亏平衡点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用实物量表现,称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另一种是用货币金额表现,称为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确定盈亏平衡点主要有基本等式法、边际贡献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图等方法。

(1)基本等式法

基本等式法是指在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基础上,计算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和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一种方法。

根据公式P=(p-b)x-a,在盈亏平衡状态P=0,则公式就成为:

(p-b)x-a=0

x=

即: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销售价格×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2)边际贡献法

边际贡献法是指利用边际贡献与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关系直接计算盈亏平衡点的一种方法。

当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正好等于固定成本总额时,就处于不盈不亏状态,达到盈亏平衡点。

用公式表示为:

边际贡献(TCM)=固定成本(a)

即:

CM·x=a

x=

即: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