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547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 期末复习重点.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分配性质与特征:

1.主体:

国家或政府2.客体(对象):

社会产品3.目的:

满足国家或政府实现职能的财力需要。

●帕累托效率:

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在没有其他人受损的情况下受益。

这一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效率实现前提:

完全(纯粹)竞争市场:

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

1.市场上有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一生产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价2.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同质性,无差别3.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资源都可在业间自由流动4.市场中每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全部信息。

●市场失灵:

在资源配置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市场失灵分类:

理想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偏离理想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有益品提供不足,宏观经济失调。

●外部效应:

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

●产生外部效应原因:

个人或组织行为影响他人或其他组织,却没承担相应成本费或获得相应报酬补偿。

●正外部效应:

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外的其他人带来利益和好处,所有者却没得到应有报酬补偿。

灯塔、国防等公共产品是特例。

●负外部效应:

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外的其他人带来损害,受害者没得到应有损失补偿。

如污染环境。

●市场经济下消费物品:

私人使用物品和服务;社会共同使用物品服务。

区分消费物品标准:

排他、非排他性;竞争、非竞争性。

●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

如保险公司、机动车交易市场,买卖双方车辆质量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

人们享有自己行为收益将成本转嫁给别人,而造成他人损失可能性,如保险市场。

●基尼系数:

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程度指数=SA/(SA+SB),区间[0,1],<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并较为合理0.4-0.5差距较大>0.5差距相当大。

●马斯格雷夫:

有益品:

社会愿意鼓励供应的产品。

●瓦格纳法则基本原理:

随国家职能扩大和经济发展,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因素:

1.政治因素:

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存在需要政府活动增加。

2.经济因素:

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随着经济工业化不断扩大。

●政府失灵:

政府干预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手段时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或给社会带来额外的福利损失。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

1.政府干预未达预期目标2.虽然达到干预目标,但成本太高,造成资源浪费3.未达干预目标或虽实现干预目标,产生未预料的副作用。

●政府失灵原因:

1政府官员是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2.缺乏竞争、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3.信息不完全或失真导致决策失误4.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寻租,谋取私利等5.现实社会复杂,即使有人主观想把事办好,但由于种种局限不易办到。

●财政职能:

政府活动固有的内在经济功能,对财政在社会经济中地位、作用、影响的理论概括。

●财政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各手段(主要财政预算)以合理确定社会总资源中私人愚公公共物品划分,合理选择公共物品构成,使之助于实现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形成较合理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2.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通过各手段(主要财政预算)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初次分配基础上再分配,使之符合公民认为公平、公正分配状态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政府通过各手段(主要财政预算与政策手段)有意思地影响、调控经济,消除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降低失业、国际收支大致均衡)。

●财政职能冲突:

配置职能与分配职能冲突,稳定、配置职能,稳定、分配职能。

●财政支出分类:

按经济性质:

购买性、转移性支出。

社会再生产中作用:

补偿性、积累性、消费性。

目的:

预防性、创造性支出。

政府对财政支出控制能力:

不可控制、可控制性支出。

按收益范围:

一般利益、特殊利益支出。

按产生效益时间:

经常性、资本性支出。

按政府职能:

社会管理、经济管理支出。

按政府管理权限:

中央政府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购买性支出:

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和劳务支出,国家投资所需商品劳务支出。

●影响财政支出增长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增长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消费也从低收入状态向高收入状态发展,公共产品也必须随之增加;经济增长不仅为财政支出增长提供可能,也造成政府职能范围扩大和公共部门增加2.人口因素:

人口增加可能带来拥挤问题,会引起对于扩大设施规模需求,导致财政支出增长,也可能导致政府支出增加3.市场失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加大干预经济,财政支出是重要方式之一4.技术进步:

可能引起人们对财政支出新需求5.都市化因素:

都市化程度提高会出现拥挤现象,造成对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需求大幅度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也增加。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正对政府项目目标体付出过干建设方案,详细列举个方案所有潜在成本和效益转换成货币单位,比较分析确定项目方案是否可行。

步骤:

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列举成本和效益(成本≠支出,效益≠收入);测算成本和效益(不能仅以市价为依据);测算贴现成本和效益;选择决策标准;选定项目2.最低费用选择法:

特点:

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财政支出项目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有形成本,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3.公共定价法:

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某些重要微观市场稳定,改进收入分配,使物品得到最有效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4.其它方法:

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摊提计算法,因素分析法,历史动态比较法,横向比较法,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模糊数学法。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构成):

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

●国际比较:

经济建设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支出影响因素:

1.政府职能及财政资金供给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是财政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收入及供给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3.政府在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财政支出反映政府活动范围方向和政府政策4.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各国经济发展不能不受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影响,各国制定本国经济政策必充分考虑国际形势,而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

1.功能分类:

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2.经济分类:

工资福利,商品服务,个人家庭补助,企事业单位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债务还本,基本建设,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产权参股,其他。

●社会保障制度类型:

社会保险型、国家福利性、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险型。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考察公共部门配置公共资源效果核心内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应当是公共支出宏观规模适度、财政、资源分配的合比例性及公共支出耗用有效性的有效统一。

●公共优化原则:

公共性、适应性、效益性、协调性、渐进性。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演进规律:

1.马斯格雷夫-三阶段说: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公共资本作用很大。

中期阶段,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支出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成熟阶段,政府投资增长率可能回升2.恩格尔定律:

揭示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规律:

人均收入较低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必需品比例高,用于舒适品奢侈品比例低。

随着人均收入提高,用于食物和必需品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舒适、奢侈品消费支出比例上升,但是公共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市场私人产品。

●财政收入:

意义:

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正确处理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重要方式。

●分类:

按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和其它收入)按财政收入是否有特殊用途(一般收入和专项收入)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财政收入是对社会产品价值分配,社会产品价值由CVM组成)按政府层级分类(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按照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按国际标准(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

规费收入,专项收费收入,事业费收入,发膜收入,共产收入,国有资源管理收入,外事收入等。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表现为基础性制约,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重要因素2.分配政策,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影响剩余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量所占份额,直接决定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份额3.价格:

物价上涨形成名义增长无实际增长时,财政收入分为:

GDP正常增量分配所得,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货膨胀。

●最优财政收入规模:

实现社会投资、资源利用效率、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正确处理公共、私人经济关系为基础,形成社会经济均衡时的财政收入规模。

●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确定:

最小化就是最优,合乎制度约束规范的规模就是最优,财政收支适合状态下的规模就是最优。

●评价财政收入规模指标:

1.静态(存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

绝对标准,财政支出绝对规模,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财政支出实际数额。

绝对标准直观反映某财政年度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总量;相对量指标:

相对标准,财政支出占GDP(或GNP)比重,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创造财富中政府直接支配和使用数额2.变化指标:

1.财政收入增长率:

当年财政收入与上年同期收入增长百分比2.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1增长快,反缓慢生长甚至负生长3.增长边际倾向:

GDP每增加一单位同时财政收入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增长额与GDP增长额关系。

●财政收入原则:

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合理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区别对待、合理负担。

●财政收入规模:

一定时期内(一般一年)财政收入来源总量。

●一般收入:

没有特定用途的收入,政府可根据需要安排收入使用。

●专项收入:

在筹集收入时规定了具体用途的收入,政府只能将其用于特定目的。

●预算内收入:

统一纳入国家预算,按照国家预算立法程序实行规范管理,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部分经常性财政资金。

●预算外收入:

各级政府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采取收费方式形成的专项资金或基金。

●税收:

与国家存在直接联系,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

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

税收是分配范畴,国家参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形式。

●税收主体:

政府。

●征税依据:

政治权力。

●税收目的:

为满足政府履行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需要。

●税收性质:

1.强制性:

政府征税凭借政治权力,颁布法律、法令实施,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违抗2.无偿性:

政府征税后为政府所有,不需偿还、不需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

政府征税必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及统一征收比例或数额,只能按预定标准征纳。

●税制要素:

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包括:

纳税人(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税收客体)、课税标准、税基、税率(税额/税基)、纳税期限、税收减免等。

基本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税率分类:

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额累(全额、超额累进),率累(全率、超率累进)。

●起征点:

税法规定开始征税税基达到的最低界限。

●免征税:

税法规定税基中免于计税的数额。

●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性质:

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2.税负能否转嫁:

直接、间接税3.照课税标准:

从量、从价税4.税收与计税价格关系:

价内、价外税5.税收管理权限为:

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共享税6.课税形式:

实物税、货币税。

●税收负担:

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自然人或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衡量税收负担经济指标:

1.反映国家税收总负担的指标:

宏观税负率2.另一类是反映企业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

微观税负率。

●遵循原则:

取之有度、公平税负、量能负担原则。

●税收超额负担:

政府征税导致纳税人复利损失大于政府所取得税收收入部分,可用消费者剩余净损失来衡量。

●税负转嫁:

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售价或压低商品进价等办法把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现象。

●税负归宿:

处于税负转嫁中税负最终落脚点。

可能是一次性,也可能是多次性,转移的结果是使税收负担落在负税人身上。

●税负转嫁本质:

各经济主体间税负再分配,经济主体利益再分配。

●税负转嫁结果:

名义税负实际税负分离,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纳税人不一定是最终负税人。

●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顺转):

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方式,税负转嫁最基本形式2.后转(逆转):

纳税人难进行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方式3.混合转(混转、散转):

即一种商品税负,纳税人可通过提高价格转移一部分,通过压低迸价转移一部分4.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

税负转化为资本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在特定商品交易中,买主将购入商品在以后年度必须缴纳的税款,在购入商品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通过降低商品成交价而由卖方承担的税负转嫁方式。

特殊性:

对象主要是土地、房屋、股票等耐用资本消费;转移中把预期历次累计税款一次性转移5.消转。

●税负转嫁制约因素:

商品或要素供求弹性,课税范围,反应期间,税种属性,市场结构。

●税收效应:

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税收效应分类:

正、负效应,收入、替代效应,中性、非中性效应,激励、阻碍效应。

●替代效应:

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替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税收原则:

1.效率原则:

经济效率,行政效率2.公平原则:

受益原则(将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利益大小作为税收负担分配的标准),支付能力原则(要求按照纳税人负担能力来分担税收,能力大者多纳税,能力小者少纳税,能力相同者负担相同税收,能力不同者负担不同税收),横、纵向公平3.稳定原则4.财政原则。

●最优税制理论:

1.最优商品课税:

由于对商品课税会产生替代效应,因此对其研究主要立足于税收的效率问题。

重要内容-拉姆齐法则:

如果商品课税是最优的,其税额少量增加会导致全部商品需求量下降相同比例,这一判定标准就是拉姆齐法则2.最优所得课税:

研究从公平问题开始。

核心是如何确立所得税最优税率,以使社会在达到合意收入分配目标同时能够实现对所得征税带来效率损失最小化。

分为:

最优比例所得税,最优非线性所得税3.最优税制结构。

●商品税:

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营业额(提供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征各种税种的统称。

●商品税特点:

税源普遍,但税负易于转嫁,课税隐藏;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税收负担具有累退性;征收管理简便。

●增值税:

以商品或劳务在流转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

指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部分价值,即货物或劳务价值V+M部分。

●增值税特点:

1.只就商品价值或劳务中增值部分征税2.课征方式采取普遍课征方式3.税负比较稳定与合理4.计征方法采取价外计算办法。

●增值税类型:

按照对购进资本品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消费税:

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为征税对象,在特定环节所征收的税。

●消费税特点:

1.课税对象有一定选择性2.在生产环节实行单环节征收3.产品差别税率,价内征收4.没有减免税。

●营业税:

对在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征收的税。

●关税:

由海关对进出国境或关境货物或物品所征收的税。

●关税分类:

1.按征收方法:

从价、从量、混合、滑准关税2.征税商品流向:

进口、出口、过境税3.差别待遇(税率高到低):

普通关税,最惠国税,普惠税,特惠税4.特定情况:

差价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报复性关税。

●关税基本构成要素:

1征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进出我国国境货物和物品2.纳税人:

进口货物收货人、出口货物发货人、进出境物品所有人,是关税纳税义务人3.关税税则。

●所得税:

国家对法人和自然人在一定期间获取所得额课征的税收。

●所得税特点:

税负较公平、符合税收效率规律、符合税收财政原则、利于维护国家经济权益、计算较复杂,征税成本高。

●企业所得税类型:

1.古典税制:

以会计实体理论和近代企业法为基础,对纳税人实行企业与股东完全分开原则。

利于鼓励企业保留利润,促进企业扩大再投资。

没有考虑重叠征税。

2.税收抵免制或折算税制:

对分配给股东的股息视为税后所得,股东对其股息的个人所得税可得到一定程度抵免,减少对可分配和未分配利润的税收歧视3.双税率税制:

一企业实行两个所得税税率。

一适用未分配利润,另适用分配利润。

●个人所得税类型:

1.分类所得税制:

将纳税人各所得分为若干类型,对不同类所得采用不同税率,差别待遇,体现横向公平原则2.综合所得税制:

将纳税人一定期间内各不同来源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数额,就余额按累计税率计算纳税。

体现纳税人实际负担水平3.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将分类和综合两种税优点兼收并蓄,分项课征和综合计税相结合。

●企业所得税:

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

●企业所得税特点:

征税范围广,税负较公平,税基约束力强。

●企业所得税基本构成要素:

纳税人,税率,计税依据。

●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取得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税。

是对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境外的应税所得和非居民来源于境内应税所得征收的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

税制模式上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与分类税制模式相适应,广泛采用源泉扣缴;费用扣除标准统一、固定,与纳税人实际负担能力没关系;在纳税义务确定上引入了居民和非居民概念,符合国际惯例。

●个人所得税基本构成要素:

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和应纳税额计算。

●财产税:

财产为征税对象,由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或收益的主体缴纳的税。

●财产税分类:

按课税范围的宽窄,按课税时财产状态,按课税依据不同,按课税权限行使持续性。

●财产税特点:

主要对社会财富存量征收(这些财产通常没参与再生产循环),大多对财产本身数量和价值征税。

多属于直接税。

大多税种具有直接税性质,即对使用、消费过程中财产征收,基本不与其他行为发生经济关系,税负很难转嫁。

大多是经常税。

主要税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作为经常性财政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我国现行财产税:

1.房产税:

房屋为征税对象,以房屋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房屋产权所有人征收的财产税。

采用比例税率:

从价计征的,税率1.2%;从租计征,税率为12%。

向个人出租用于居住的住房,减按4%税率征收房产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

国家从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对使用土地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规定税额计算征收的财产税3.车船使用税:

车船为征税对象,向拥有并使用车船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4.土地增值税:

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收入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财产税5.契税:

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财产税6.印花税:

对经济活动和交往中树立、使用、领受凭证征收的税。

●其他税收:

1.资源税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国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适当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征收的一种税收2.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建税):

国家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税3.车辆购置税:

对有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行为的单位个人征收的税,兼有财产和行为税性质4.耕地占用税:

国家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个人,依其占用耕地面积征收的税。

●国际税收: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与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纳税人间形成的纳税关系。

●税收管辖权:

主权国家根据其法律拥有和行使的征税权力,即主权国家有权按照各自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选择最适合本国权益原则确定和行使其税收管辖权,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及应征税额,外国无权干涉。

●税收管辖权确立原则:

属地原则(一个主权国家以地域概念作为其行使征税权力的原则),属人原则(一个主权国家以人员概念作为其行使征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税收管辖权类型:

地域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双重管辖权。

●消除国际重复征税方法:

1抵免法:

居住国政府允许本国居民在本国税法规定限度内,用已缴非居住国政府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税额,抵免应缴本国政府税额一部分。

分类:

全额抵免、普通抵免(超过抵免限额部分不予扣除),税收饶让(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部分所得税,视同在国外己缴税款,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税率补征)。

2免税法:

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源于非居住国政府跨国收益、所得或一般财产价值,一定条件下,放弃行使居民管辖权,免予征税,免税法以承认非居住国地域管辖权唯一性为前提。

分类:

全额、累进免税法3扣除法:

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管辖权时,允许本国居民用已缴非居住国政府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税额,作为向本国政府汇总申报应税收益、所得或财产价值的一个扣除项目,就扣除后余额计算征收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4减免法(低税法):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国外所得在标准税率基础上减免一定比例,按较低税率征税,对其国内所得则按正常标准税率征税。

●国际避税主要方式:

1.自然人:

避免成为税收居民,转移财产所在地点,利用某些制度漏洞2.法人:

避免成为税收居民,转让定价,选择有利企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避税。

●国际反避税措施:

防止逃避居民税收管辖权,运用正常交易价格原则调整转让定价,防止利用避税地避税措施,加强征收管理。

●国际税收协定:

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协调相互间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方面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后签订的书面协议。

●税收筹划:

纳税人在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税收筹划特征:

合法性,前瞻性,目的性,整体性。

●税收筹划方法:

减少计税依据,降低适用税率,增加抵扣税额,推迟税款缴纳。

●政府收费:

政府向居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及政府对其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受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政府收费依据:

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众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并调节其供求关系;消除负外部效应;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政府收费原则:

支付能力原则:

政府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必坚持将社会承受能力置首位,不应以支定收;补偿原则:

政府收费不应以赢利为目的,应确定较低收费标准,不能超过社会管理耗费的直接成本水平;受益原则:

针对行政许可、签证等收费项目。

如被管理者获得政府认可和保护后,能获取一定经济利益,政府就可以参考这一经济利益多寡,制定相应收费标准;对等原则:

如护照签证、海关报单等涉外活动收费,主要参照国际惯例对等地向外国公民、法人收取,收费标准制定并不与政府管理费用支出大小挂钩。

管理原则:

1.强调政府收费项目、标准等要素相对稳定性,切实防止政府权利滥用2.强调收费程序规范、透明与高效。

●收费与税收:

区别:

1.征收主体不同:

属于代表政府所属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等征收的一般是税;其他机关、经济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的一般是费2.性质不同:

税收无偿性,收费有偿原则,税收相对稳定性,费一般相对灵活,税收强制性更为显著3,用途不同:

税款一般由税务机关正收益后,统一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由国家经过预算统一支出,收费多用于满足本身义务支出需要。

联系:

本质一样,属于政府收入,政府为取得必要财力保证社会职能实施采取的必要手段。

●行政性收费收入:

政府各类行政机构在实施社会经济管理时借助于行政服务和行政手段所取得的收入。

●事业性收费收入:

各级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