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552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二单元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语文.docx

《第二单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语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语文.docx

第二单元语文

《理想》知识讲解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那么,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会告诉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3、把握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中的哲理

  4、理解诗中的语言和主题思想

  5、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流沙河:

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诗歌评论集有《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等。

另外还有短篇小说集《窗》和翻译小说《混血儿》等。

1957年,由于他在《星星》诗刊上发表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而被错划为“右派”。

先留在四川文联当“反面教员”,拉车、耕地,还做过图书资料员,后被押送回老家劳动改造。

1978年底调回四川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

《草木篇》是一组有生活感受,有思想,有激情的佳作,是“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的优秀篇章。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蜕变tuì 缀连zh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寂寥liáo  鬓发bìn  船舶bó   诅咒zǔzhòu

  3、掌握多音多义字

   ┍bā扒车        ┍chéng乘车

  扒┥          乘┥

   ┕pá扒手        ┕shèng千乘之国

   ┍zhé折断       ┍qiáng强壮

  折┥zhē折腾       强┥qiǎng勉强

   ┕shé折本        ┕jiàng倔强

  4、辨析下列形似字:

  玷 diàn玷污    缀zhuì点缀

  惦 diàn惦记    辍chuò辍学

  掂 diān掂量    啜chuò啜泣

  粘 nián粘住

  5、解释下列词语:

  【碌碌终生】一生平庸无能而无所作为,没什么大的成就。

  【绝处逢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有了生路。

  【浪子回头】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痛改前非。

  【寂寥】寂静无声;沉寂。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洗濯】洗涤。

  【玷污】弄脏,比喻辱没。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解本诗的层次结构。

  本诗从“黎明”写至“太阳正晴”。

全诗共12节,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总说理想的意义。

  第二部分(2-3):

描述理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4-7):

写理想的人格意义。

  第四部分(8-11):

写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五部分(12):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2、理解诗的主旨:

  本诗通过不同的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具体分析

  1、第一节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节诗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节诗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论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谈谈第二节诗中“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3、第五小节的各句怎样理解?

  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轻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4、怎样理解第六节中“获得”与“牺牲”?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5、本诗的句式特点:

  本诗多用由“是”字所构建的判断句式,直接从正面肯定理想的巨大意义,又以“使”字句点明理想对人生与人格的导向作用,各种类型的肯定陈述句充分点明理想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全诗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意味。

问题探究

  研习本诗,体会比喻的含义。

  第一小节四个比喻,环环相套,以“顶真”的手法串联(注:

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前两个为后两个做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是思想境界,漫漫黑夜,理想指示光明的方向,所以说: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因而本节实际在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而马列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只是一个从星星之火到不灭的明灯的过程。

  第三节承接第二节,重在强调理想的历史意义,在古往今来的人类文明史上,理想是颗颗璀璨的珍珠,光耀古今,同时也是人类不断向前的动力,因此又是“历史的脊梁骨”。

  第四节照应第一节,以“罗盘”比喻理想的正确指向,同时本节指出实现崇高理想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追求的道路是曲折的,“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而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第六节以“闹钟”和“肥皂”比喻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指出理想是大公无私的,是与一已私利截然不同。

有远大志向的人甘愿忍受追求之路上的牺牲、误解、寂寥和酸辛,并从中体会出自己的欢乐。

  第九节以“还魂的仙草”、“慈爱的母亲”继续深化理想对心灵的涤荡作用,任何人都能够在正确理想的指引下重归正途,即便是一时糊涂的“罪人”和“浪子”。

  全诗最后以“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比喻理想的丰硕收获,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春色正好”,正是伟大中国人民实现自已美好理想的最好时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自然界中有很多事物,虽然看似平常,但是却可以从中感悟到很多东西。

人生会经历很多“第一次”,把这些“第一次”积累起来,我们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通过学习本文所包括的两篇短文,相信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常用词语。

  3、体会优美、形象的语言,理解内容和主旨。

  4、学习奉献者自我牺牲的精神,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行道树》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树亦如此。

一列普普通通的路边的树,作者却寄予了它生命,通过它的所见所感所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行道树"一天的经历和遭际。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

知识汇总

  1、介绍作者

  张晓风:

1941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及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评价甚高。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贪婪lán   堕落duò  冉冉rǎn  熬着áo  牙龈yín 

  污浊zhuó  固执zhí  烟囱cōng

  3、为多音字注音组词。

   ┍jǐ给予       ┍jī奇数

  给┥         奇┥

   ┕gěi给钱      ┕qí奇怪

  4、辨析形似字。

  ┍堕堕落

  ┕坠坠毁

  5、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贪婪】贪得无厌,不知足。

  【堕落】①沦落,流落 ②指思想行为趋于下流。

文中是第一个含义。

  【冉冉】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主旨。

  《行道树》一文通过对这一列“行道树”的描写,把行道树比喻为无私奉献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表达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2、研习课文。

  本文篇幅不长,但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尤其是文中写道: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可见作者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小节,他也留心思考。

路边的树,我们屡见不鲜,而在作者的笔下却熠熠生辉,赋予它人生的体悟。

其实,“树”本身没有思想,那是作者寄托在它身上深沉的思考。

你看,文中写到的许多朋友的劝说“我们不该站在这里”,“我们”也有自己的“家”,那就是“原始森林里”。

可是命运把“我们”安排在“城市里”,而且要“站在双线道的马路边”,环境改变着你,由不得你自己!

于是,“我们”就定居下来,风餐露宿,一身烟尘。

可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们”也毫无怨言地在默默地承受“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

透过“行道树”的所作所为,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类人,他们在默默地做着事情。

它们有快乐,那是因为它们所做的一切都心地坦然;它们有忧愁,那是因为适应城市的文明还有一个过程。

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城市的环境在逐渐地改变。

可是它们并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一方面在努力做着,身体力行;一方面又在为人类的环境污染而叹息!

就这样,“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我想,作者意在阐述的道理是“世界上的职业林林总总,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位置,那么就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因为“生命中是没有旁观者的席位的”,我们既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要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体分析

  1、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所以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文中说“我们的命运是被安排定了”,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是不是矛盾?

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被安排定了”是说行道树是人们把它们种在这里的;“我们自己选择的”是说行道树不愿意与同伴为伍,乐于为人类奉献。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提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这句话表现了行道树痛苦,不被人重视的心情。

提示了环境保护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一社会现状。

  

  4、结尾处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忧愁什么?

快乐什么?

  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5、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①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

行道树“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

②两者都在为他人放弃安逸生活,承受痛苦。

行道树放弃在原始森林中的生活,站在双线道的马路上苦熬着。

③他们的选择都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

④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

  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的形象象征了无私奉献者,二者是非常贴切的。

《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

你知道“第一次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

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求助、第一次坐飞机……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

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周素珊,笔名毕璞。

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

1938年来到台湾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主编,《公论报》副刊主编,《妇友月刊》总编辑等职,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创作。

毕璞的笔龄将届五十年,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毕璞的笔路甚广,她写散文、小说、儿童故事、杂文、评论、传记,也翻译过英美的文学作品。

不过近年她已减少产量,只写散文和短篇小说。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雏形chú  丰硕shuò 稀疏shū  柚子yòu  剔透tī

  3、多音多义字:

  累léi(果实累累)

   lěi(罪行累累)

   lèi(劳累)

  4、辨析形似字

  雏chú

  稚zhì

  椎zhuī

  锥zhuī

  5、解释下列词语: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冉冉】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雏形】事物的初步形式。

  【玲珑剔透】形容精工制造、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

形容俊俏、漂亮、聪明灵活。

  【具体而微】总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回味无穷】回味,从回忆中体会。

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主旨。

  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得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奇、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2、研习课文。

  作者在开篇就写了她第一次看到丰硕的柚子树时那种充满喜悦和新奇的情感经历。

作者由衷地发出了“第一次真好”,“第一次感觉真奇妙”的感叹!

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的话题。

然后由己及人,进一步拓展思维。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情不自禁地连用了两个设问句,“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从而唤起读者的思绪,放飞联想和想像的思维,很快地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体味到作者巧妙地变换人称,直呼“你”,用第二人称,仿佛作者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第一次”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来临了。

接着,作者叙述了她生活中亲历的“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见,“第一次”的感受不一定都美丽,“第一次”也不见得都奇妙,“第一次”也不一定都"真好"。

于是,作者又列举了许多的“第一次”,从而构成了“第一次”一个自由联想的无限的空间,让我们去静思、回味、怀想,并从中找出“第一次”将带给人类,或人们,或我们的不同的滋味。

进而才得出“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有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的人生体验。

于是,“第一次”的经验对于人生也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那么,它与人生是什么关系呢?

结论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具体分析

  1、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好处是什么?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

“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2、作者为什么详写两个“第一次”?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

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

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

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人生寓言》知识讲解

  人与动物一样,趋利避害,都愿意拥有财产,而不愿意贫穷;都希望永远幸福,不愿意遭受厄运。

但事情又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虽拥有财富,有时却可能会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虽遭受了厄运,但有时又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似乎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学习目标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知识汇总

  1、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例如《叶公好龙》、《拔苗助长》、《缘木求鱼》等等。

外国寓言作品有著名的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慷慨kāngkǎi  禀告bǐng  厄运è  

  折磨mó    行乞qǐ   险象迭生dié

  4、多音多义字。

  折zhé     难nán    磨mó

   zhē      nàn     mò

   shé

  5、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①概    ②撤    ③折

  ①慨    ②澈    ③析

  ①溉    ②辙    ③拆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主旨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寓言故事,一则是《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从白兔得月又弃月中讲述了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一道理,从而告诫我们面对财富要有正确的认识。

另一则寓言是《落难的王子》它从一个王子的人生经历中得出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的结论,并由此引申,说明人世间不能不忍受的苦难。

  2、研析文章

  

(一)《白兔和月亮》。

本文以寓言的表现形式,通过“白兔和月亮”的对话,真切地描绘出“白兔”对待得失、对待名利的态度,白兔是那么有自知之明,在荣誉面前,它能把握自己,不贪心,不自私,勤于思考,勇于进谏,而且活得很自我。

作者在白兔和月亮之间安排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诸神之王”,他才是决定兔子命运的人。

尽管如此,白兔还是和自己的命运抗争,因为,白兔深深地知道,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只能是自己。

于是它才提出了与人类对财富拥有的自私的心理截然不同的“请求”,那也是白兔的天性和生命的本质使然。

所以寓言中作者通过白兔先前自由自在的赏月生活和诸神之王“慷慨的决定”后守着月亮的惴惴不安的心理生活相比,它深刻地意识到了幸运与不幸之间,原来只不过是一念之差,一字之差而已。

终于它找回了自己,没有让自己迷失。

 

  

(二)《落难的王子》。

寓言中的王子生性就多愁善感,而且听不得悲惨的故事。

这一点也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

善良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有些“善”就要看对象了。

人生中,很多的事情不是随着我们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我们没有办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或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

所以当命运给予我们幸运时,我们要好好珍惜,善待生命;当有什么意外的厄运降临时,我们也绝对不要束手无策。

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头脑的人们,我们应时刻准备着。

问题思考

  1、《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中结尾处“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句话是说白兔和人还不一样,“慧心未泯”是说白兔还能够在诱人的利益面前战胜自己的私欲和贪婪,最终放弃月亮。

这么写是为了婉转的表达对人类的嘲讽,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有的人甚至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

这句话既是对白兔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的无情批判。

  2、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因为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慷慨的决定”。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必然”的说法过于武断,因而不准确。

但寓言的主人公是白兔,得到的是月亮这样的奇珍异宝,因此很难不产生得失之患。

会不会产生得失之患应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得到的财富是否巨大,二是自己是否拥有保护好它的能力。

所以《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并不是要我们一贫如洗才幸福,还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财产。

  4、《落难的王子》中的“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作者假设的一个和王子同时代的人。

“我”在文章中担任叙事者,第一人称叙述给人以真实感,因此王子的故事也就显得尤为可信。

另一方面,在文章结尾,当苦难降临在“我”自己的身上时,“我”的感受更加真切,王子的人生感悟就显得更富有教育意义。

  5、“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一个不幸者的叹息。

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

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6、“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降到了“我”的头上,这一情况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7、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

  落难之后未必都能战胜脆弱,也有从此一蹶不振的。

因此,能否战胜脆弱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钢铁般的意志。

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可以自己创造艰苦的环境来锻炼自己。

问题探究

  比较阅读。

将《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比较。

  

(1)主题上:

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

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情节上:

都大起大落。

但《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

  (3)表现手法上:

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表达方式上:

都以叙事为主。

但《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我的信念》知识讲解

  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

爱因斯坦曾说过: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知识汇总

  1、关于作者。

  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人,曾先后因发现钋和镭,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奢望shē   蹂躏lìn   魅力mè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