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618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ocx

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第四五六章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2013新课标)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

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

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

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

(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2.(2013浙江)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解析:

A项中出生率为20/110=2/11,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

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

3.(2013福建)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错误。

【试题点评】通过比较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中的植物种类数,考察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流经生物群落的太阳能总量、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2013福建)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答案】B

【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而且次数越多越接近真实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A正确;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该是找到浓度范围后,再细分浓度梯度,反复实验,找到最适合浓度,B错误;调查人群中某病的发生率,确实应该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C正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确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而且样本数量越大越准确,D正确。

【试题点评】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实验误差的实验,考察了学生对减少实验误差的不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013四川)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

B

【解析】:

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B选项中须注意,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故C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6.(2013广东)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犹豫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但鱼a、鱼b为两种土著鱼减少,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在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而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事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属于容易题。

7.(2013江苏)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中教网]

B.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而细胞学说提到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错误;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C错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非常复杂,孟德尔定律有其适用条件,按孟德尔的方法做杂交实验没有得到的相同结果,不能说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通过细胞学说、标志重捕法、格里菲斯实验、孟德尔杂交试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或过程,考查学生对经典实验及实验方法的掌握及理解,难度不大。

8.(2013江苏)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9.(2013海南)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A

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出生演替,A错误;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

,B正确;出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10.(2013海南)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

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

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 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

11.(2013上海)

(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8分)

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

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

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表3。

 

31.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

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________。

32.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多样性。

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

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方面的证据。

3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__________。

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

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D.多样性指数越来越低

E.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

3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1.样方法种群

32.物种生物化学

33.E

34.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12.(2013新课标)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株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答案】

(1)次生土壤条件

(2)草丛常绿阔叶林

(3)复杂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解析】

(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

(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考查对动物分层的原因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13.(全国大纲2013)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的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学优高考网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学优高考网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答案】

(1)浮游植物B食物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3)浮游动物A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

【解析】

(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

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

(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融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

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

14.(2013安徽).

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

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蚤的种间关系。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

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

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

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作用速率为mg ·L-1d-1,若上午黑白屏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答案:

(1)

(2)竞争

(3)黑瓶中只有呼吸作用,白瓶中既有呼吸作用又有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速率是A-C,白瓶中净光合速率是B-A,所以该水层总光合作用速率为B-C。

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光照强度减小,C3含量增加。

(4)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实现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分层现象,充分利用空间和食物等资源。

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

15.(2013天津)8.(16分)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

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

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光合作用速率

(μmolCO2·m-2·s-1)

气孔导度·

(mmol·m-2·s-1)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叶绿素相对

含量

25℃有菌根

无菌根

8.8

6.5

62

62

50

120

39

33

15℃有菌根

无菌根

6.4

3.8

58

42

78

157

31

28

5℃有菌根

无菌根

4.0

1.4

44

17

80

242

26

23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2)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

因有①促进了光反应;②,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

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

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

【答案】

(1)互利共生

(2)高

(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4)5℃(或低温)

(5)①平均②优质牧草A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

我调节能力升高

【解析】

(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同时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浓度较小,CO2供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

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试卷评价】本试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属于理解层次,但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容易得分。

16.(2013重庆)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II.

(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II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

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及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较易得分。

17.(2013广东)26(16分)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

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

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加强,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有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污泥,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但生物质炭的输入,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

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

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原理。

【答案】

(1)有氧呼吸ATP

(2)无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升高能够吸附污泥中的PAHs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

(1)根据题目的信息,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所以促进的有氧呼吸,导致ATP合成增多,根细胞主要以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需要消耗能量,ATP供应增多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根据题目及表格中的信息,盆栽试验表明,污泥。

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盆栽黑麦草比单纯红壤叶绿素含量及干重都高,表明施用含生物炭的污泥,污泥富含无机成分能促进作物生长。

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单纯红壤PAHs含量527,红壤+污泥PAHs含量是1079红壤+7%生物炭污泥PAHs含量是765,黑麦草的PAHs含量分别是401、651、428,都有所升高,仅对比红壤+污泥PAHs数据和红壤+7%生物炭污泥PAHs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炭能够吸附污泥中的PAHs,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污水处理后的无机物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考点定位】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作用与ATP,及生态系统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题目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18.(2013江苏)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