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824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案资料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25.伯牙绝弦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

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出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四、教师小结

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25.伯牙绝弦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一、复习课文

1、集体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二、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三、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26、月光曲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方法

引导讲解

教学准备

《月光曲》录音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

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

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

(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

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

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

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

如:

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

安静、宁静。

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

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

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

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

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

水天,就是水和天。

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

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微波,微小的波浪。

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

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

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

第1自然段。

第二段:

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教学反思: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26、月光曲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

引导讲解

教学准备

《月光曲》录音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

(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

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

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

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

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

”“多深哪!

”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

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

“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

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

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27*蒙娜丽莎之约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重点难点

1、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

2、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

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A:

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

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

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

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

出示第八自然段

2.引导激情朗读。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生动、美丽、温柔、神秘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28*我的舞台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

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

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

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

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

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

28*我的舞台

老实做人,认真演戏

反思:

 

琊川完小六

(2)班语文电子教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2012年月日星期

课题

回顾·拓展八

主备教师

吴翼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复习巩固

教学目标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重点难点

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或旁批部分

交流平台

一、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