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8557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 Ⅰ读懂古诗.docx

专题十Ⅰ读懂古诗

[导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

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古诗体裁

二、古诗结构特点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阕(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三、古诗语言特点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

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诗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家语(方式)

内容解说

示例

改变词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的“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改变词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

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①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

②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互文见义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分单句互文和多句互文。

示例:

①单句互文。

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其意思应是“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来到船上”。

②多句互文。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其意思应是“在东市、西市买了骏马、鞍鞯”。

 

1.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横线上的内容。

(1)

答案 ①承 ②转 ③合 ④抒情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首句渲染气氛)

②__(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________)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③____________)

下阕(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________________)

抒怀(主)

答案 ①主句写景 ②写景 ③尾句过渡 ④承接上阕,表达主旨

2.古诗语言特点理解

(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2)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省略谓语。

“争”后省略“送”字。

②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省略主语。

“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3)指出下面诗句中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均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一、读出标题信息

标题示例

重要信息

精卫词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暗含作者情感态度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诗歌题材

③暗示作者感情

礼部贡院阁进士就试

①点明时间或地点

②交代事件

题许道宁画

点明诗歌题材(题画诗)

暮春

①点明写作季节

②暗示作品情感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①点明写作时间、事件

②暗示写作思路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投长沙裴侍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写作对象:

裴侍郎。

②点明题材:

干谒诗。

(2)晓行巴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时间:

晓。

②交代地点:

巴峡。

③说明事件:

行。

(3)寄和州刘使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写作对象:

刘使君。

②点明诗歌题材:

怀人诗。

③暗含作者感情:

思念。

(4)梦江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内容

1.把握思路结构

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1)古诗常见思路结构

律诗常见结构

①四分法:

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

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

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绝句结构

①一般结构:

起承转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词的结构

见前面词的“结构特点”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特点

①起承转合

即起句。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是“起”的延伸、拓展。

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②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对仗

正对

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

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

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于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颈联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便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相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情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

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

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

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2.咀嚼古诗语言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是语言中的最高形态。

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最难懂的就是其语言了,要读懂“诗家语”,必须要理解古诗语言的特点(见前面“Ⅰ 读懂古诗 理解诗歌必备知识,三”),在此基础上重点咀嚼下面三种语言。

(1)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

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类型

阐释

示例

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2)称谓变换,注意识别

古诗词还有变换称谓的特征,即同一事物用多种称谓。

战争和战乱

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

鸿雁、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简、笺、札、尺牍

玉骢、玉鞭、征辔、鞍

月亮

婵娟、蟾宫、玉兔、素娥、嫦娥、银阙、玉轮、玉环、清辉

扁舟、兰舟、画舫、樯、棹、橹、楫

女子

红袖、红粉、粉黛、蛾眉、巾帼、红颜、碧玉、丽人、婵娟

(3)推测难字,突破障碍

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

(推断实词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要特别注意三类疑难词语。

一是古今异义词。

如[元]白珽《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

二是关键却又难以理解的词。

如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中“吟断”“不相关”是个拦路虎,这时可结合上下文及题目内容穷幽探微,“此中”指许道宁画,且“有佳句”,则“吟断”意为“不断地吟诵‘佳句’”,“不相关”并非字面上的互不关联,应指“不能描述完美,不能描述准确”。

又如2019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中“男子受恩须有地”中的“地”字很模糊,很难捉摸,而选择题D项,尽管该项不正确,但多少有助于对该字的理解。

“地”有台阶意,即能从容站脚的地方,再抽象一点解释就是指受恩惠的理由。

三是古诗中的特殊词语。

如2015年全国卷Ⅰ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而不是“敢”意。

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可”“那”等。

(特殊词语详见后面“知识储备”)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指出一、二句中的倒序词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云气千峰”应为“千峰云气”,“松声万壑”应为“万壑松声”。

(2)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①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容松声,非真正意义的“哀”。

②通“邀”,邀请。

三、挖掘暗示信息

1.作者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

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注释

作用

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

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

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

“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

“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

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

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

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教材链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杜甫《望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陆游《游山西村》、曹操《观沧海》、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

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

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