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294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docx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练习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

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P31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氾南(fán)逢孙(féng)

夜缒而出(zhuì)若不阙秦(quē)

B.瞋目(zhēn)忤视(wǔ)

皆为戮没(lù)切齿拊心(fǔ)

C.鲰生(zōu)彘肩(zhì)

目眦尽裂(cī)按剑而跽(jì)

D.荆轲(jīnɡ)箕踞(jī)

嘉言懿(yì)行并行不悖(bèi)

答案 D

解析 A项,“逢”读páng。

B项,“瞋”读chēn。

C项,“眦”读z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督亢 风云变换 斟酌 夜缒而出

B.玉缺 交戟之士 刀俎 不胜杯杓

C.偏袒 扼腕而进 箕踞 目眩良久

D.慷概 晋军函陵 濡缕 唯君图之

答案 C

解析 A项,换—幻。

B项,缺—玦。

D项,概—慨。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秦军氾南(驻军)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才)

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

沛公安在(在哪里)

D.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交好)

终已不顾(回头)

答案 B

解析 购:

重金征求。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3分)(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 D

解析 A项,“要”通“邀”。

B项,“倍”通“背”。

C项,“卒”通“猝”。

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3分)(  )

A.何厌之有B.惟利是图

C.君之所知也D.沛公安在

答案 C

解析 C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无礼于晋

B.行李之往来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A

解析 A项,无礼:

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B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C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

B.荆轲刺秦王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王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

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D.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王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答案 D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史记》”和“不仅”调换位置。

B项,主客颠倒,可以改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王并不陌生”。

C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        ”。

(2)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这一场景中,荆轲高歌“      ,      !

”表达了自己的决绝之情。

(3)《鸿门宴》中,樊哙阻止沛公辞别,分析项羽与刘邦力量对比时说:

“       ,      ,何辞为?

答案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二、阅读拓展训练(4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①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③。

良因说汉王曰: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④。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 ①贾竖:

贾,音ɡǔ,旧时对商人的贱称。

②郦食其:

音lìyìjī,刘邦手下的谋士。

③秦末起义军推翻秦朝统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刘邦为汉王。

④栈道:

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

厚葬

B.愿沛公且留壁    壁:

营垒,军营

C.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    捐:

捐献

D.不如因其解击之    解:

通“懈”,松懈

答案 C

解析 C项,捐:

舍弃。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年”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汉元年”指的是公元前206年,这一年刘邦称汉王。

B.“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C.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谥”,即“谥号”,它是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活着的人,给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的称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他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强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

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急流勇退。

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后被封为留侯。

答案 B

解析 “让沛公带兵强攻”不对,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他们的建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5分)

译文:

 

 

(2)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5分)

译文:

 

 

答案 

(1)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关键词:

绝,示,以,固)

(2)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作为封赏,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

(关键词:

捐,关,共功。

注意疑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韩国灭亡时,张良家里有僮奴三百人。

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刘邦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

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

“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

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

”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他们。

张良说:

“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

如果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着他们松懈时去袭击他们。

”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

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

项王就答应了。

张良趁机劝汉王说:

“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于是派张良回去。

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不再担心西边的汉王,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

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

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

“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作为封赏,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

”张良进言说:

“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

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打算舍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那样楚国(项羽)就可以打败了。

”而最后击败楚国(项羽),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

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

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

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为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

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

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

高帝说:

“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

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

”张良说:

“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吃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

恰逢高帝(刘邦)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

”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

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14分)

巨鹿之战

章邯(秦将)已破项梁(楚将)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

“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注] ①巨鹿城:

古县名,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

②卿子冠军:

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③承其敝:

承,趁;敝,疲惫。

④枝梧:

抵抗。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胜则兵罢罢:

通“疲”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

使……相斗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

假扮

D.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

营垒

答案 C

解析 C项,假:

暂时代理。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介词,用。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副词,于是/副词,才;D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是宋义的话,只是说项羽“勇”;③是项羽讲述军营现状;⑤是楚王任命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

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答案 C

解析 A项,此句是宋义所下军令中的内容。

B项,第一句是宋义的话,不是项羽的想法。

D项,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错。

应为战胜了秦军。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分)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答案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参考译文

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

正当这时,赵歇做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巨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

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

项羽对宋义说:

“我听说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

”宋义说:

“不对。

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

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

披甲胄,执兵器,我宋义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宋义。

”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

“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

”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

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

项羽说:

“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

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没有存粮。

况且我们楚兵新近失败,楚王坐不安席,把全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兵,却去钻营私利,不是安定国家社稷的臣子。

”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

“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

”在这时,各位将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

于是共同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率领军队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

于是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

在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

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巨鹿的诸侯军,没有敢出动自己的军队的。

到楚军进攻秦军时,各位将领都在各自的营垒里观看。

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哪个不恐惧。

于是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0题。

(14分)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

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

一棵青桐,一棵古槐。

斯人远去,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

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此树下,这桐树就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

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③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无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一直未被忘记,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

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

如:

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

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

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

④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

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

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

⑤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一样。

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

一是做人,一是爱国。

他也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维的思考。

后人常以对他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杜牧抱怨他脸皮太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李清照却推崇他的刚烈: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

⑥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上去乘车骑马,可与雕像拥抱照相,可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

但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

……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⑦站在项羽故里,我们先要感谢司马迁,还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

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这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我以为要记录历史:

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三是古树。

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地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

⑧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作者否定了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在第③段中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流露出作者对人们不能全面理解项羽的少许遗憾。

C.第⑥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答案 A

解析 A项,作者并没有否定的意思。

19.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③~⑤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

(5分)

答:

 

 

答案 ①留下许多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项羽对文化的贡献;②项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英雄形象(或“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③项羽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和话题;④项羽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价值体系中的偶像;⑤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满足了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每点1分)

20.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对项羽曾有“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等评价,结合上面的文章、课文内容以及自己所知,谈谈自己对项羽的认识。

(6分)

答:

 

 

答案 ①勇猛无敌。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勇冠三军,在灭秦中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②嗜杀暴虐,战后屠城之事常有发生。

③气度褊狭。

对部下将领舍不得封赏,致使许多人跑到了刘邦那里。

④勇而少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后,便怒不可遏,企图一举消灭刘邦;但他疏于对项伯的戒备,听不进范增的建议。

⑤无知愚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鸿门宴”上竟被刘邦、樊哙的一席花言巧语哄骗。

⑥拒不反思错误。

即使被刘邦打败,也认为是天命,而不是自己的过错。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写作能力训练(27分)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15分)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寓意及生活实际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与抄袭。

(1)阐释漫画内容,150字以内。

(5分)

答:

 

 

(2)写出自己的立意角度。

(4分)

答:

 

 

(3)写出你的文题及构思提纲。

(6分)

答:

 

 

答案 

(1)此漫画由三幅图画构成,第一幅图是两条体形差不多大的狗;第二幅图是这两条狗分别照两个镜子,一个镜子照出的狗的体形比现实中大很多,另一个镜子照出的狗的体形却比现实中小很多;第三幅图是两条狗再次相遇时,镜子中体形大的狗变得趾高气扬,镜子中体形小的狗变得卑躬屈膝。

(2)从狗的角度立意:

①正确地认识自己;②正确对待外界评价;③选择恰当的参照物;④要保持心灵的强大。

从镜子的角度立意:

①要给出负责任的评价;②要给出正确的导向。

(3)标题:

正确认识自己

开头:

排比造势,引出观点。

主体:

先论证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然后分析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最后论述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

结尾:

发出呼吁,促人警醒。

22.“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请你写一段赞美烛之武的文字,字数不少于400字。

(12分)

答:

 

 

答案 (示例)你从历史长河的那头走来,缓悠悠,颤巍巍,再没有年轻时那俊美的英姿,再没有壮年时那啸天的豪气。

如今,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