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400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九含答案

2020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九)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1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创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时代。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做,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有的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有的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文中举王昌龄的《出塞》为例,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阐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贤们诗词中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忧民”体现的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B.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创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时代,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薪火相传的民族血脉,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

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

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

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

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

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

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

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

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

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

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

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

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

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

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

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

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4.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基本实现“无害化”。

C.“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垃圾处理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6.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

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

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

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

班主任对我说:

“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

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

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

“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

“你等等,我就来。

”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

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

“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

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

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话。

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回归到眼角和眉宇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

“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

”我看着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

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

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情的。

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记不住她的姓名。

我便说:

“老师,没关系。

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

”她说:

“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

”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

”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浆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

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

“装好。

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硬质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

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

“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

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

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

“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

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

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

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

第一次疏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

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

“老师……我走咧……”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

“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这句话中,亢奋的含义是指极度兴奋,“她”竭力与校长陈情,为不让“我”休学而做努力。

B.“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其中“疏通”能够表明因休学而产生的自卑痛苦、对未来前途担忧等压抑的情绪因得到理解和安慰而释放。

C.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充分具体的体现主要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D.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女教员希望“我”一定要准时回来复学,体现了女教员对我的真切关心和期待。

8.文章第2段写到班主任和校长有何作用?

(6分)

9.结合全文,阐释“晶莹的泪珠”的多重含义。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

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薄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薄,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薄,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薄,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B.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C.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D.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现在则泛称中医医生。

B.“传”,可指驿站所备的车;“乘传”,主要指乘坐驿车,也指奉命出使,也可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等。

C.“起家”,意思是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官吏到职办公则叫“视事”,官吏交还官职退休叫“致仕”。

D.“丁母忧”,又称“丁母艰”“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况钟用智慧整顿吏治。

他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办事周密,执政为民。

他曾经设置了簿册识民善恶,防范各种奸盗事情发生,下大力气惩恶扬善,深受老百姓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司务邹亮给他献诗,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上奏朝廷推荐任用,并多次拜见平思忠,礼节恭敬,表达自己的谢意。

D.况钟深受苏州百姓爱戴。

他几次因故卸任或离任,都被百姓请求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能比得上况钟的。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0分)

(1)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客归江州

韩 翃

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注】①采真:

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

②白鸥洲:

指白鸥翔集的沙洲。

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③泉明:

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送客人归江州隐居,但并无送别时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B.“江水迎君”采用拟人手法,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的心态跃然纸上。

C.“青雀舫”“白鸥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宜人的赞美与羡慕。

D.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

15.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表明不因行迹的疏远而淡漠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与琵琶女相见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的临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

准确地说,()。

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

“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

”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

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

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

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

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B.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

C.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D.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

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

B.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

C.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

D.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