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176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试总结.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总结

导论

1、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什么?

为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一个国家选择和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住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推进实践创新,尊重人民实践创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它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它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人类文敏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色,深刻说明它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可含Q.5答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3、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可包含第四题的答案)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如何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实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极其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2)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四个方面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充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自身的责任担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第一章

7、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是什么?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不发达的阶段,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8、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正处于哪“五化”?

(多选)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如何理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依据是什么?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我国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科学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

1)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调整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不同制度和价值观博弈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

但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变化,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2)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多种矛盾和危险,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但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阶段,具有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等鲜明特点。

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经济需求潜力和经济供给潜力巨大。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社会生产力,改革红利巨大,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得到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定海神针”。

(补充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相一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影响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加坚实。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补充内容)改革进入攻坚和深水区的原因:

①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②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多选}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也是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3)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

4)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补充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系统推进。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创新科学的改革思维,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增强狠抓落实的力度,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和任务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切实遵循改革内在规律,必须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补充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内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本质上是法制经济)

4)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补充内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格局

4)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第二章

10、经济新常态是什么,特点,关键?

为什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新常态的关键?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也是实现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原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了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在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推进,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的竞争互补关系等。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换。

为此,需要加快推动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强化生产的需求导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积极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从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补充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突破口。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①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②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③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机制;④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补充内容)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

以有效的经济治理和宏观调控来防控经济金融风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补充内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课后习题)为什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其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比较落后,还存在技术含量低、经济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弱、资源短缺且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含义(重点)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包括三重含义:

1)城镇化的目的是提高城镇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在城镇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城镇化的布局要依据资源环境能力合理规划,要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3)城镇化的建设要兼顾效率、生态和文化的关系,在城镇化发展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12、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内容有哪些?

如何理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主要内容:

1)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

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主要以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最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增强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

2)深化“引进来”战略。

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化外资结构,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范围,推进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有序开放,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使之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3)加快“走出去”战略。

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好和更多利用外国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

为此,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国内企业和个人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加快同有关和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4)探索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式。

要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最终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要建立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深化对外开放的构想,它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中国和沿线国际的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对于提升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和关切,提现各方的智慧和创意。

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持之以恒加以推进。

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国人民,打造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构件陆上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从而实现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物质基础。

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一带一路”为国内相关龙头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新契机,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也随之得到提升。

为了打破互联互通的融资瓶颈,有中国主导成立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借助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本运作,我国与沿线国家将以互联互通为起点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经济合作,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获得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三章

(补充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1)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理论;2)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3)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6)关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7)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8)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制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若为多选题,就是①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

14、谈谈你们对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

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补充内容)如何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15、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哪些方式,特点,优势?

方式:

①政党协商②人大协商③政府协商④政协协商⑤人民团体协商⑥基层协商,同时还要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

特点和优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以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为最大政治基础,以团结尊重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重要保证。

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补充内容)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五大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校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核心要义?

核心要义分别是:

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和制度基础。

(课后习题)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