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292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1.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

B.锂离子电池放电

C.火箭的燃料燃烧

D.葡萄糖提供能量

 

A.AB.BC.CD.D

【答案】A

【解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反应,A.硅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原电池发生的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C.火箭中燃料燃烧反应N2O4

(1)+2N2H4

(1)═3N2(g)+4H2O,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葡萄糖被氧化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

A项,硅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转化过程中,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B项,锂离子电池放电相当于原电池,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错误;C项,火箭的燃料燃烧反应为:

N2O4

(1)+2N2H4

(1)═3N2(g)+4H2O,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D项,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葡萄糖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热量,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正确选项A。

2.反应A(g)+3B(g)

2C(g)+2D(g),在不同条件下测得反应速率,其中速率最快的是

A.υ(C)=0.5mol/(L·s)B.υ(D)=0.4mol/(L·s)

C.υ(B)=0.6mol/(L·s)D.υ(A)=0.15mol/(L·s)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将选项转化为用υ(A)来表示,然后在比较其化学反应速率,根据反应A(g)+3B(g)

2C(g)+2D(g),可以知道A中,υ(C)="0.5"mol/(L·s)所以

v(A)=1/2υ(C)="0.25"mol/(L·s),B中,υ(D)="0.4"mol/(L·s),所以

υ(A)=1/2υ(D)="0.2"mol/(L·s);C中,υ(B)="0.6"mol/(L·s),所以

υ(A)=1/3υ(D)="0.2"mol/(L·s);D中υ(A)="0.15"mol/(L·s),故A的反应速率最大,所以本题的答案选择A。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各个选项统一用同一个物质来表示,本题比较容易。

3.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①酒精②硫酸铜③水④醋酸⑤镁⑥氨水

A.①②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④⑥D.全部

【答案】B

【解析】分析:

根据电解质的定义:

电解质是指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化合物来解答此题.

详解:

①酒精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不能导电,也不属于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②硫酸铜溶于水时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具有导电性,故硫酸铜属于电解质;③水能够电离出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具有导电性,属于电解质;④醋酸溶于水,能够电离出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⑤镁是单质不属于能导电的化合物,故不属于电解质;⑥氨水为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也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符合题意的有②③④;正确选项B。

点睛: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主要有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等,属于非电解质的物质主要有绝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等。

4.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时缩小容器容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SO3的浓度增大D.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D

【解析】分析:

A.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B.缩小容器容积,体现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C.缩小容器容积,体现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方向确定三氧化硫浓度变化;D.缩小容器容积,各物质浓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详解:

A.该反应体系温度不变,则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A正确;B.缩小容器容积,体现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确;C.缩小容器容积,体现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生成物三氧化硫浓度增大,C正确;D.缩小容器容积,各物质浓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错误;正确选项D。

5.关于常温下pH=12的稀氨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c(OH-)=1.0⨯10-2mol·L-1

B.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2mol·L-1

C.加水稀释后,氨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D.加入少量NH4Cl固体,溶液pH变大

【答案】D

【解析】分析:

pH=12的稀氨水,c(H+)=10-12mol·L-1,c(OH-)=1.0⨯10-2mol·L-1;碱溶液抑制水电离,因此c(OH-)(水)=c(H+)=10-12mol·L-1;一水合氨属于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

NH3∙H2O

NH4++OH-,加水稀释,促进电离;增加c(NH4+),平衡左移,抑制电离;据此解答此题。

详解:

A.pH=12的稀氨水,c(H+)=10-12mol·L-1,c(OH-)=1.0⨯10-2mol·L-1,A正确;碱溶液抑制水电离,由水电离出的c(OH-)=c(H+)=10-12mol·L-1,B正确;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加水稀释,促进电离,氨水的电离程度增大,C正确;一水合氨存在电离平衡:

NH3∙H2O

NH4++OH-,加入少量NH4Cl固体,增加c(NH4+),平衡左移,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pH变小,D错误;正确选项D。

6.25℃时,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2H2O

H3O++OH-ΔH>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向水中通入HCl,抑制水的电离

B.向水中加入少量氨水,促进水的电离

C.向水中加入少量Na2CO3固体,促进水的电离

D.将水加热,Kw增大

【答案】B

【解析】分析:

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导致纯水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均增大,离子积常数增大,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酸、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向水中通入HCl,增大氢离子浓度,平衡左移,抑制水的电离,A正确;向水中加入少量氨水,增加氢氧根离子浓度,平衡左移,抑制水的电离,B错误;向水中加入少量Na2CO3固体,碳酸钠是能够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C正确;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均增大,Kw增大,D正确;正确选项B。

点睛:

对于水的电离平衡来讲,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平衡左移;加入能够水解的盐,促进水电离,平衡右移。

7.100mL2mol/L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片反应时,为减慢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适量的6mol/L的盐酸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适量的NaOH固体D.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

【答案】B

【解析】分析:

Zn过量,生成氢气由盐酸定,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能改变酸的物质的量,以此来解答。

详解:

A.加入适量的6mol/L的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和物质的量增大,加快反应速率,又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A错误;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生成醋酸,氢离子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慢,但是酸的总量不变,所以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B正确;NaOH能够中和盐酸,盐酸的量减小,反应速率减慢,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减小,C错误;D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增大,D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

100mL、2mol/L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片反应时,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增大,也就是说原电池反应能够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但是不能加入硝酸钠溶液,虽然溶液浓度变小,但是在酸性条件下,锌与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这一点易出问题。

8.下列事实与对应的方程式不符合的是

A.自然界中正常的雨水呈酸性:

H2O+CO2

H2CO3,H2CO3

H++HCO3—

B.“NO2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

2NO2(g)(红棕色)

N2O4(g)(无色)ΔH<0

C.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ΔH=-890.3kJ·mol-1

D.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出现浑浊:

S2O32-+2H+=S↓+SO2↑+H2O

【答案】C

【解析】分析: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部分发生电离。

B.2NO2(g)(红棕色)

N2O4(g)(无色)ΔH<0,降低温度,平衡右移;C.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水的状态应该为液态;D.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生成单质硫,出现浑浊。

详解: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部分发生电离,A正确;2NO2(g)(红棕色)

N2O4(g)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NO2浓度降低,颜色变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正确;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水的状态应该为液态,正确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g)+2O2(g)=CO2(g)+2H2O(l)ΔH=-890.3kJ·mol-1,C错误; 硫代硫酸钠溶于水,完全电离,与稀硫酸混合出现浑浊:

S2O32-+2H+=S↓+SO2↑+H2O,D正确;正确选项:

C。

9.据报道,在300℃、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

2CO2(g)+6H2(g)

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需在300℃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使用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

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

【答案】A

【解析】分析:

A.温度高,能够加快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B.使用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C.增大CO2浓度,平衡右移,提高氢气的转化率;D.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右移,提高CO2和H2的转化率。

详解:

反应需在300℃进行是为了获得较快的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A错误;催化剂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进行,也就是提高了生产效率,B正确;充入大量CO2气体,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H2的转化率,C正确;从平衡混合物中及时分离出产物,使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CO2和H2的转化率,D正确;正确选项A。

10.对反应2A(g)+2B(g)

3C(g)+D(?

),下列图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依据图①,若t1时升高温度,则ΔH<0

B.依据图①,若t1时增大压强,则D是固体或液体

C.依据图②,P1>P2

D.依据图②,物质D是固体或液体

【答案】B

【解析】分析:

针对图①,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改变的条件为温度和压强,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右移,则该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吸热反应;针对图②,压强大的反应速率快,反应先达平衡,所用时间较短,但是反应物百分含量不变,所以该反应为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物质D是气态;据此解答。

详解:

依据图①,若t1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右移,则ΔH>0,A错误;依据图①,若t1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右移,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则D是固体或液体,B正确;依据图②,压强大的,反应先达平衡,所用时间较短,因此P1

点睛:

对于速率和时间的图像,一般来讲,造成V(正)、V(逆)都发生突变,改变了压强和温度;如果只改变了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V(正)或V(逆)有一个发生突变,有一个发生渐变。

11.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90oC,纯水的pH<7

B.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

C.氢气、碘蒸气、碘化氢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D.重铬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橙色变黄色

【答案】C

【解析】分析:

其它条件下不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此规律研究的平衡移动规律,对于没有达平衡的反应,反应前后气体总量不变的反应此规律不适用。

详解:

水是弱电解质,升高温度,使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会促进水的电离,c(H+)、c(OH-)增大,pH<7,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A错误;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次氯酸受光照射会分解,次氯酸浓度减小,平衡向右移动,所以颜色变浅,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错误;存在平衡H2+Br2

2HBr(g),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Br2的浓度增大,所以颜色变深,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正确;加入氢氧化钠,氢离子浓度降低,平衡Cr2O72-(橙红色)+H2O

2H++2CrO42-(黄色)向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错误;正确选项C。

点睛:

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12.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生成2molAB分子,需要吸收bkJ热量

B.加入催化剂,(a-b)的差值减小

C.该反应的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D.若反应生成AB为液态,每生成2molAB分子,需要吸收的热量大于(a-b)kJ

【答案】C

【解析】分析:

反应热=正反应活化能减去逆反应活化能;反应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气态物质变为液态要放出热量;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根据图象分析判断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每生成2molAB吸收(a-b)kJ热量,A错误;催化剂只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a-b)的差值不变,B错误;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该反应的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C正确;根据图象分析判断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每生成2molAB(g)吸收(a-b)kJ热量,AB由气态变为液态,还要放出热量,因此若反应生成AB为液态,每生成2molAB分子,需要吸收的热量小于(a-b)kJ,D错误;正确选项C。

13.以下三个反应均可获取O2:

①光催化分解水制氧气:

2H2O(l)=2H2(g)+O2(g)ΔH1=+571.6kJ·mol—1

②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2H2O2(l)=2H2O(l)+O2(g)ΔH2=-196.4kJ·mol—1

③一氧化氮分解制氧气:

2NO(g)=N2(g)+O2(g)ΔH3=-180.5kJ·mol—1

由此得出的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①是热能转化为光能的反应B.③在常温下一定可以实际发生

C.①在高温下可以自发进行D.①、②都是熵减少的反应

【答案】C

【解析】分析:

A.利用太阳能制备氧气,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B.根据ΔH-T∆S<0,进行判定;C.根据ΔH-T∆S<0,进行判定;D.气体混乱度增大,∆S>0,反之,∆S<0;据以上分析解题。

详解:

通过题意分析可知,①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反应,A错误;反应③ΔH3<0,∆S=0,根据ΔH-T∆S<0,该反应常温能自发,但是反应缓慢,需要加入催化剂,B错误;反应①ΔH1>0,∆S>0,根据ΔH-T∆S<0,该反应高温下可以自发进行,C正确;反应①∆S>0,反应②∆S>0,D错误;正确选项C。

14.下列有关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和对应的实验目的均正确的是

A.测定中和热

B.比较Cu2+、Fe3+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比较醋酸和硼酸的酸性强弱

D.比较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分析:

A.测定中和热时,用到环形玻璃搅拌棒;B.双氧水浓度必须相同,才能比较Cu2+、Fe3+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同体积、同浓度的碳酸钠分别与同浓度的醋酸和硼酸反应,观察放出气体产生的快慢;D.只能比较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点睛:

本题是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要求学生熟悉所实验的内容及原理,能够考查同学们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β—紫罗兰酮是存在于玫瑰花、番茄等中的一种天然香料,它经多步反应可合成维生素A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紫罗兰酮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1mol中间体X最多能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

C.维生素A1易溶于NaOH溶液

D.β—紫罗兰酮与中间体X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A

【解析】β紫罗兰酮含有碳碳双键,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A正确;1mol中间体X含有2mol碳碳双键、1mol醛基,所以最多能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维生素A1含有醇羟基,所以不易溶于NaOH溶液,故C错误;β紫罗兰酮与中间体X所含C原子数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视频

16.新制氢氧化铜存在平衡:

Cu(OH)2+2OH-

Cu(OH)42-(深蓝色)。

某同学进行下列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出现蓝色沉淀

B.③中现象是Cu(OH)2+2OH-

Cu(OH)42-正向移动的结果

C.④中现象证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D.对比②和④可知Cu(OH)2氧化性强于Cu(OH)4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①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A正确;B.③中溶液呈深蓝色,是因为加入了氢氧化钠,Cu(OH)2+2OH—

Cu(OH)42—正向移动,故B正确;C.④中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与葡萄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氧化亚铜沉淀,体现了葡萄糖的还原性,故C正确;D.②无氧化亚铜沉淀生成,是因为氢氧化钠太少,溶液碱性太弱,反应没有进行,故D错误;故选D。

考点:

考查了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的相关知识。

17.温度为T时,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PCl5,发生反应PCl5(g)

PCl3(g)+Cl2(g)。

反应过程中c(Cl2)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在0~50s的平均速率υ(Cl2)=1.6×10-3mol/(L·s)

B.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0.025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若平衡时c(PCl3)=0.11mol/L,则该反应的ΔH>0

D.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1molPCl5,该温度下再达到平衡时,c(Cl2)>0.2mol/L

【答案】D

【解析】分析:

A.由图可以知道,0~50s内Cl2的浓度变化量为0.08mol/L,根据

计算v(Cl2);B.由图可以知道,250s时达到平衡,平衡时c(Cl2)=0.1mol/L,利用三段式计算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C.计算温度为T平衡时c(PCl3),根据升高温c(PCl3)浓度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据此解答;D.反应达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1molPCl5,等效为增大压强,与原平衡相比PCl5转化率降低,据此解答。

详解:

由图可以知道,0~50s内Cl2的浓度变化量为0.08mol/L,故v(Cl2)=0.08/50=1.6×10-3mol/(L·s),A正确;由图可以知道,250s时达到平衡,平衡时c(Cl2)=0.1mol/L,则:

PCl5(g)

PCl3(g)+Cl2(g)

起始浓度0.500

变化浓度0.10.10.1

平衡浓度0.40.10.1

故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0.1×0.1/0.4=0.025,B正确;由B可以知道,平衡时c(PCl3)=0.1mol/L,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mol/L,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ΔH>0,C正确;反应达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1molPCl5,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增大压强,与原平衡相比PCl5转化率降低,故达平衡时0.1

18.某温度下,CO(g)+H2O(g)

CO2(g)+H2(g)的平衡常数K=1。

该温度下在体积均为1L的甲、乙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CO(g)和H2O(g)的起始浓度及5min时的浓度如下表所示。

起始浓度

5min时浓度

起始浓度

5min时浓度

c(CO)/mol/L

0.1

0.08

0.2

x

c(H2O)/mol/L

0.1

0.08

0.2

y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y=0.16

B.反应开始时,乙中反应速率比甲快

C.平衡时,乙中的c(CO)是甲中的2倍

D.平衡时,乙中H2O的转化率是50%

【答案】A

【解析】分析:

对于CO(g)+H2O(g)⇌CO2(g)+H2(g),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相等;恒容条件下增加物质的量浓度,相当于增大压强,增大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结合K=1计算x、y的值;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甲中起始c(CO)、c(H2O)为0.1mol/L,5min时c(CO)、c(H2O)为0.08mol/L,则CO2、H2的浓度分别为0.02mol/L,

<1,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不能与乙比较浓度关系,A错误;乙中浓度较大,则反应速率较大,B正确;平衡常数K=1,则平衡时c(CO)、c(H2O)与CO2、H2的浓度相等,因起始为0.2mol/L,则转化率为50%,因压强对平衡移动无影响,乙为甲的2倍,则c(CO)是甲中的2倍,C、D均正确;正确选项A。

19.将粗硅转化成三氯硅烷(SiHCl3),进一步反应也可以制得粗硅。

其反应为:

SiHCl3(g)+H2(g)

Si(s)+3HCl(g)。

不同温度下,SiHCl3的平衡转化率随反应物的投料比(反应初始时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横坐标表示的投料比应该是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实际生产中为提高SiHCl3的利用率,可以适当增大压强

【答案】C

【解析】分析:

A.由图可以知道,投料比一定时,温度越高,SiHCl3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温度一定时,投料比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