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03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docx

九上教学计划瞿丽芝

九(上)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努力,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

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课堂整体表现还要改善。

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这与我在教学中不提倡课前预习,少做笔记有关,我认为课前预习易使学生依赖于教材框定的范围和思考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而不应该用在当“打字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再一个就是学生的学习较被动,所以,本学期我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另一个重点来抓。

“第1章反比例函数”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课标》(实验稿),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内容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

(1)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

(2)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是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总的来说是探讨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同时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原浙江版相比,降低的地方是删去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图象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达不到x轴和y轴.因为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条性质实际应用意义也不大.假如学生程度较好,老师在这方面也可以适当拓展.从编排顺序来看,原来浙江版中,本章内容放在初二下的“函数及其图象”一章中,编排顺序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本套教科书采用分步到位、穿插编排的方式.在八年级上册安排了“图形与坐标”、“一次函数”.到九年级上册一开始就学习“反比例函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因为反比例函数思维要求比较高,图象分两支,且又是曲线,学生理解相对困难,略放后面与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相当,为学生探索理解反比例函数创造条件.缺点是与前面知识连贯性较差.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解析式、性质和图象.本章是在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次进入函数范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世界存在的各种函数及应用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是后续学习各类函数的基础.

重点难点

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之后又一重要的基本函数,它为今后学习图象和曲线的关系(如二次函数)提供了研究方法.反比例函数本身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有着许多直接应用,这对学生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重要思想方法的形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反比例函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给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带来复杂性,学生不易理解,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一;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情境,需要建模,利用图象以及综合运用方程、不等式及其他数学模型,所以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是本章教学又一主要难点.

课时安排

1.1反比例函数2课时

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课时

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1课时

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使用2课时,合计9课时.

教学建议

(1)反比例函数概念和形成过程,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两个量成反比例的概念,建立反比例函数离不开反比例关系这个基础;背景知识是八年级上册的“图形与坐标”及“一次函数”.所以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可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以上已学内容,对扫清障碍,理解接受新概念很有益处.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从数学自身发展过程看,正是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迈进,尽管本章讲述的反比例函数仅是一种最基本、最初步的函数,但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诸如变化与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等.

(3)本章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内容,联系“科学”的知识特别多.这一方面体现教材的横向联系,又体现本章内容的实用价值.如密度、压强与体积、杠杆原理、欧姆定理、电功率计算等.若学生在这方面有缺陷,则直接影响到本章的学习.建议老师在教前在同学中广泛了解学生的基础,若有问题应给予补充说明.

(4)本章1.2节安排“合作学习”.在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充分发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在按课本顺序指导学生画完图后,让学生回顾画图的全过程.体现课标要求“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引导学生分清:

①两个分支是一个函数的图象,不是函数有两个图象.②画曲线时,必须将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各个象限里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不能跨象限连结.③在图象所在的每个象限内,当k>0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5)本套教科书在七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图形的变换”,目的是作为今后研究图形的工具.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就尽量用图形变换的思想叙述性质、用图形变换的角度观察、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简化画图过程;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坐标轴对称,我们可以通过图形变换来作另一函数的图象.

(6)本章还渗透了建模的思想.具体过程可概括为:

由实验获得数据---用描点法画出图象---根据图象和数据判断或估计函数的类别---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的关系式---用实验数据验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的应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的主流.中学数学建模正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陈旧的数学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的有力冲击.中学数学建模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到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对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数学建模,对数学的广泛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与美.同时数学建模的复杂性,决不是凭个人的力量可以完美解决的,因此强调群体的协作.通过实际考察、实验统计、演义推理、总结提炼,最后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解决.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体现高度的协作精神.教科书中的渗透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第二章二次函数

本章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伽利略所发现的、通过比萨斜塔实验验证的、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就是二次函数刻画物体运动的最好例证,是最重要的物理学公式之一。

二次函数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曲线——抛物线,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喷泉的水流、标枪的投掷等都形成抛物线路径,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

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应用。

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函数不仅仅可以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

本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对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体会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2.1节二次函数…………………………1课时

2.2节二次函数的图象…………………3课时

2.3节二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

2.4节二次函数的应用…………………3课时

复习、评价3课时,机动2课时,合计13课时。

(3)本章教学要求

①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过程。

②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象的特点。

③经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

④了解y=ax2,y=a(x+m)2,y=a(x+m)2+n三类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⑤归纳数学平移变换的特征并加以总结。

⑥经历二次函数解析式恒等变形的过程。

⑦会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⑧能运用配方法将变换成的的形式。

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

探索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及方法。

⑩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4)本章教材分析

1.教材注重引入二次函数概念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其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实际应用中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教材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联系、比较,经历对知识拓展、归纳、更新的过程。

3.教材注意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注重在具体二次函数的研究中掌握方法,理解原理(如图象的变换)。

4.教材注意沟通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和相互转化,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材,重视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本章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产生的背景,在原有的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利用二次函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知道二次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函数图象求一些简单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了解二次函数模型及其意义,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表述问题,会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函数与方程是研究事物变化的重要工具。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教师在教学中适度地使信息技术描绘函数图象,动态地变换函数图象,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6)本章内容安排

1.本章通过章前图中的问题以及三个现实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例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表2—1是函数的列表表示法。

2.由于二次函数的概念的引入避免了抽象的函数定义,因此利用待定系数法是确定二次函数的基本方法。

3.二次函数图象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二次函数的图象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函数图象是函数的直观表示,图象法也是表示函数的基本方法。

函数图象对于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要使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4.函数图象的特征是函数性质的几何体现,教科书通过变换的观点,强调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重点是同一坐标系中具有相同二次项系数的二次函数图象间的位置关系的变换规律。

利用配方法研究二次函数解析式与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本质。

5.教科书通过是通过实例来归纳二次函数的性质,目的是通过直观的图示理解抽象的函数性质,通过二次函数图象使学生了解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当y=0时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利用这个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以判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并且由此确定二次函数的的特征点,通过这些特征点可以方便画出其草图。

6.教科书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景—数学活动—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编制教材,通过实例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试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函数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应用性。

7.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近似值,可以把方程的解看作是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看成是两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如几何画板等软件的应用,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

二、本章编写特点

有关函数的内容是中学数学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稳定的内容。

因此,如何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丰富教与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函数概念,了解函数与其它内容的联系,初步运用函数这一描述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着力研究的问题。

在对上述各方面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教材的体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和努力,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一)强调背景,展现过程,改进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和结论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因此,我们在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选择上,强调背景,展现过程,让学生感到概念和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以便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

具体地,针对本书中的数学概念,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实例,创设学习数学概念和结论的背景情境。

例如在函数的相关内容中,通过典型的、丰富的具体实例(涉及运动变化、经济生活等),展示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实例(最佳设计、销售方案、物体运动等),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模型。

在丰富的背景中,教科书在恰当的采用“合作学习”、“节前问题思考”、“设计题”及“章前问题”等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观察、归纳、概括、交流、反思的思维过程;通过留白、留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等等。

例如在函数概念学习中,教科书通过观察实例、归纳共性、逐层分析概念,让学生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学习相联系,通过比较、讨论,交流感受函数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升的过程。

(二)突出联系,体现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学习本身和新课程模块式的结构,都需要我们充分关注知识内容间的联系。

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数学的各个领域;而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科技、经济和许多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册教科书非常注重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知识的广泛应用,等等。

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对于二次函数函数,教科书安排了较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储蓄问题、种植面积问题、最佳设计问题、船只运动问题、销售问题等等,并专门设置了第4节介绍函数的应用,其中就包括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让学生体会运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更应注意提炼和逐渐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用函数观点研究问题、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了本章的始末,在研究二次函数性质过程中函数图象、表格与解析式的相互结合使用;根据实际问题的数据画图、建立拟合函数的解析式、估计事物发展趋势等等。

用函数观点研究问题、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主要反映在第4节建立实际问题的二次函数模型的过程中。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从而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数学。

在本章的编写中,我们在教学参考书中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用,都建议或提示使用信息技术,如在讨论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叙述中都做出了相应的建议或提示;此外,专门设置了“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象”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一)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形式化、符号化的重要特征,教材中二次函数的概念是直接用形式化的方式给出的,这种表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不仅形式简单,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本质的理解。

对二次函数的概念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来展开这部分的内容。

第一步,从学生熟悉问题背景引入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

第二步,利用变换的观点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函数图象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体现函数解析式与图象的关系。

第三步,在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建立二次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更全面地体会二次函数的本质。

(二)注意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多彩世界,其中存在大量问题可以通过体现变量关系的函数模型得到解决,这就为函数的应用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际背景.在本章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无论是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研究,还是对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的学习,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章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实际问题的讨论而展开的,反映了函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能提高学生对函数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

二次函数的应用是学习二次函数的目的之一,也是二次函数学习的深化阶段,要使学生感受到二次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

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三)注意以函数模型的应用为主线,带动相关知识的展开

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还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函数模型分析和解决它们,使函数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数学模型的思想逐步细化,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本章除了函数模型的应用之外,还要介绍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用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近似解,以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这一内容为主线,将各部分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学中应当注意贯彻教科书的这个意图,是学生经历二次函数概念与应用的完整过程。

(四)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本章的教学中应当充分使用信息技术。

实际上,本章的一些内容,因为涉及二次函数作图,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是不容易展开的。

因此,教学中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

本章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提供了阅读材料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凝入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出适合于学生情况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函数图象、函数性质、函数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理解知识、体会思想方法上;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环境,在图象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性”,发现二次函数的性质,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第3章圆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

圆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形图形的有关的性质,会借助于变换、坐标、证明等手段去认识图形的性质,并在小学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圆的经验,本章是在此基础上,对圆的概念及其有关的性质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圆的概念形成,圆本身的性质,圆中的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圆中有关量的计算等方面,加强对圆的认识.

圆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圆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认识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圆的有关性质的探索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⑴对称思想:

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

⑵推理思想:

由对称性及其他方法来验证圆的有关结论.

⑶分类归纳思想:

将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同弧上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思想.

⑷算法思想:

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去进行探索、类比、归纳.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计算,而且应该理解公式及其算法的意义.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圆2课时

圆的对称性2课时

圆心角2课时

圆周角2课时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2课时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1课时

复习、评估3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

合计15课时

⑵本章教学要求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圆是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

②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④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⑤认识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

⑥了解三角形的外心.

⑦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⑶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圆的定义、弦、弧、弦心距、圆心角、圆周角、扇形和三角形的外接圆等有关概念.

在“圆”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圆的形成归纳出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圆的有关的知识,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通过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使学生认识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确定圆的条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画圆的问题,而是使学生体会到在画圆中所体现的归纳的思想.另外,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心等有关知识.本节主要使学生体会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圆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它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点在前面学习对称性时,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本章安排圆的对称性主要是借助于圆的轴对称性,去探索“垂经定理”;借助于圆的旋转不变性去探索圆中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而且由对称性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来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