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册课内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454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册课内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册课内阅读.docx

《七册课内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册课内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册课内阅读.docx

七册课内阅读

1观潮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pīpǐ)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chàn zhàn)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zhǎng zhàng)了两丈来高了。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潮”是指的__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3、你能用加横线字的另一个读音来组词吗?

  风号浪吼(         )  涨潮(         )  好像(         )

4、用“____”画出语段中的比喻句。

5、用“~~~~”画出潮来时样子的句子。

6、你能谈谈潮水给你带来的体会或感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的天堂

榕树正在(       )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        )。

那(        )的颜色,明亮地(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3、你从画线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爬山虎的脚

以前我只知(到 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 到)它怎么(mo me)能爬。

今年我(留意 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g jǐng)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壮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nèn lèn)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本册中还有一课也提到了作者家的爬山虎,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用“√”选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3、这段话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文中的描写画出来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从划“_______”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     ),描写得很(     )。

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三、颜色,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____”划出来。

 

 

7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   简朴——(       )   简单——(       )

2、照样子用带横线的词语造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

3、这段话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

4、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   ),很(   ),还很(       )。

我觉得蟋蟀真(                                )!

 

 

 

7蟋蟀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         )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           )。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练习写一句话。

随遇而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蟋蟀选择什么样的住址?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修筑(       )   陡峭(       )   凝结(       )

3、为最后一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访问中生代的地球   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dūn)(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mǐn)(jié)(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张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磷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

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zhǎn)(       )新的生活天地。

1、这段文章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读拼音,在括号内写词语。

3、为第1自然段加上标点。

4、地球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的时间,样子怎样?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猫

猫的(性格 性情)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怪。

它会找个(暖和 温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        ],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         ],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

1、写出这段文字中的反问句,试着把它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

  陈述句:

2、在文中的[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用“√”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任凭(rèn rén)    屏息凝视(bǐng píng)  尽职(zhí zí)

4、用“____”画出文中( )里用得正确的词语。

5、猫的性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  )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   )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

2、请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    )(    )(    )。

5、“古怪”的意思是(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

说猫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表面看起来作者是(     )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之情。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

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它到院子里来了。

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

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为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_____”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

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

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

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              )。

(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                     )。

 

 

 

 

21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3、为第一句话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谴责(             )  

  反义词:

懒惰(                )

5、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                                )。

2、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     )(      )。

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谢 凋零 衰落)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福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盼望希望渴望愿望),(等待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                  》。

2、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并标上“√”。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上述文段,从“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中可以看出有____________个场景同时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表现了事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反映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同一时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何容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如其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涓涓流出”中“涓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静静的”与“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中的“静静的”有什么不同?

(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吵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衫褴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撑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