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0993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docx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模拟题7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题七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晴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

在这一时期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所以宋词中的“愁绪”,都会通过对眉黛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宋代词人就将其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严耕望: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功。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

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

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

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

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

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

“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

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

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

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

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

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

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

”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

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

”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

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

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

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

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

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

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

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

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

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

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

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

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

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

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

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

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

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

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

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

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

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

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就写了母亲的尴尬处境,并且故意交代并不是没有猪头肉可买,这为下文她和张云兰起争执做了铺垫,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和张云兰争执时,周围绝大多数人不让母亲进入店铺检查张云兰是否自己私藏了猪头,都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选择站在张云兰一边。

C.母亲“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是因为她认出了那就是早上肉铺消失的猪头,这体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的聪明能干的赞美。

D.张云兰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可以看出她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

得知要调走了,就让“我母亲”为她赶制裤子。

E.小说表现了人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因迫于生计,为人处世显得有些势利,但依然保有着人性的温暖。

8、“我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9、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杂品店相遇的情节去掉更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智光,本以骑射从军,常有戎捷,自行间登偏裨。

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镇陕州,与之昵狎。

朝恩以扈从功,恩渥崇厚,奏请多允,屡于上前赏拔智光,累迁华州刺史、同华二州节度使及潼关防御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智光与杜冕不协,遂杀鄜州刺史张麟,坑杜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

惧罪,召不赴命。

朝廷外示优容,俾杜冕使梁州,实避仇也。

永泰二年十二月,智光专杀前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

充方居缞绖,潜行,智光追而斩之。

又劫诸节度使进奉货物及转运米二万石,据州反。

智光自鄜州专杀,朝廷患之。

智光遂聚亡命不逞之徒,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结其心。

淮南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崔圆入觐,方物百万,智光强留其半。

举选之士竦骇,或窃同州路以过,智光使部将邀斩于乾坑店,横死者众。

优诏以智光为尚书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以授之。

智光受诏慢骂曰:

“智光有数子,皆弯弓二百斤,有万人敌,堪出将入相。

只如挟天子令诸侯,天下只有周智光合作。

大历二年正月,密诏中书令郭子仪率兵讨智光,许以便宜从事。

时同、华路绝,上召子仪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受口诏付子仪,纵裂帛写诏置蜡丸中,遣家童间道达焉。

子仪奉诏将出师,华州将士相顾携贰。

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以其所管降子仪。

贬智光为澧州刺史,散官勋封如故。

是日智光为帐下将斩首,并子元耀、元干等二人来献。

丁卯,枭智光首于皇城之南街,二子腰斩以示众。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B.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C.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D.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党项/羌等十余万众/寇奉天/醴泉等县/智光邀战破/于澄城收驼马军资万计/因逐贼至鄜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偏裨在古代也称为偏将、禆将、副将,是佐助大将的将领。

B.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

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C.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关税、厘金、营造工程,部长称为工部尚书。

D.散官就是负责一些闲散职务的官员的通称,待遇厚薄不一,如朝议大夫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智光出身卑微,靠战功升官。

原来以骑马射箭从军,经常立战功,不久任副将。

皇帝听信鱼朝恩的说词,多次赏赐周智光。

B.周智光心肠狠毒,迫害别人。

周智光与杜冕之间不和,于是杀死州刺史张麟,将杜冕家属共计八十一人活埋,烧毁坊州的房舍三千多家。

C.周智光拥兵割据,为非作歹。

周智光不仅杀死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庞充,还阻截地方官员给朝廷的进贡,纵容盗贼偷盗通州路的选举之士。

D.皇上令让郭子仪的女婿带口头诏令给郭子仪,命他率兵讨伐智光,见机行事。

郭子仪奉命准备出师,华州将士相继叛离了周智光。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①优诏以智光为尚书左仆射,遣中使余元仙持告身以授之。

②智光有数子,皆弯弓二百斤,有万人敌,堪出将入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

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

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⑴、诸葛亮《出师表》谈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自己的处世思想是“_____,______”。

⑵、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琵琶弹奏的全过程,最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_____”一句表明师之所在。

第II卷 (表达题共9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②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③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

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

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④韩国的诸多市场分析师认为,受三星手机召回事件影响,苹果公司将有机会改变苹果7目前不瘟不火的销售状况。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⑥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B.杭州G20峰会是第11届会议,主要探讨“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

C.中国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就全球治理机制和合作模式提出了具体可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好点子”并付诸实践。

D.“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明与野蛮》从人最日常的吃饭穿衣说到弹琴写字,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_①_上下古今,无一不谈,又无谈不妙。

但本书带给人的_②_有趣而已,读者_③_能由此认识到“所谓文明人_④_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_⑤_倒很文明,认识到文明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的宝贵遗产里掺杂了许多渣滓,要_⑥_提高警惕。

A.

/

不仅

而且

有时

有时

处处

B.

可谓

不只是

有时

有时

时时

C.

那是

不只是

经常

有时

时刻

D.

真是

不仅

而且

有时

经常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

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①      ,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

②  ,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

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

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特点,③    ,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1.最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明显增加了让学生讨论和互学互教的力度。

甲同学不以为然,认为听老师讲信息量更大,学习效率更高;乙同学表示支持老师现在的做法。

你赞成哪个同学的意见呢?

请结合“学习金字塔”图表,说说你的理由。

(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有的人喜欢追逐新潮,看电子书、享受手机和网络的使得、穿有破洞的牛仔裤、吃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