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123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docx

通用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

一、选择题

10.(2018·浙江衢州)小柯做了一个趣味实验;他先将鸡蛋壳碾碎装入气球,再把气球套在盛有白醋的锥形瓶底口,然后把气球中的蛋壳加入锥形瓶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过程如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气球受到浮力

B.冷却至室温时,瓶内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大

C.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D.反应没有热量放出

【答案】A

8.(2018·湖北武汉)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透视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

一旦误将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钡餐” ,就会致人中毒,此时可服用硫酸镁溶液解毒。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实验模拟了碳酸钡在胃液中的变化,并验证了硫酸镁解毒的原理:

I.取一定量碳酸钡固体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不断搅拌,饶杯内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甲所示;

II.再向该烧杯中逐滴加入硫酸镁溶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溶波质量与加入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点和L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一种;图乙中M点和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两种

B.取少量步骤I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步骤I中加入的稀盐酸已过量

C.根据图乙数据分析,步骤II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

D.硫酸镁解毒的原理是:

MgSO4+BaCl2=MgCl2+BaSO4↓。

因此,本身无毒且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如纯碱也可解毒

8.A

 

二、实验题

(2018•辽宁葫芦岛)(7.00分)同学们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小欣同学发现容器内液体是浑浊的,她很好奇,浑浊液体是什么?

于是她和同学们一起将浑浊的液体过滤,得到滤液和固体,并对此展开了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以及过滤得到的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大理石中含有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可能含有少量的Fe2O3等。

②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SCN)溶液能够很灵敏显现出红色。

【猜想验证】

Ⅰ经讨论,大家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CaCl2,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小欣同学根据资料中大理石的成分,猜想滤液中可能含有少量  。

她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SCN)溶液,观察到滤液颜色无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Ⅲ小雨又提出猜想,滤液中还可能含有  (填化学式)。

请你和小雨一起验证他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溶液变成红色

小雨的猜想成立

Ⅳ根据小雨的验证结果,可知过滤得到的固体中含有  。

【得出结论】最终同学们确定了滤液中的溶质以及过滤得到的固体的成分。

 25.【猜想验证】Ⅰ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ⅡFeCl3(氯化铁)(1分)滤液中不含FeCl3(小欣的猜想不成立)(1分)

ⅢHCl(1分)紫色石蕊溶液(1分)

ⅣSiO2(二氧化硅)(1分)

19.(2018·青海西宁)为探究酸、碱。

盐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組做了如下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2)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同学把反应后的C、D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甲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INaCl

猜想IINaCl和CaCl2

猜想ⅢNaCl和Na2CO3

猜想IV:

NaCl、CaCl2和Na2CO3

小明认为猜想IV定不成立,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②成立

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①

有气泡产生

19.(7分)

(1)溶液变浑浊

(2)Fe2O3+6HCl=FeCl3+3H2O

(3)【作出猜想】CaCl2+Na2CO3=CaCO3+2NaCl

【进行实验】①加入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②III

16.(2018•湖南张家界)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常见的酸》以后,对蚊虫分泌的让人痛痒不止的蚁酸产生了兴趣。

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蚁酸的主要成分是甲酸,甲酸的化学式为HCOOH;甲酸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问题】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

【实验与结论】向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

红色,说明甲酸溶液显    性。

【提出问题】甲酸分解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是什么?

【推断与猜想】

⑴小组同学根据甲酸中含有氢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⑵他们对另一种氧化物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

二氧化碳;猜想②:

一氧化碳。

【实验与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将甲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已略去)。

 

观察到

的实验现象如下:

Ⅰ.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Ⅱ.装置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

Ⅲ.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甲酸具有酸性,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   。

【拓展延伸】人被蚊虫叮咬后,在其叮咬处涂抹 可减轻痛痒。

【答案】酸;一氧化碳;肥皂水等碱性物质。

14.(2018·四川遂宁)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

猜想一:

CaCl2、Ca(OH)2和HC1;猜想二:

CaCl2和Ca(OH)2;

猜想三:

CaCl2;猜想四:

CaCl2和HCl。

同学们认为猜想一肯定不成立,原因是①▲(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②▲

猜想二不成立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③▲

猜想三不成立,

猜想四成立

【实验反思】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4.Ca(OH)2+2HCl=CaCl2+H2O;无明显颜色;开始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有沉淀生成。

(2018·江苏无锡)18.(12.00分)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  。

(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  

(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  。

Ⅱ、索尔维法

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

原理如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①关闭1,打开2通入NH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1通入CO2;

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2停止通NH3,一段时间后,关闭1停止通CO2;

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5)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  ,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  ;关闭2停止通NH3后,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CO2,其目的是  ;

(7)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NaHCO3固体的分解率(已分解的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请写出计算过程。

若加热前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8)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②“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③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

(1)纯碱、苏打

(2)Na2SO4+4C高温Na2S+4CO↑(3)使固体物质与水充分混合,加快溶解速率,提高产率(4)排放的CO、HCl污染环境(合理答案均可)(5)NaHCO3+HCl=NaCl+H2O+CO2↑(6)随时添加饱和食盐水并平衡气压防止氨气挥发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尽可能多吸收CO2,增大NaHCO3的产率

(7)设原碳酸氢钠固体的质量为,t2时分解的碳酸氢钠固体质量为y,则

2NaHCO3△Na2CO3+H2O+CO2↑

168106

10.6g

168:

106=:

10.6g

解得=16.8g

2NaHCO3△Na2CO3+H2O+CO2↑固体质量减少

168106168-106=62

y16.8g-13.7g=3.1g

168:

62=y:

3.1g

解得y=8.4g

则t2时碳酸氢钠固体的分解率=8.4g/16.8g×100%=50%

偏小

(8)①②③

27.(2018·云南昆明)(7分)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咸水湖,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

某盐湖附近的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

小伟同学取该湖盐样品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湖盐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冬天捞碱的“碱”指Na2CO3,夏天晒盐的“盐”指NaCl。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Cl

猜想三:

Na2CO3和NaCl

【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稀HNO3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猜想  不成立

实验二

②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③  

猜想三成立

【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该湖盐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伟同学再取该湖盐样品10.00g做了如图所示的补充实验。

(1)反应结束之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2)装置A中浓NaOH溶液的作用是  (用方程式表示)。

(3)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D增重0.44g,则湖盐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二;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装置吸收;2NaOH+CO2═Na2CO3+H2O;10.6;

(2018·四川广安)19、(5 分)某实验小组在做“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

试管中浑浊现象为何消失?

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根据已学知识,实验小组对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

①碳酸盐一般不溶于水。

如碳酸钙不溶于水。

②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氢钙易溶于水。

③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水。

从物质组成角度分类,碳酸氢钙应属于()。

A. 氧化物  B. 酸  C.碱  D.盐

写出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出问题】碳酸氢钙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呢?

(4)【假设与猜想】猜想I;能与盐酸反应

猜想lI;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

(5)【设计实验并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丙中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_________生成

猜想I成立

实验二:

取丙中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II成立

实验三:

取丙中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热

澄清液体又变浑浊

验证了资料描述

 根据验证实验写出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讨论与反思】

该实验小组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不断探究。

他们不但发现了新的物质,还了解了它的一些性质,并对生活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水垢的形成以及自然界中溶洞与钟乳石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答案】

(1)CO2+Ca(OH)2==CaCO3↓+H2O;

(2)D;Ca(HCO3)2

CaCO3↓+H2O+CO2↑;(3)气泡;Ca(HCO3)2+ 2HCl=CaCl2+2H2O+2CO2↑。

10.(4分)(2018·内蒙古包头)为探究CuO和稀硫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1)取少量CuO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粉末全部溶解,得到溶液A。

(2)向步骤

(1)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況淀生成。

得出结论:

A中溶质只有CuSO4。

有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合理,继续迸行实验。

(3)向步骤

(2)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随加入NaOH溶液质量的変化关系如右图。

回答下列问题:

①A中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b~c之间的沉淀是___________。

②c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有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由以上实验总结出: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

【答案】①CuSO4、H2

SO4; BaSO4、Cu(OH)2

②NaCl或NaCl、Na2SO4或NaCl、BaCl2

③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34.(2018·甘肃兰州)(8分)可燃冰是一种新型能;,在我国南海储量很高,其主要成分为甲烷(CH4)

(1)纯净的CH4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H4能还原Cu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H4还原CuO的反应。

【提出问题】CH4还原CuO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色。

【实验探究】

A(浓硫酸)B(氧化铜)C(无水硫酸铜)D(澄清石灰水)

①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甲烷气体的作用

②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B装置内的现象,证明有铜生成;

③反应过程中,C装置中的现象,证明有水生成;

④D装置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生成;

⑤请根据以上信息写出CH4还原CuO的化学反应方程

【答案】CH4+2O2=CO2+2H2O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治加热时发生爆炸。

黑色粉末变红。

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二氧化碳。

CuO+CH4==△==4Cu+CO2+2H2O

34.

(1)CH4+2O2

CO2+2H2O

(2)排尽空气,避免加热加热甲烷和空气混合物引起爆炸;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白色粉末变为蓝色;二氧化碳;CH4+4CuO

4Cu+2H2O+CO2

15.(2018·山东菏泽)小明在登山的过程中发现山上的岩石是红色的,他根据所学知识猜测岩石中可能含有氧化铁,为了验证猜想并测定其含量,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一定温度下,CH4可将Fe2O3还原为单质铁,若温度控制不当,还可生成少量的Fe3O4。

②单质铁和Fe3O4均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探究】

(1)小明利用A装置进行实验。

在点燃酒精喷灯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CH4,目的是。

(2)小明将A装置中得到的固体经过水洗、过滤、干燥处理后,再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仪器a中的现象为a中水被压入量筒中。

从而得出了岩石中含有氧化铁的结论。

(3)小明将反应后的B装置冷却到室温,根据量筒内水的体积V(产生气体的体积),通过有关计算求出了岩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评价反思】

实验后小明经过认真反思,认为:

(1)在实验中对甲烷的使用没有“物尽其用”,请你给出一条合理建议;。

(2)若B装置的固体含有一定量的Fe3O4,则会导致测得的岩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比实际含量(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请你利用处理后的固体、CuSO4溶液、磁铁等试剂及用品,结合资料所给信息,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含有Fe3O4:

【答案】【实验探究】

(1)防止甲烷与装置内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2)a中液面下降

【评价反思】

(1)把未反应的甲烷收集起;;

(2)偏低实验步骤: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用磁铁对得到的固体进行实验;如果得到的固体部分能被磁铁吸引,则含;反之,则不含。

22.(2018·山东烟台)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1)在图一所示的实验中,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甲烧杯中的物质

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

(3)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

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

则试管④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共有哪些  (写化学式)。

(4)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下同)

②滤液中的溶质共有哪些  

步骤2:

静置,向上层清夜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5)在上述(4)的实验探究中,步骤1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  。

【答案】

(1)Fe+CuCl2=Cu+FeCl2

(2)ACD(3)NaCl、Na2CO3(4)①BaCO3②NaCl、NaOH、Na2CO3(5)除去溶液中的CO32-,防止用酚酞检验NaOH时造成干扰

23.(2018·山东烟台)已知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该品牌膨松剂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氨气水溶液呈碱性

②浓硫酸和碱石灰都可做气体吸收剂;浓硫酸能吸收氨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依次连接A、C、D装置,点燃A处的酒精灯,将试管中的该膨松剂样品充分加热至完全反应后,通过观察到  、  现象可以证明该膨松剂中含有NaHCO3和NH4HCO3两种物质。

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  。

【拓展探究】为进一步确定该品牌膨松剂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同学们取两份等质量的该品牌膨松剂样品,利用图提供的实验装置,设计并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测得数据

实验1

将其中的一份膨松剂样品加入A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次连接B、C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

装置C增重1.98g

实验2

将另一份膨松剂样品加人A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次连接C、B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

装置B增重0.34g

基于以上实验数据分析,该品牌膨松剂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是  。

【实验反思】小明认为以上拓展探究实验存在一定误差,导致误差的原因是  (答一条即

可)。

【答案】【设计实验】A装置试管中有白色固体剩余D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吸收A中产生的CO2,防止对检验NH3造成干扰【拓展探究】210:

79【实验反思】实验1外界空气中的水和CO2会进入装置C,实验2中外界水蒸气会进入装置B,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27.(2018·云南)(6分)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

相关问题初步探究:

小金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论】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一定没有氯化钡。

【交流讨论】小英同学认为:

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

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有NaOH

猜想二:

没有NaOH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

  

证明溶液M中有碳酸钠并被除尽

B.取实验A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  

  

猜想一正确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27.【初步结论】

(1)BaCl2和Na2CO3;Na2SO4

(2)NaCl;

【探究与结论】A.产生白色沉淀B.酚酞溶液无色溶液变红

(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15.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得出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依据该条件,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推断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推断的可靠性,该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在烧杯中混合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甲同学取烧杯中混合溶液分别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

请依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_______(写离子符号)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_______(写离子符号)

【甲同学的结论】稀硫酸与氯化镁溶液没有发生反应

(2)乙同学看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后,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