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793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docx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一、选择题

13((2005?

湖北荆门)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

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A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B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C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D

【答案】D

【解析】由于氧气浓度不同,所以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A对;由于常温下温度低,不能达到碳的着火点,所以常温下碳不能燃烧,而在点燃时,温度升高,达到了碳的着火点,所以碳燃烧起来,B对;催化剂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C对;不管是铜片还是铜粉都是铜,物质的种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反应物的形态不同,影响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从而造成了在空气中燃烧的难易不同,D错。

二、填空、简答题

(2015•福建福州)16.(16分)实验室利用图8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__,乙___________

(1)写出图8中仪器甲、乙的名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8中的____(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_____(填“a”或“b”)端。

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__。

(4)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

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8中_____(填标号)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

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酒精灯烧杯

(2)A2KMnO?

KMnO+MnO+O?

a42422

(3)(3)CaCO+2HCl==CaCl+HO+CO?

a澄清的石灰水3222

(4)?

D引流?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氯化钙【解析】

(1)图示的仪器时酒精灯和烧杯;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用固固加热型装置,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水的密度大,因此要从b管流出,故气体从a管进入;(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石灰石,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

碳,需要从b端通入,因此验满时需要将燃着木条应放在a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澄清的石灰水;(4)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从

CaCO+2HCl==CaCl+HO+CO?

知,溶液中一定含氯化钙。

3222

(2015?

广东广州)24.(8分)碲(Te)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

实验室模拟提取碲的一个实验是:

取某含碲溶液于烧瓶中,加入适量NaC1,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通入SO2,待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粗碲。

(1)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则X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获得较高粗碲沉淀率的反应条件,某研究小组在控制NaC1浓度和SO2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试验,数据如下:

?

该小组研究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a和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上述四组实验中,最佳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h。

?

为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可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测定粗碲沉淀率。

若再设计对比实验,选择的反应条件还可以是___________(填选项)。

A.80?

,1.5hB.80?

,2.5hC.70?

,2.0hD.95?

,2.0h【答案】

(1)H2O

(2)?

温度、反应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

80?

、2.0h?

A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H2O

(2)?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粗碲沉淀率的影响条件,由数据可以知道,本实验研究反应条件是“温度”和“反应时间”这两个条件

?

、由实验a和实验b对比,反应时间一样,反应的温度不一样,所以通过a和b实验目的是“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

根据四组实验对比,在温度80?

,反应时间为2.0h时粗碲的沉淀率最高?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80?

时,不管反应时间是2.0h还是3.0h,粗碲的沉淀率最大都是为98.9%,所以选择A。

28(2015?

浙江杭州)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

Cu+2HSO(浓)?

=CuSO+SO?

+2HO。

某小24422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B装置用来收集SO(已知SO的密度大于CO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在222

答题纸上将B装置中的导管补画完整。

(2)图中C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入B瓶中,装置D的作用是,,,,(3)充分反映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该小组同学进一步

研究:

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pH约为1;

实验2: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象。

你认为,,,,,可说明硫酸有剩余。

(选填“实验1”或“实验2”)(4)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答出两点即可。

(1)

(2)吸收SO2

(3)实验1、可说明硫酸有剩余。

(4)缺陷:

产生有环境污染的气体原料利用率低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反应需加热不节能【解析】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防止二氧化硫外逸造成污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实验1,硫酸溶液显酸性PH=1;实验2溶液中的硫酸铜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一定判断是有硫酸;缺陷:

产生有环境污染的气体原料利用率低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反应需加热不节能,不环保。

三、实验探究题

42((2015?

湖南娄底)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

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OH),生成的气体为NH;反应过程中没有23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

【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58元素,判断的依据是

;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此物质与水反5960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1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和氧气(O)的体积比约为62,但镁条在空气22

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63((

【答案】58(N59(质量守恒定律60(MgN32

61(MgN+6HO=3Mg(OH)?

+2NH?

62(4:

163(N的化学性质比O稳定3222322【解析】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淡黄色固体中含有镁元素和氮元素,根据Mg在化合物中显+2价,N显-3价,可以得出其化学式为MgN;与水反应的化32学方程式为MgN+6HO=3Mg(OH)?

+2NH?

;

(2)由于空气中氧气占体积的21%,32223

氮气占78%,可知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4:

1;在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大,而镁燃烧产生少量的淡黄色固体,可推知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稳定。

13、(2015?

贵州安顺)(8分)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持续鼓【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竹炭粉末

入空气

氢澄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装置氧化钙和新氧清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氢氧化钠鲜化石固体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鸡钠灰血是。

ABCDE溶水CuO(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液

是,请你设计解决的方

法。

(4)小亮认为可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

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答案】(8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Ca(OH),COCaCO?

,HO

(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除尽22===32

(3)没有作尾气处理;应在a处加一盏点燃的酒精灯或套上一个气球。

(4)不可以;因E装置中通入的可能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加热可能导致装置发生爆炸。

【拓展应用】B

【解析】反应开始时,氧气与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反应中还有一氧化碳生成;A.B装置间,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除尽;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作尾气处理装置,解决的办法是应在a处加一盏点燃的酒精灯或套上一个气球;因E装置中通入的可能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加热可能导致装置发生爆炸故上图装置不能替换E装置;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具有吸附性,因此能够除去口中异味,故B错。

15((2015?

湖北孝感)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

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SO一种物质。

24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SO和两种物质。

24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SO和NaOH两种物质。

24

【查阅资料】?

NaSO溶液显中性。

24

?

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等物质。

2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乙同学猜想

(2)成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实验立的溶液中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丙同学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猜想(3)成溶液变色实验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立【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

经过进

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

(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

(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

【作出猜想】

(2)HSO(硫酸)24

【实验验证】红

【总结反思】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

硫酸。

【知识拓展】

(1)不能

(2)NaOH(氢氧化钠)

2Al+2NaOH+2HO=====2NaAlO+3H?

222

【解析】

【作出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所以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SO和硫酸两种物质;24

【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猜想乙同学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

(2)实验试管的溶液中淡蓝色成立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猜想丙同学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溶液变红色(3)实验液成立【总结反思】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所以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

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

(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知识拓展】

(1)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等物质,所以生活中不2

能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2)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O?

2NaAlO+3H?

222

6分)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27((2015?

湖北宜昌)(

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

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

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

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

振荡左侧试管(如右图)。

实验二:

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步骤?

滤液C溶液E步骤?

酚酞溶液滤液A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步骤?

烧杯中滤渣D过滤过滤的物质滤渣B

(1)步骤?

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2)步骤?

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

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或;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答案】【现象分析】现象之一:

左侧试管发热(或右侧试管内试管口有气泡冒出)CaO+HO=Ca(OH)22

【科学运用】KCO+Ba(OH)=BaCO?

+2KOH

(1)KCO+BaCl=BaCO?

+2KCl23232323

(2)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BaSO、KCOKCO、KOH42323

Ba(OH)、KCO或BaSO、Ba(OH)、KCO(3)白色不溶物全部消失2234223

【解析】【现象分析】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生石灰和水反应也放出大量的热,后者属于化学变化,其相同的现象为左侧试管发热、或右侧试管内试管口有气泡冒出。

【探究运用】中由于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

分析小燕同学的实验方案可知,步骤?

中发生化学反应为KCO和BaCl的反应,即KCO+BaCl=BaCO?

+2KCl,因为只有含碳酸2322323

钾才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向滤液A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并过滤,得到滤液C和滤

,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滤液C不显碱性,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中不含渣D

KOH,则组成为BaSO、KCO;若溶液E为红色,则E溶液显碱性,即含有KOH,则A中一等423

含有KCO、KOH,综述可知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为Ba(OH)、KCO或BaSO、Ba(OH)、2322342KCO。

由于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而碳酸钡则溶于水稀硝酸,所以可取少量滤渣B,加23

入过量的稀硝酸,若沉淀全部溶解消失,则不含硫酸钡,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15.(2015?

湖北黄冈)(6分)王老师在某工厂废水处理池中提取一瓶含有AgNO、3Cu(NO)和Al(NO)的工业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

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充分反应3233

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

请你和你的化学小组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明认为滤渣乙是银,小东认为滤渣乙是银和铜,小华认为滤渣乙是银、铜和铝,你认为滤渣乙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小华的猜想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1:

取滤渣乙加入盐酸无气体产生滤渣乙可能是___________

实验2:

取滤液甲加入_____无蓝色沉淀滤渣乙一定是___________【反思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答案】

[作出猜想]银、铜和锌[交流讨论]锌不和硝酸铝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滤渣乙可能是:

银或银和铜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可溶液滤渣乙一定是:

银和铜性碱即可)

[反思交流]无变化、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任选其一)

【解析】

[作出猜想]加入锌粉为少量时,滤渣乙为银,量稍多则滤渣为银和铜,过量时则为银、铜和锌;[交流讨论]锌的活泼性小于铝,锌不能与硝酸铝发生置换反应,故滤渣中不会出现铝,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实验探究]滤渣乙中加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锌未过量,则滤渣乙可能是银,也可能是银和铜;若在滤液甲中加入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如果出现蓝色沉淀则说明原溶液中硝酸铜未反应或未反应完全,则滤渣为银或银和铜;如果无蓝色沉淀出现,则说明硝酸铜已反应完全,滤渣一定是银和铜;[反思交流]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时,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滤液中硝酸银未反应完全,滤渣乙为银;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硝酸银已反应完全,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渣乙为银,若硝酸铜也发生了反应则滤渣乙为银和铜的混合物。

14((2015•山东菏泽)(4分)实验室中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来简便快速的制备氧气,化学

小组?

进一步探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氧气性质的实验。

【查阅资料】有些水果、蔬菜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实验探究1】探究苹果和土豆对过氧化氢分解是否有催化作用及催化效果:

各量取6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倒入1、2、3号三支试管中,取大小、形状基本相同的苹果块和土豆块,分别放入2、3号试管中,并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同时伸入三支试管口内,观察现象并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123

材料名称无苹果土豆

反应速率很慢稍快较快

实验现象产生气泡很少比1中多较多

复燃情况不复燃复燃很快复燃

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2】探究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取10mL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三份,将其中两份分别稀释为不同浓度的溶液,同时测定收集到100mL氧气所用的时间,(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123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5%15%30%

所用时间(秒)205253

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3】将上述收集的氧气与不同物质进行反应,其中有一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实验探究1】苹果、土豆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均有催化作用(1分),但催化效果

不同或土豆催化效果较好。

(1分)(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不同催化剂的

催化效果不同。

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实验探究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点燃(1分)【实验探究3】S+OSO(1分)22

【解析】从实验探究1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

向过氧化氢中加入苹果、土豆之后,过氧化氢

产生氧气的速度都有所增加,故苹果、土豆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均有催化作用,由于加入苹果、土豆之后反应的速率不同,故苹果、土豆对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催化效果不同;从实验探究2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过氧化氢的浓度越大,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完全分解需要的时间越少,反应速率也就越快;能在氧气中燃烧并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物质是硫,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27.(2015?

山西)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

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讨论交流】

李壮:

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

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组长)不同的现象,大家据此来说一说,区分这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

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

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

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云:

马凌,你说的我没有听懂,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云不但弄明白了,还选出了其他两种溶液,如_____溶液和___溶液,最后得到大家的赞许。

【实验探究】

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

原溶液为石灰水。

(2)大家对乙试管中现有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

马凌经过认

真思考后,又选择碳酸钠溶液作为检验试剂,进行了如下实验:

?

马凌从乙试管中取少量溶液加入到另一支新试管中,再向此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

于是,他得出结论:

“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钙”但组长李壮对这个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大家讨论完李壮的质疑后,制定出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来验证他的质

疑,并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大家都鼓励张云来做实验。

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___7(填“>”、“<”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