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141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资源经济学.docx

人口资源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四种资本:

稳态经济的主要特征

(1)持衡的人口数量;

(2)持衡的人造资本;

(3)人口与人造资本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

(4)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能量流通率要降到最低的可能水平。

二、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

1、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PREE系统)。

2、学科性质:

既有理论经济学特征又有应用经济学的特点。

3、学科特征:

(1)系统性

(2)复合性

(3)协调性

(4)战略性

(5)可持续性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论方法

3、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4、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人口问题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

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

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

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

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

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

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阶段

时间

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口增长特征

人类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化解方式

人类发展的史前阶段

自人类早期到大约距今约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

人类能否生存下来?

人类基本靠自然的恩赐而生息和繁衍后代。

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下,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几乎长期处于准静止状态,有时甚至绝对减少。

人口增长主要受制于自然和极端低下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

一是人类通过不停的迁徙和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自然界的食物资源,二是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逐步形成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从而人类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彻底摆脱了食物毫无保障的困境,由此,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革命”,并解决了史前时期人类面临的持续发展问题。

当代

大约从20世纪中期开始

人类能否发展下去?

人类发展已经到达相当水平和高度,人口呈指数性增长的发展趋势和物质需求不断提升,使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下食物和其他资源的有效供应面临着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压力。

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

(一)人口增长阶段

(二)人口转变

(一)人口增长阶段

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

Ø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约200万年时期

Ø公元前8000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期

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

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93亿,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将等于地球的质量,到700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将会与现已知的宇宙质量相等。

☐在地球上的生物食物网链当中,有一个能量流动的规律,大概是每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这和动物个体的身体尺度没有多大关系,例如鹰这种猛禽,个头并不大,但也是数量稀少,不会出现成群结队的种群状况。

而角马体积庞大,却是食草动物,因此往往成千上万地群体出现在草原上。

☐在进化树上和人比较接近的是灵长类。

灵长类大脑比较发达,故而谓之“灵长”,灵长类也应该遵从食物链的基本规律。

☐我们人类自己似乎在逆着食物链能量流动规律的方向发展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类突破了食物链能量传递规律的制约?

从生物进化史的长远和总体上看,人类真的可以变成一个既处于食物链顶端又种群庞大的物种吗?

这种“X”型食物链结构真的可以维系下去?

人口问题直接导致的粮食问题

(二)人口转变

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被一些学者总结为“人口转变”。

1、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现象的不同描述

☐汤姆逊:

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

☐布莱克:

将人口转变过程细分为5个阶段

°高位静止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后期增长阶段;低位增长阶段;绝对减少阶段。

☐联合国:

四个阶段的划分方法

°转变前阶段;早期转变;后期转变;现代阶段。

2、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论解释

☐诺斯特坦

°死亡率下降的原因:

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改善、卫生知识普及。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生育观念、儿童存活率的上升、子女对家庭保障作用减弱。

☐寇尔和胡佛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

1、孩子的价值、成本与效用

1)孩子的价值:

情感、经济、激励、传承的载体.

2)孩子的成本:

情感付出、经济负担、机会成本、体力付出.

3)孩子的效用

4)孩子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2、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

1)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容

2)妇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的程度

3)家庭养老方式

4)经济活动中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

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

(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1)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

(2)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3)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

(4)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

(5)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2、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

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有如下特点

(1)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

(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

(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二)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质量及其度量

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

较早系统提出人口质量问题,大约开始于20世纪中期法国学者朗德里,他在1949年即提出与“量的人口学”相对应的“质的人口学”的概念。

随后索维在其《人口通论》则专门开辟章节研究从前很少被人们提及的人口质量问题。

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人口质量研究在经济学、人口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焦点也由传统的人口数量问题不断扩展和深入到人口的质量和结构层面。

1、人口质量的内涵

☐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有什么区别?

☐人口质量的外延是什么?

•在人口质量的外延方面,主要表现为“三要素”和“两要素”之争。

•“两要素”论者认为,人口质量是由可以量化、测度从而可以比较的人口身体方面和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构成的,它不应该包含难以界定、无法测度和比较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

•“三要素”论者则坚持认为,除了身体健康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因素外,人口质量还应该包含有反映人口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否则,人口质量就是不完全的。

在“三要素”论者之中,对于三个要素的表达也有不同意见,传统的提法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的学者主张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或心理素质)来取而代之。

2、人口质量的测度

☐通常用来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死亡率,人口发病率,青少年发育状况(身高、体重、胸围)等等。

☐通常用来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

识字率、文盲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人口中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比重、熟练工人占劳动者比重、每万人大中学生及高级知识分子人数、教育经费、图书报刊发行量、各类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数量、人口总体文化教育综合均值等。

☐在人口质量的测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综合性指数:

PQLI指数(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

HDI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

ASHA指数(AmericanSocialHealthAssociation)

PQLI指数(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

20世纪70年代提出,最初用于测度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

由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三个指数。

婴儿死亡率指数=100×(MAX-X)/(MAX-MIN)

预期寿命指数=100×(X-MIN)/(MAX-MIN)

PQLI是三指数的平均值。

比较有效地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对高指数国家间的差距不敏感。

对文化教育因素重视不够。

HDI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

联合国计划署《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

预期寿命指数

教育指数由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组成。

收入指数由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作边际效用处理后,再标准化得到。

HDI指数=1-(XLI+XEI+XWI)/3

优缺点

ASHA指数(AmericanSocialHealthAssociation)

由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提出。

ASHA=(就业率×识字率×预期寿命分值×人均GDP)/(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理想状态:

就业率85%;识字率85%;预期寿命分值70岁;人口出生率25;×婴儿死亡率50

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

☐首先,人口质量的高低,既可以看成是一定人口再生产模式的结果,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作用,最终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

☐其次,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并走出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处的道路,探索这样的道路,取决于人类能否提高人口整体质量、更多依靠人类的知识而不是挥霍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

☐因此,在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怎么强调人口质量都不过分。

对“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的解读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加以正视。

☐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人口素质逆淘汰”不过是一场虚惊。

☐第三种观点认为,从不同质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来看,确实存在着人口素质“正淘汰”(优胜劣汰)和“逆淘汰”(劣胜优汰)两种现象。

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

(1)对源于不同质量人口的出生率差异而必定造成不同质量人口比例变化差异的结论应该慎重对待,切忌用静态和固化的观点看待人口素质的形成。

有较高出生率的“上一代”人口,而较高出生率所代表的“下一代”人口的质量并不就一定低,无论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人口素质受后天影响的角度都是如此。

简单地说农村人口质量低于城镇人口质量并不准确,何况这些“下一代”人口并不一定就是“低质量的农村人口”。

(2)即使存在低素质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高素质城镇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现象,也不应该轻易否定人口控制对提高全体人口质量的意义,更不应该提出诸如“让有××学位的高素质者多生育多胎”之类的荒谬主张。

应该历史地看到,即使在农村地区,人们的生育水平大幅下降以后,为人口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质量整体固然较低,但人口控制带来的农村人口质量全面提高确实不争的事实。

绝不能因为存在个别低质量人口多生现象而认为人口控制造成整体人口质量的下降。

(3)人口质量的高低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高质量人口多生多育。

相对而言,通过发展经济,改善贫困地区人口医疗卫生条件,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等举措来提高人口质量,比让质量较高人口多生育孩子以提高人口质量的办法有效得多,也可靠得多。

2、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

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可以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缓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展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前景:

随着人口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主要通过对自身知识技能的集约运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质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地位。

舒尔茨、丹尼森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算.

°舒尔茨的研究表明,1929-1957,初等教育的收益率35%,中等教育为10%,高等教育为11%.

°丹尼森的研究表明,1929-1957年美国劳动者质量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23%.

°新增长理论有关技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

°罗默提出知识具有外溢性.

°卢卡斯提出人力资本既有内部效应也具有外部效应.

°人才外流(brain-drain)

°根据普查,2000年~2005年间,中国大陆(含香港)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

2000~2001年达91.4%,2002~2005年为90.4%。

而在同期所有非美国公民的博士中,倾向于留在美国的平均比例约为70%。

全世界只有伊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调查数字与中国的接近。

°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8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9.8万人。

以留学生身份出国、选择留在国外的,有61.7万人,比例超过75%。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助理、出国留学工作处处长张宁说,2007年有4.4万人留学回国,这是"历史新高"。

°加拿大移民局的数据称:

2009年,加拿大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就占了1000名左右。

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约235万元人民币)计算,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23.5亿元人民币。

据业内保守估计,去年,中国流向海外国家的移民资金恐怕不会少于100亿元。

 

°2009年2月,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过去10年逃往北美和欧洲等地的中国腐败官员达1万多人,携带出逃款项达6500亿元人民币以上(http:

//

第三节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

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2、人口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

1)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

2)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

3)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1、年龄结构分析常用的指标与工具

1)年龄,是指一个人存活时间长度的指标,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2)年龄组,是指按照某一个年龄段对人口进行分组以方便分析的一种常用指标。

3)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状况的一个总和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4)年龄中位数,也是用来反映总体人口年龄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不过其含义不同,它是指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排列出来,正好把总人口分成相等两个部分的那个年龄。

其计算公式是:

5)少年儿童系数,指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

6)老年系数,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

7)少年儿童抚养比,指0~14岁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占15~64岁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

8)老年赡养比,指65岁以上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占15~64岁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

9)社会总抚养比,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赡养比之和。

10)人口年龄金字塔,又称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

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是一种把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地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方法。

 人口年龄结构是长时期内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它可以判断未来人口再生产的发展的趋势。

  可以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静态)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动态划分:

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

http:

//www.bbc.co.uk/news/world-15391515

可以在线上查出你出生是第多少位地球公民,以及之前有多少人存在。

2、人口年龄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

首先,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趋势。

其次,人口年龄结构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资源供给规律,为采取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再次,人口年龄结构可以让我们掌握人口发展带来的社会负担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死亡率下降和人口存活年龄延长导致高龄人口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的增加。

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往往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①提高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②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削弱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③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结构。

4、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①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再生产模式。

②利用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削峰填谷,熨平人口老龄化影响。

③建立可持续运转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④调整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供给和养老压力。

⑤利用人口机械增长,缓解劳动力不足。

三、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性别比

2、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因素

3、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3、性别比失衡的治理

1、人口性别比

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

通常,如果把某一人口中女性人口数量赋值为100,则男性人口数量比。

公式:

2、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因素

1)男人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死亡率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性别人口的存活时间长短不一。

2)其他社会因素造成性别比的变化。

3、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①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习惯;

②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别的劳动岗位供求脱节;

③造成婚姻挤压现象。

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持续发展,有可能造成适婚年龄人口婚配发生困难,必然产生婚配年龄差加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④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

⑤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性犯罪)活动增加。

3、性别比失衡的治理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必须从导致人们产生性别偏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入手,从制度建设治本、政策措施指标两个方面来淡化性别偏好,引导和重塑人们的生育观念。

影响因素

城镇

农村

婚嫁模式

另立新居

男婚女嫁

生产方式

智力主导型

体力主导型

政治参与

男女平等参与

女性参与度低

社会地位

男女落差不大

男女落差很大

继嗣制度

男女平权

男子传宗接代

继承制度

男女无差别

以男子为中心

就业机会

男女相对均等

男女不均等

养老方式

男女都有义务

养儿防老

农村和城镇性别偏好差异产生的原因

四、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化的涵义

2、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4、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式

5、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初步兴起阶段(1760~1850年)

(2)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基本实现城市化的阶段(1850~1950年)

(3)发达国家高度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城市化阶段(1950年以来)

4、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式

(1)同步型的城市化

(2)过度型的城市化

(3)滞后型的城市化

(4)逆城市化

2008年,全球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农村居民数量,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不过,其中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大约有10亿人生活在贫民窟。

联合国预测,在今后25年内,贫民窟居民将会增长一倍。

贫民窟(slumdog)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

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卖淫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是一个和正直、健康毫不相干的地方。

今天,"贫民窟"这个统称词所指不明确,带有贬义。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词不再像最初时那样具有贬义,而仅仅是指状况比较差的或是非正式的住房。

5、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确实出现过“城市病”现象,在一些地方有时甚至还十分严重。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固然难以杜绝“城市病”现象的产生,但人为地抑制城市化的发展,反而可能导致大量人口囤积农村而产生“农村病”。

孟买有近2000个大大小小的贫民窟,达哈维(Dharavi)是规模最大的。

这里的面积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却达百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片中提到的贫民窟即是印度达哈维贫民窟。

贫民窟内几乎没什么公共卫生设施,平均每15个家庭共用一根水管;大部分居民家里没有排水系统,每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

孟买著名的洗衣场(DhobiGhat)已经有100多年历史,

五、人口的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地域结构的决定因素

2、人口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问题及其影响

(二)人口质量问题及其影响

(三)人口结构问题及其影响

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战略选择

1、人口数量发展轨迹

第一个阶段:

1950~1957年,其特点是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

第二个阶段:

1958~1961年,其特点是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带来了非正常的人口减少和低增长。

第三个阶段:

1962~1970年,其特点是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续下降的死亡率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

第四个阶段:

1971~1979年,其特点是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带来的较高速度但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

第五个阶段:

1980年至今,其特点是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带来的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

2、总体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13亿人口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人口过多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消极影响很多,对此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政府这样感受得如此深切。

☐温家宝总理说得很形象:

“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这段话形象地表述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位居世界第95位(IMF)。

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初级教育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和完善。

第二,教育供给渠道狭窄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