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702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8级高三(上)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我们常听到诗歌批评家振振有词地教训学生:

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了理解意义的钥匙。

可是,背景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首先一个难题是诗歌写作背景并不都能考证清楚。

史料匮乏使背景考证常常捉襟见肘,猜测自由又使编年系诗往往胆大妄为,凭感觉强作解人。

就像李商隐的《无题》时而被当作他与政治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隐喻,时而被当做他与女道士之间绝望恋情的追忆。

其次,就算我们对创作的背景有精细的了解是不是就有权作诗人的代言人宣布它的意义?

背景是批评家视野里重构的历史,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本身,属于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属于历史的诗人早已死亡,时间带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与微妙的心灵,把“背景”之因与“意义”之果硬叠合在一起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像很多诗人写作只是“兴会偶发”“因题凑韵”,他与他周围的那些“背景”有什么关系?

再次,即使我们再退一步承认这些背景的准确性,这些批评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诗歌本来是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而这种精确到有些残酷的背景批评却常常破坏这种乐趣。

如唐代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人们能感受到归乡者惴惴不安的普遍情感,可是,当考据家们认定这是他从流放之地逃经汉江所作时,那份美好的情感就成了逃犯潜逃时的心理报告,一首诗就被“背景”勾销了作为“诗”的资格。

批评家的背景批评自有他们的依据。

其中一小半来自对某些诗歌词语象征意义的习惯性联想。

如“汉武”一词曾被用在唐代天子身上,于是以后凡“汉武”一词都可被读成唐代史事。

当然,更大一半来自他们对背景的预先了解,背景先横亘心中便把诗歌看得句句都包含了背景。

面对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再次追问:

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或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显然,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

特别是那些传诵不绝的抒情诗,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一旦背景羼入,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

同时,既然诗歌创作包容了诗人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背景就不必指望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不应成为压倒性力量充当解读诗歌的万能钥匙。

(摘编自葛兆光《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景并非万能钥匙,就是因为它难以考证清楚,胡乱猜测反而会曲解诗歌。

B.背景是批评家重构的并非真实的历史,无法完整重现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C.挖掘背景却使《渡汉江》失去了诗歌的形式美,可见背景未必越多越好。

D.背景若不确凿,则不宜用于诗歌阐释,若足够详尽,则有较积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背景批评的局限性和背景批评的依据,探讨了诗歌的文本特性。

B.认为诗歌可以自给自足,这是文章论述诗歌并非由背景限定的一个前提。

C.文章列举李商隐《无题》诗的多种解读,论证了诗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D.文章先驳后立,对背景批评这一古典诗歌研究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反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景考证可能为猜测诗歌意义提供可靠线索,被普遍运用于诗歌的阐释。

B.当诗中出现常有象征意义的词,我们就要对它作联想,借此挖掘诗歌深意。

C.如果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无关联,则储备的背景知识可能干扰诗歌的理解。

D.对传达人类共同情感的诗歌,我们可以只解读文本本身,而不过问其背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设防:

我的一枚“闲章”王蒙

为了明朗的生活就要对万事万物采取一种光明、透明、敞开、开放的态度,永远不搞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神神经经。

我有一枚闲章,叫做不设防。

我特别喜爱“不设防”这三个字。

不设防是由于胸怀坦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没有见不得人的心计,什么都可以拉出来晒晒太阳。

不设防还因为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弱点总是要暴露的,正像优点也总会有机会表现出来表达出来一样。

而对待自己的弱点的坦然态度,正是充满自信并从而比较容易令他人相信的表现。

只要你确有胜于人处,长于人处,某些弱点的暴露反而更加说明你的弱点不过如此而已,而你的长处,你的可爱可敬之处,正如山阴的风景,美不胜收。

那还设什么防呢?

弱点与优点、长处与短处往往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间是难分难解。

心直口快的人容易说错话,一句错话没有说过的人,可能是心直口快的人吗?

思想深邃的人容易显得冷漠,你到处热火朝天,深得下去吗?

聪明了极易被认为狡猾,老实了极易被认为笨拙;海阔天空易于被认为是大而化之,精细认真易于被看做苛刻;上升态势被看做走运,下降态势被看做窝囊。

人家看到你的弱点了,便更了解到你的长处并认为那是十分可信的。

高度警惕与隐藏自己的结果,最好的情况下,不过是令人莫测高深敬而远之,你在包住了缺点的同时也包住了长处。

再说人人都会感到一个不设防的人比较坦率真实诚信可靠,人们会宁愿去接近一个不设防从而暴露出不少弱点的人,而不愿意去轻信一个由于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从而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

人不可能以虚伪换得真情,不可能以严防获得信任。

不设防还因为自信自身的基本品德、基本观点、基本立意、基本方略、基本态度,自信自己的境界、心术、学问、成色,直到动机与长远效果,都是经得住折腾,经得住晾晒,经得住推敲和考验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话算说对了!

最后,不设防还是最好的防——在一旦需要防一家伙的时候。

我还很欣赏一个成语,叫做防不胜防。

防永远是有漏洞有破绽的,能防就能攻,防的严密未必顶得住攻的犀利。

而由于不设防而形成的明朗与坦白、交流与信赖、好感与打成一片、好脾气与容易接近,以及由于诚信而得到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最好的防,而且是无处不在又无具体设施可打可拆可成为攻击炮火的靶子的防线吗?

当一些别有目的的人企图伤害你的时候,你不是更会博得同情而使那些对你不好的做法陷于孤立吗?

以“有”防之,总有软腹部;以“无”防之,那就如老子所言:

犀牛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那些想加害不设防者的人,常常觉得无从下手;那些意欲批倒不设防者的人,常常觉得没个抓挠;那些咬牙切齿地整不设

防者黑材料的人,常常埋怨材料整得不好。

妙哉!

善哉!

(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以硬币的两面作比,表明一个人的弱点是必然存在的,而长处会因弱点的暴露而更令人信服,表露出作者光明、开放的心态。

B.一个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也是有可能获得信任的。

C.结尾拍案叫绝的“妙哉!

善哉!

”,让我们看到拥有一枚“闲章”的作者,

对那些想加害不设防者却“无从下手”“没个抓挠”“整得不好”的嘲讽。

D.本文作者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列举了生动的事例,依靠深刻的艺术鉴赏力,理性地批判了“设防”,雅俗共赏。

5.结合全文,概括“不设防”的原因。

(5分)

6.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留守儿童一词出现之初并未得到太多关注。

1993年到2003年相关的文章仅有6篇。

2002年以后国内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和报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到2004年新春开学之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达到了第一次高潮。

同样的一条新闻,如果选取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写出来可能会产生全然不同的传播效果。

报道文体的选取可以显示出媒体对于相关议题的重视程度。

表1《人民日报》关于留守儿童的各年报道数量及占比统计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数量

0

28

27

58

59

19

34

16

34

24

299

比例

0

9.36%

9.03%

19.39%

19.73%

6.35%

11.37%

5.35%

11.37%

8.02%

100%

表2《人民日报》2003-2012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体裁统计

消息报道

通讯

评论

图片新闻

数量

183

20

16

80

比例

61.2%

6.68%

5.35%

26.75%

(摘编自《〈人民日报〉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研究》,2015年1月5日人民网)

材料二:

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

2016年底,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离世,这一比率明显高于中国年平均死亡率。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摘编自《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2007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下列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四千多万,但在2003年以前,民众是不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

B.2006和2007这两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出现了激增,但到2008年,也许

是受北京奥运会和5·12汶川地震影响,报道的数量有了明显回落。

C.从2003年到2012年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体裁统计,可看出《人民日报》在评论方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还显得不够。

D.根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内容,许多孩子称自己的父母离世,可能是孩子们的玩笑或发泄对父母的不满。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正视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了统计;材料二阐述并分析了这一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B.民众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制约着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效果,新闻媒体的

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加快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C.父母的缺失,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制约,这让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理出现问题,导致这些孩子极易产生犯罪的倾向。

D.针对留守儿童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独、怨恨父母、学习状况一般等现

实问题,民政部发布了相关通知,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E.《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

动的通知》的发布,疏于照顾的监护人监护不力的情况将得以扭转。

9.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

性质直刚毅。

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文帝受禅,授大理丞。

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

“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上忻然纳之,因谓曰:

“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迁大理少卿。

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因赦摩诃。

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待绰去而赦之,因命绰退食。

绰曰:

“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上曰:

“大理其为朕特放摩诃也。

”因命左右释放之。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

“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上怒甚,谓曰:

“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

”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

绰曰:

“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至朝堂,解衣当斩。

上使人谓绰曰:

“竟如何?

”对曰: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

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

绰谏曰:

“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上曰:

“不关卿事。

”绰曰:

“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上曰:

“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对曰:

“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

”上复曰:

“啜羹者,热则置之。

天子之威,欲相挫邪?

”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

上遂入。

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前后赏赐以万计。

赠其父为蔡州刺史。

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

上每谓绰曰:

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

”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

(节选自《北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

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

B.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

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

C.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

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

D.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

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本指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王朝更替时有人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B.大理,即大理寺,是古代主管司法的最高官署,明清时与刑部、吏部合称“三法司”,共同职掌天下刑狱。

C.杖,文中指“杖刑”,是古代刑罚之一,指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

D.赠,亦称“追赠”,一般指的是赐给死者以官爵和荣誉称号,如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等赐予在世的亲属或臣僚则常称“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绰精明干练,不断获得升迁。

他在北周时曾先后担任天官府史、夏官府下士等职,又被隋文帝引荐为录事参军,入隋后最终做到大理少卿。

B.赵绰据法行事,不惜以身护法。

他坚持认为刑部侍郎辛亶法不当死,冒死相争,隋文帝最终释放辛亶,并向赵绰道歉。

C.赵绰性格刚强,敢于触犯龙颜。

他在隋文帝欲斩杀以恶钱易好钱的二人时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D.赵绰忠诚正直,深受文帝器重。

他常被隋文帝邀请进入阁中,甚至有时与皇帝皇后同坐,评论时政得失;去世之后皇帝为之伤心落泪。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绰曰:

“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上曰:

“大理其为朕特放摩诃也。

因命左右释放之。

(2)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注]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本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政敌排挤打压贬谪海南儋州四年后遇赦北还之时。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诗中的“参”指参星,“斗”指北斗星,诗人以参星、北斗的变化,表明时间的推移变化,且扣住了题目中的“夜”字。

B.诗的第二句一语双关,既写雨过天晴的天气变化,也暗指诗人坎坷磨难的

人生风雨已经过去,前景一片光明。

C.诗的第二联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之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仰观俯察到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境界开阔,意蕴深远。

D.诗的第五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幽默地自嘲自己现在虽也乘桴于海,但并没有孔夫子的境遇。

E.诗的第六句承前一句在情感上发生转折,写渡海所乘之船上传来的音乐给人一种熟悉之感,让诗人欣慰。

15.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中蕴涵的情感态度。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揭示了前汉兴盛的

原因。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

形象,为反衬下文欢乐场面进行铺垫的诗句是:

“,。

(3)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庄周梦蝶”典故的诗句是“。

第II卷阅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十多年来,他把村民的冷暖始终放在心上,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让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处心积虑十数载,强村富民谱华章。

近日,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亲兄弟打架引起的故意伤害案,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调解下铸剑为犁,重归于好。

中国的崛起最重要的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去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还对拿来的东西生吞活剥。

奥运游泳冠军罗切特信口雌黄,谎报自己在里约奥运会期间遭遇持枪抢劫案件,遭四大赞助商一致抛弃,为不负责任的言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谁说警察只会拿枪?

全国公安书法作品展上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让人们看到我们的人民警察拿起毛笔来也照样可以挥洒自如。

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家乡素有“艺术王国”之称,所以那些真富豪们在建造新的建筑时,都喜欢别出心裁,争奇斗艳。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陆军第76集团军某防空旅把部队拉到野外陌生地域,结合作战任务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术,全面锤炼防空部队全天候作战。

B.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因此迫切需要对所有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

C.“天鲲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挖泥船,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我国远洋填海作业提供了装备支撑。

D.“9·11”事件后,各国政府在反恐方面投入巨大,但众多国家由于恐怖分子逐渐本土化、独狼化的特点,使得反恐难度越来越大。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这是我新近完成的拙作,敬赠予您,烦请抽空拜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B.昨日小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主要还是希望我玉成他与小莉的婚事。

C.老王性格恬静,不喜他人叨扰,除三五知己之外结交的朋友并不多。

D.久仰先生风采,却一直无缘谋面,今日于先生府上一见,足慰平生。

20.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

(1)~

(2)题。

(6分)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2017

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复兴号”运行阻力更小,使得350公里速度级综合能耗下降10%左右,而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

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1)请为该消息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分)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不超过20个字。

(4分)

21.请仔细观察下列这幅漫画《垃圾围城》,完成

(1)~

(2)题。

(5分)

(1)请简要描述漫画内容,不超过80字。

(3分)

(2)请简要概括漫画的寓意。

(2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金秋时节,阳光明媚,某小学三年级某班想组织一次周末秋游活动。

可这个活动消息发到班级群里,得到的反馈却让人震惊:

40个人的班级只有4个人能去,其余孩子均有1个或多个周末兴趣班。

对上述现象你怎么看?

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开中学高2018级上期11月考试参考答案

1.BA,背景难以考证只是原因之一,且只是有时难以考证。

C,诗歌的形式不会因为有无背景而改变,后者改变的只可能是内容的美感。

D,“若足够详尽,则……”充分条件不成立。

2.C《无题》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背景难以考证之下解诗的随意妄为。

3.B即使诗中出现常有象征意义的词语,也未必要作习惯性联想,否则反而可能误解诗歌。

4.B(由第四段“人不可能以虚伪还得真情,不可能以严防获得信任”可知,设防之人不能获得信任。

5.①胸怀坦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②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③坦率真实诚信可靠④不设防是最好的防

6.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将“设防”与“不设防”两相对比,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不设防的理由。

②幽默风趣,谑而不虐。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不设防比喻为一枚闲章,将长处短处比喻成硬币的两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问题;利用排比巧妙说明设防的可鄙可笑与不设防的可爱可敬;引用《论语》及《老子》的话,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