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1937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 实验过关专题 酸碱盐 新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复习实验过关专题酸碱盐新人教版

【复习必备】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酸、碱、盐新人教版

第一类基础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1广州)雪碧是一种碳酸饮料,将少量的雪碧滴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D.先变红后变紫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解析:

本题考查碱的性质。

由题意可知,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气球膨大,说明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则可判定瓶内气体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或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A项正确;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也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压强不变,B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C项正确;氧气既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又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压强不变,D项错误。

答案:

AC

【规律方法总结】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但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明显的现象产生,因此可借用该题中的装置来验证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例3(2011潍坊)某同学在自己家厨房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C.该粉末一定是氯化钠D.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解析:

据题意可知,该白色粉末能溶于水,且能与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

(3)步骤三:

再分别取少量未区别出的另外两种化肥于研钵中,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

味气体放出的是。

因此可知,在使用该类化肥时,要避免与(填“酸”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以防降低肥效。

有同学提出,氯化铵、硫酸钾也可用下列某种物质进行区分,你认为可行的是。

A.硝酸钡溶液B.氯化钠溶液C.酚酞溶液D.稀盐酸

解析:

(1)各类化肥的外观有较大的区别,从外观上看,氮肥和钾肥都是白色晶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因此从外观上可鉴别出磷矿粉;

(2)能与盐酸反应且有气体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其余的肥料不与盐酸反应;(3)剩余两种肥料中加入熟石灰,研磨后,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氯化铵,无现象的是硫酸钾。

铵态氮肥与碱类物质会释放出氨气,进而降低肥效,因此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氯化铵和硫酸钾还可以利用阴离子的不同来选择试剂进行鉴别,可根据SO42-能与Ba2+反应生成沉淀的原理,选择硝酸钡来鉴别。

答案:

(1)磷矿粉

(2)碳酸氢铵(3)氯化铵碱A

【规律方法总结】找出某一物质的性质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入手,加入的试剂必须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现象不一样才能区别。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天津)某同学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潮湿的天气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色烟雾

B.棉麻织物点燃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C.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生铁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产生气泡,固体完全溶解

解析:

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在该条件下是否能发生反应,还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烟”与“雾”,“光”与“火焰”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A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能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故在瓶口有白雾出现,不是烟雾

B

棉麻含有的成分是纤维素不是蛋白质,与纸中的成分相似,其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

C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D

生铁中还含有其他成分,不溶于稀盐酸,故不会完全溶解

答案:

C

2.(2010宽甸)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下图8-1-2),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勇思考:

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

他进行了如上图8-1-3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

他加入的试剂P是 (写溶液名称),吐蛋的原理是

解析:

本题设计新颖,以往的考题主要是考查“瓶吞鸡蛋”的原理,很少设计鸡蛋吐出的题目。

解题时只要把握住“瓶吞鸡蛋”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瓶吐鸡蛋”是因为瓶内压强增大的原理即可。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进入瓶内;依据碳酸钠与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可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等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蛋被吐出。

答案:

2NaOH+CO2=Na2CO3+H2O稀盐酸(或稀硫酸、稀硝酸等)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1.(2012•铜仁)简述在实验室如何稀释浓硫酸。

解析:

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禁止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4.(2011烟台)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

(1)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填序号)。

①硝酸铵②磷酸二氢铵③硝酸钾④硫酸钾

(2)某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g。

(3)现有一种无色的营养液,可能由KNO3、Ca(NO3)2、K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8-1-4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

①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②根据实验1、实验2推测原营养液的组成可能有种情况;

③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一的数目之比为1:

1,则原营养液的组成中的溶质是

解析:

只含有N、P、K中一种元素的化肥是氮、磷、钾肥,含二种或两种以上是复合肥。

解答本题要根据实验现象推测,营养液中的物质能否共存是关键;由实验1的实验现象可知,营养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钙;然后再根据营养液中碳酸钾不能共存可知,营养液中一定不含碳酸钾;再根据实验2的实验现象可知,营养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钾;而硝酸钾是可能存在的物质,故营养液的组成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若原营养液中K+和Cl一的数目之比为1:

1,说明营养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钾,故营养液中的溶质只含有硝酸钙和氯化钾。

答案:

(1)②③

(2)3(3)①K2CO3②2③KCl、Ca(NO3)2

【规律方法总结】在解题时不要只注重实验1、实验2的分析,而忽视了营养液中的成分能否共存而导致推断出错误答案。

对于可能含有的物质,常常就是对整个现象不会造成影响的物质,可以是没有现象,也可以与现象相符,这一点需要注意。

过关检测

1.(2012烟台)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BC解析:

该实验的pH由大变小,是将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A点的pH大于7,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点的pH等于7,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氢。

2.(2010柳州)向一定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且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8-1-6所示。

则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

B.a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C.b点比c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

D.ab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溶液的pH=7

2.D解析:

滴入的碳酸钠溶液先与混合溶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因此反应过程中有气泡冒出,A项不正确;图中a点为碳酸钠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除含有未反应的氯化钙外,还含有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B项不正确;图中b点为溶液中盐酸、氯化钙恰好与所滴入的碳酸钠完全反应,此后再滴加碳酸钠溶液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因此随碳酸钠的继续加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即b点比c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故C项不正确;ab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溶液均是氯化钙与氯化钠的混合溶液,此两种溶质的溶液均呈中性,即溶液的pH等于7,故D项正确。

3.(2011济宁)小林的妈妈把家庭久置不用的食盐、纯碱、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和生石灰干燥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打包准备扔掉。

小林为研究白色粉末的组成,将其带到实验室,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部分粉末放人烧杯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后,得到白色浊液,杯壁温度无明显变化,他推断:

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

(2)向实验

(1)的浊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浊液变红。

查阅资料知食盐、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他又得出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

经反思,小林感觉实验设计还不完善,不能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食盐。

4.(2011南充市)向下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乙物质溶液至过量,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如下曲线描述的是()

序号

A

铜锌的混合物粉末

稀盐酸

B

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

氯化钡溶液

C

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碳酸钠溶液

D

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4.D解析:

A、铜锌的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稀盐酸,锌与盐酸反应马上会生成氢气;B、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钡离子与硫酸根

离子马上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C、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马上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D、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盐酸中和完后,氢氧化钠溶液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5.(2011泸州)请根据下面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图中M点的意义是,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图二是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有关反应图像,该图像说明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v1ml时无气泡产生,此时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第二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v1ml后,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所加盐酸的体积等于v2ml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所加盐酸体积大于v2ml时,溶液的PH7。

6.(2011北京)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

已知条件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变为无色。

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

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

(4) 实验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原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

7.(2012普陀模拟)已知M、N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值,如图所示。

(1)M是一种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过程中,老师取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不测定溶液的pH值,用其它方法对三种溶液进行探究。

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

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

是a处溶液。

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

结论:

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

为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离子有(填写离子符号)

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碱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和用不同方法确定溶液成分。

8.(2012丹东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的氯化钙。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

,写出A物质的俗称: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①中加入过量A物质的目的是;反应②中如果加入盐酸也过量,则对所得到的氯化钠纯度(填“有”或“没有”)影响。

(4)分离后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与分离前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相比较,结果(填“增大”、“不变”或“减少”)。

第二类  开放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2杭州)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王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了下列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该固体最可能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检测水中加入固体前后液体的PH

固体不溶解,液体PH几乎没变化

检测盐酸中加入固体前后溶液的PH

固体溶解,无气体放出,溶液PH增大

固体灼烧状态下,通入纯净CO

固体质量减轻,尾气中只检测到CO与CO2

A.金属单质B.碱C.盐D.金属氧化物

解析:

由实验步骤可知,固体不溶解于水,溶于酸,但是不产生气体,固体灼烧状态下,可与C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该固体最有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答案:

D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只要举出一种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例子就可以将此选项排除。

例2(2010宜昌)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放】

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我能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1)一个中和反应;

(2)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挖掘实质】

(1)图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小丽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2)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OH-=H2O

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

【实践运用】

(1)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和OH-不能大量共存,我还发现在溶液中和

(填离子符号,下同)也不能大量共存。

(2)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

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

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在,我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现象及对应的结论)

 

【知识升华】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发现在分析多种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离子的成分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解析:

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的反应有:

H2SO4+2NaOH=Na2SO4+2H2O,H2SO4+Ba(NO3)2=BaSO4↓+2HNO3,K2CO3+Ba(NO3)2=BaCO3↓+2KNO3,H2SO4+K2CO3=K2SO4+H2O+CO2↑;硝酸钡在水中会电离出钡离子和硝酸根离子;H2SO4和K2CO3之所以能反应,是因为H+和CO32-结合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缘故;两种离子如果能结合成水、沉淀或气体则这两种离子不能共存,因此Ba2+和SO42-、Ba2+和CO32-、H+和CO32-不能共存;通过观察四个方程式可知,把反应后的溶液混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中肯定含有H+、Na+、K+和NO3-,可能含有的离子是Ba2+或SO42-,但Ba2+和SO42-不会同时存在,如果同时存在会生成BaSO4沉淀;利用硫酸钠等含硫酸根的可溶性盐可验证Ba2+的存在,用硝酸钡等含钡离子的可溶性盐可检验SO42-的存在。

【规律方法总结】本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条件、解决途径以及实验结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思维的开放性,但要注意在解答时,语言要精炼、准确。

例3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钙溶液。

请你按小王同学的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不反应可不写化学方程式)

可能

是氢氧化钙溶

方案Ⅰ:

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

______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Ⅱ:

(选用与方案Ⅰ

不同类别的其他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现象不明显,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可以用二氧化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而且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氢氧化钙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也可以用碳酸钠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答案:

方案Ⅰ:

碳酸钠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钙溶液

Na2CO3+Ca(OH)2=CaCO3↓+2NaOH

方案Ⅱ:

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钙溶液Ca(OH)2+CO2==CaCO3↓+H2O

【规律方法总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同属于碱,具有碱的通性,但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与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有明显现象。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舟山)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解析:

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实质上是H+与OH-结合生成水,此时溶液呈中性,pH=7;而反应后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其中存在微粒除去Na+和Cl-外,还存在H2O。

答案:

C

2.(2011肇庆)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检验氯离子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方案一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红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加稀盐酸

方案二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加澄清石灰水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且pH小于7,故无色酚酞试液不能检验溶液的酸性,A错误;检验氯离子的存在一般选择硝酸银与稀硝酸,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无法确定被测溶液中是否有氯离子的存在,B错误;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若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再过滤,会引入硝酸根离子更难除去的杂质离子,而加入适量氯化钡则既能除掉硫酸根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C错误;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是检验碳酸根的存在,因为碳酸盐中加入盐酸会产生气泡,加入石灰水会生成沉淀,故两种方式均可行,D正确。

答案:

D

3.(2010上海)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

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

测定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

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结论:

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过量。

②方案二:

观察。

(根据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

稀H2SO4与NaOH溶液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

④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

(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次。

4.(2010泰州)已知常用的强酸(盐酸、硫酸、硝酸)跟常用的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现将某蓝色晶体A溶入某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下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

 

试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B、C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B,C;

(2)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填化学式);

(3)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则其溶质是(填化学式);

(4)写出有色液体与C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关检测

1.(2011泰州)如右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浓氨水后,大烧杯甲中会有白烟产生

B.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后,丙中酚酞试液会变红

C.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后,乙中产生白色沉淀

D.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水和浓硫酸后,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1.C解析:

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前者挥发出HCl,后者挥发出NH3,HCl与NH3发生反应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因此会观察到在甲中有白烟出现,A正确;浓氨水挥发出的NH3进入丙中与酚酞试液混合,NH3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氨水,因此酚酞试液会变红色,B正确;浓盐酸挥发出的HCl进入丙中后,HCl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此乙中的水进入丙后,丙中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D正确。

2.(2011眉山)在学校的联欢晚会上,老师做了一个神奇的表演,向装有不同固体的试管中滴入适量不同的无色液体,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参与互动进行猜想:

(1)若固体为白色粉末,加液体后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则固体可能是(任写一种,下同),液体可能是。

(2)若固体为白色,无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