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2483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docx

五年级上册五八单元课文备课

 17、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

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

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

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

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

说说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

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18、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

(出示图片:

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

开国大典的情景。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ǐnɡqínɡzhānyán

     擎着:

往上托;举。

(造句练习)

     瞻仰:

恭敬地看。

(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

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①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a.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b.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

会场在__________。

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c.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d.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②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

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b.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c.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

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d.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

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e.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③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b.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c.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d.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④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回归全文

   过渡:

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布置作业

   ①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②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9.青山处处埋白骨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56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读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

三、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具体。

2、交流感受: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

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指导朗读。

⑵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

⑶“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

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⑷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

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眷恋,可以换哪些词,眷恋与这些词有什么不同?

⑸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踌躇什么意思?

(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听听主席内心的独白。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两种不同的想法,指名读。

是的,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

可是,主席那时毕竟已经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

指导朗读这一段。

“难怪,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引读下文。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转”、“指”、“示意”,没有任何的话语,三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感受到了主席的黯然神伤。

四、语言运用

读最后一段: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小练笔、反馈。

五、小结课文,升华情感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六、课外延伸

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20、毛主席在华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二)分清课文内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二)分清课文内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是谁吗?

他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

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边说边板书:

毛主席在花山)。

  

(二)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用本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上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有关情况。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不要有过多的讲解。

但对于本课的个别

问题,还要予以指导。

(三)指导学习步骤: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段落大意。

  4.带着课后问题,精读课文,思考答案。

(四)学生按学习步骤自学。

   前20分钟独立学习,然后用10分钟时间安排两人一组讨论。

这3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巡视教室,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解决。

(五)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你解决了哪些生字、新词?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春夏之交:

春季将去、夏季将来的时候,即暮春将去,初夏即来之时。

夜以继日:

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

也作“日以继夜”。

操劳:

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

干扰:

扰乱

诚恳:

真挚恳切。

簸箕:

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

吱吱扭扭:

象声词。

为难:

(1)感到难以应付。

  

(2)作对或刁难。

本文取前一义项。

拘束:

(1)对人的语言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

  

(2)过分约束自己而显得不自然。

本文取后一义项。

旮旯:

角落,偏僻的地方。

在行:

内行,对某事富有经验。

 苕帚:

扫地、扫炕、扫东西的用具。

糁儿:

谷类等磨成的碎粒。

 端详:

(1)仔细察看事情的前后经过。

   

(2)庄重安隐。

本文取前一义项。

 2.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

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中心思想是:

表现了毛主席时刻关心人民生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伟大精神和作风。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

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

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3.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1)他严肃地说:

“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