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2844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docx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

这是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必修5第2单元第1课高考必备篇目

2.教材的编写思路: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3.教材处理:

重点学习篇目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有探究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作家陶渊明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

3.学生的认识特点:

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和分析上升到理性高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辞的体裁特点。

③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②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课文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第2篇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其中的神韵。

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作品有更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也是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教学班跨了两个层次,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教学起点也会有所差别,而且必须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有意识的将A层次的起点提高,B层次的起点降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教学情境和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差别。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其实是老生常谈,《归去来兮辞》对于B层次的同学有点吃力,所以上课时他们的状态并不是最好的,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扭转这种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的角色当中。

如果这时我能想起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给学生讲讲魏晋时期的风尚,或者讲讲名人眼中的陶渊明,抑或是讲讲陶渊明的轶事,我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当时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提醒中度过了这堂课,可见这堂课的效率有多差。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在给A层次同学上课时,我以为他们的基础不错,可以适当的多拓展一些知识,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讲序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多扩充了一些字词,把学生学过的没学过的字词,都讲给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多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然而实际上从第二节课反馈的情况看,第一节课的效率并不高,这就告诉我,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

对于本文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第3篇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解题

1.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朗读课文

1.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

2.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

四.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男生读第一自然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a.由何处而归?

归向何处?

为何要归?

(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

归途心情如何?

初抵家门心情如何?

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

(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

“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

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六.品读课文

1.指导背诵技巧:

学生根据背诵提纲自由诵读

2.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中齐声美读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形象

归去来兮辞优秀公开课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2学情分析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3重点难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4教学过程4.1评论(0)新设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

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

(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

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

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

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

依据何在?

明确: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教学活动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新设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

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

(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

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

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

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

依据何在?

明确: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