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2939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人口迁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口迁移.docx

《中国人口迁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口迁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人口迁移.docx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

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

1.6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

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

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

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

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

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

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

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人地矛盾的出现,促使大量人口移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开发。

一般说来,在一个范围固定的区域内,如果人口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饱和,或者使生产或生活条件降低,这就必然会产生外迁的动力(即推力);另外一些人口增长缓慢、人口稀少、有开发余地的地区可以为更多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对外来移民具有吸引力(即拉力)。

自然条件对人口的迁移在人类社会早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战乱中的人们寻求的世外桃源也必定是创造出“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地方。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正如上面所述的有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在历史上,每当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例如,“实史之乱”“永嘉丧乱”“靖康之难”等。

补充材料1:

安史之乱

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政治十分腐败;潘镇权限增大,总揽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中央节制。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叛,率军南下,很快攻占洛阳,次年五月称大燕皇帝。

七月击败唐将哥舒翰,攻破潼关,进占长安。

同时派部将史思明占据河北十三郡。

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相继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洛阳)。

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然“燕帝”,再度攻下洛阳,中原又落叛军之手,761年,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称皇帝,叛军内讧,力量消弱。

762年、代宗继位,唐朝再借回讫兵收复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

763年,因田承嗣、李怀先降唐,史朝义势穷自杀于山林之中。

安史叛乱始平。

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人们背井离乡,纷纷南迁。

唐朝也从此由盛转衰,陷入藩镇割据局面。

补充材料2:

靖康之变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逼近宋都汴京,宋徽宗让位,宋钦宗当上了皇帝。

第二年起年号为靖康。

靖康之变就是指在钦宗统治时,政局的变故。

靖康元年正月,金军在完颜宗望的率领下,围攻汴京(今开封)。

宋以金银、绢帛、牛马等物,和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为“抵押”,还许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条件,才使金兵退兵。

八月,金兵分两路再次进攻北宋,很快完颜宗望的军队第二次包围汴京,并攻入京城,钦宗请降。

当时北宋政权实际上已经完全被金朝所控制。

1127年4月,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饮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等。

承转: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正如上述提到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由于政治、战争等因素,使中原人口开始大规模南迁,南方政权陆续建立,长江中下游平原、宁绍平原、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增加,黄河流域原来人口密集的地区一度成为丘墟,河西走廊、辽东却由于避难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由于我国管理制度的规范和一些相应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迁移变得规范和有序,且迁移和流动的数量较少。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了解我国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中期的30年间人口迁移的情况。

二、新中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建国后30年的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结合课文中表1.7,再了解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情况。

组织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可组织学生对其长辈进行探访,这种现象在一般的城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的探访活动,可让学生写成小文章,或在课堂上进行叙述,然后老师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几种情况及其简要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这一时期中,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再加上国家政策限制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

我们从课文中表1.6:

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中可以看出:

我国在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总体规模比较小,频率也比较低,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4年,跨越乡镇及城市办理迁移手续的迁移人口为5.94亿人,平均每年在1900万人以上。

其大致情况如表格所示:

此外,在这一时期表现在迁移方向上也较为明显。

我国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的地区,其余地区则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人口在迁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等管理制度的控制较多,而自发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相对较少。

补充材料3:

解放后,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国家政府曾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了一系列人口迁移,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向内地移民解放后为了使生产力布局向合理方向发展,在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业基地、农业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建设。

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从东部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抽调了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及其家属,支援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人数达几百万。

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2)向新建的农林业基地移民为了建设新的农、林业基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移民,迁移了大批城镇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及城镇闲散人员。

解放初期的大规模野战军团改制成建设兵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就属此类型的移民。

(3)毕业生分配解放后,每年均有几十万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毕业生中,除一部分回各自省、市、自治区安排工作外,尚有一部分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重点建设地区、边远山区和文化落后地区工作。

(4)灾区移民这种移民人数越来越少。

但在生产条件差,遇以难以克服的自然灾害时,仍有相当数量居民离开家乡,移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人口稀少的地区。

(5)水库移民解放后,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兴建了数千座大、中型水库,水库淹没区的居民要迁移,一部分就近安排,一部分需迁往其他省区。

我国目前的三峡库区移民,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

(6)特殊性质的移民这类移民,各国、各地区不一样。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或是军事上的需要,有组织地从人口密集区迁出部分居民到海岛、边疆等地。

有时,某些地区性别比失衡时,也会有组织地迁入部分异性青年调节该地区的性别结合。

承转:

上面我们学习了解放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迁移状况,那么,随着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的人口迁移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这也就是我们第三部分要学习的内容。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板书)

这一部分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较为普遍,我们自己应该有所体会。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在我们的城市中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周边事例来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

对于这一时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流动人口的情况。

按照人口迁移的定义,我国的这些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的居住地一般不会发生“永久性”或者“长期”的改变。

但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很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极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也确实“长期”地落脚他乡。

所以我们对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学习,主要侧重在流动人口方面。

以下我们将概括其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2000多万。

自此以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人口流动的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这与以前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但是,这一时期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此外,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例如上海市。

在这一时期,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契机。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人们为了进一步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这样对城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

(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作出了贡献;(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5)为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6)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然,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也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流动人口由于其巨大的规模,极大地加剧了城市公共交通、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一部分流动人口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安置场所而私搭乱建各种“窝棚”,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一现象,促使人口流动更趋合理化。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简要讨论“民工潮”现象。

在我国,随着城市经济的大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落后的农村地区,涌入城市或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谋求职业,引起规模日益扩大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即人们常说的“民工潮”。

讨论:

你所在的地区有民工吗?

你的家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多吗?

你能就民工的主要来源、流向、从事职业、主要分布区域及民工对流动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民工潮”形成的原因,民工已经或将要给城市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吗?

针对这些影响,你能提出一些看法吗?

以上这些问题可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也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紧接上节课的内容而展开的。

本节中,课文将我国人口迁移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可采用实际事例与阶段对比的方法来了解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原因、流向及其特点,尤其是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流动)所表现出的新特点:

本节内容较为简单,但周围有大量的事例可供我们选用,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1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概念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的进行

答案:

D

2.引起历史上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总体上是()

A.自然原因

B.社会原因

C.自然灾害

D.自然和社会原因

答案:

D

3.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诸多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中,首推()

A.库区文物保护问题B.库区移民安置问题

C.库区森林、耕地保护问题D.库区防洪问题

答案:

B

4.历史上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原因是()

A.安史之乱B.自然灾害

C.战争D.移民支边

答案:

A

5.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城市是()

A.大庆B.攀枝花

C.金昌D.珠海

答案:

D

6.铁路部门为减轻“春运”的压力,采取上浮票价的方式,春运压力大主要原因是()

A.铁路运输慢B.年货运量大

C.民工人数多D.减少了车次

答案:

C

7.三峡工程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移民环境容量不足B.资金严重不足

C.人口文化素质较低D.乡土观念太强

答案:

A

8.近几年我国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学成不回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答案:

C

二、读图题

1.下图是我国80年代下半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迁出总人口大于20万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入总人口大于35万的我国工业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0年代以来,重庆和湖北出现了新的移民高潮,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人口问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215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图(图1)

材料二:

2000~2150年中国人口变动预测图(图2)

图1

图2

(1)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达78.24亿,2050年达89.09亿,根据图7的中位预测可知20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总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1、图2可以看出:

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比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0年人口总数将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亿人(取中位数字)。

205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可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长(取中位数字)。

(3)根据你的预测,2050年我国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有可能是下面图3、图4两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届时中国人口面临最大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图4

答案:

1.

(1)四川、广西、江苏、河北

(2)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3)带回资金及先进的管理经验(4)矿产资源丰富;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人口密度小

(5)三峡移民

2.

(1)变慢90亿

(2)弱15零(3)图4老龄化

●板书设计

1.6中国的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迁移方向——由黄河流域向南方

二、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迁移的规模

2.迁移的方向

3.迁移的几种形式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表现特点

2.人口迁移和流动方向

3.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和目的

4.流动人口由农村到城市及其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