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2939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1.docx

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一、(甘肃天水2019届高三第五次检测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傅璇琮:

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

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

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

“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

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

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

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

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

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

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

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

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

《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

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

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

《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

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

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

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

“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

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

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

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

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

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

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

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大多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原书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黑龙江鹤岗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

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

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

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

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

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

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

“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

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

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

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

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

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

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

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

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

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

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C.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

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

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6.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三、(甘肃会宁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一生情系深蓝梦

刘诗瑶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

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

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

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000米。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

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

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

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

“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

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

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

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徐芑南说:

“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

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

”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

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

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

“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

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

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

后续的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

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

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

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

(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

B.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

C.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

D.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在这些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蛟龙号”才能够横空出世。

B.徐芑南从事“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了合作者的赞扬。

C.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迎难而上,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D.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果没有徐芑南及其团队的倾心付出,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9.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四、(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2分)

画坛大师陈师曾:

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

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

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

《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

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

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

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

“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

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

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

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

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

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

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

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

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清末艺术家潘语舲在题跋中曾言:

“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

”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

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

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

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

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年9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

梁启超在悼词中称:

“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陈师曾(1876—1923年),号朽道人。

1902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

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

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松树凌霄图》,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笔墨技巧成熟。

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佛手图》就是例证。

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并将思想、情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画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

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因此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12.吴昌硕为陈师曾题字“朽者不朽”,请说说这一题字的含义,并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朽”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五、(湖南长沙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2分)

孙家栋:

航天赤子心

宋雅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

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

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

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

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戚发轫的总结令人信服。

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

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

他曾和孙家栋、栾恩杰一起被誉为探月工程“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

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

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