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4749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各科渗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是现代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江泽民明确指出: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要实现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它不仅需要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还需要他们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优良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风险意识、自制意识、自信意识);要有开放的人格(自我开放、接纳他人、开朗、灵活的交往能力);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能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以达到与外界的心理平衡)。

因此,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一代,对他们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贾晓波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最核心、最基本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其精义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以此理论为基础的素质教育,就是把个性发展作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培养目标的最终结果予以体现。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无论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还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需要,都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3、是开展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做法都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4、是学校各育在学生身上持久扎根的主要途径

对学校各育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过去较多地停留在一般的哲学关系的认识上,或者较多地注意到各育之间在内容要求上的相互渗透,而忽视各科之间的深层联系,即各育过程都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发生的联系。

从而导致学校各育整体育人的效果不佳。

因此,检验学校各育的最终效果,主要看是否在学生内部形成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审美、学习、技能等心理品质,是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否则,学校各育要求就难以在学生身上持久扎根。

我校提出“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分析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目标的构成,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和学校各育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本课题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在广大教师中普及教育心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②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

③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学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

④力争给每位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各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①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育人必先育其心,这在国内外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西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规模已相当可观,已拥有40多个分支学科,其突出特点是:

①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

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③许多学校已把学生的心理行为指导列入课程,学校配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育教师。

我国近年来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将心育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如近年来盛行的“赏识教育”,其内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纵观国内外心育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将更加规范、细致、系统,更具简洁和实验操作性。

本课题也正是适应了这一大趋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全校教师更加认真地学习心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正常而快速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3、本课题的研究,使全校形成教中研,研中教的良好氛围,并促进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乃至教育专家,实现“名校育名师,名师扶名校”的良性循环。

4、本课题的研究更能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1、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

是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开设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课堂教学。

2、健康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指出,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

“阿拉木图宣言”是目前普遍认为比较科学的关于健康的界说。

健康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3、心理教育

《辞海》中,对心理教育做如下解释:

“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

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

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亦即心理素质教育或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

如果从心理教育对象看,可将其分为社会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和家庭心理教育。

中小学心理教育主要指学校心理教育,但也不能脱离社会心理教育和家庭心理教育。

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校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者是指教育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促进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个性和谐发展,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等,这就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基础和中介,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要把教育的基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上来,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应该是深刻的改革。

5、“渗透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一再提倡“把渗透性学习与系统性学习结合起来”。

6、支撑性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的模式

六、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①我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侯集中学,一校三处(侯集中学、大庙春晖中学、新区春晖中学)两地(大庙、新区)办学,学校规模大,资源共享。

②我校教师基本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观念新,并且人人具有敬业精神。

③学校领导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一直倡行科研立校,科研修身,向科研要质量,在科研中求效益的管理思想,因此学校科研之风盛,科研之气浓,科研意识强。

④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推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心育体系,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创设了氛围。

⑤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深化的要求,符合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符合广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在研究实验过程中更便于操作,更便于及时修改和补充,也更容易产生实效。

七、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的分析

理论假设:

①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育水平决定学生潜能的开发程度。

②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心育方式可以找到,从而找到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研究目标分析:

①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

③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在理论上要解决:

①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变量②学生心理状况的不同分类和方法③对学生进行心育指导的原则④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

实践中做几项具体工作:

①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变量的确定和控制;②学生不同心理类型的分类标准;③在实践中制订实施教学的策略;④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运用。

⑤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与分析。

八、研究方法与途径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1)采用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解放出来:

(2)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例如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自学,生生互动,有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

(3)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知识渗透点,并考虑哪个环节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去训练。

心理训练应以知识为中介,构建心理素质内容、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的三维坐标。

(4)及时写出教后记,教后心得,提出改进方案,定期交流,定期做纵向,横向比较(经验总结)

九、研究过程设计

(1)2001年9月--2002年1月(准备阶段)

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查阅资料、讨论制定并修改课题方案、使之逐步完善。

(2)2002年2月--2003年8月(实施阶段)

课题组全体成员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设计问卷,调查表,并请有关专家给以指导、论证,然后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实验计划、策略。

并在实验中作适当调整。

(3)2003年9月--2004年9月(深化阶段)

课题组全体成员分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情况,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请有关专家给以指导和帮助,并及时修正,充实课题方案,使实验不断深入。

归纳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各科渗透的新思路。

在这一过程应对心理素质内容、教学内容、训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建立三维坐标,用信息交合的办法把三者有机组合起来。

(4)2004年9月--12月(总结阶段)

在有关领导、专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验总结,收集课题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相关论文,然后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实验报告,准备结题工作。

(5)2005年(推广阶段)

争取在第一轮研究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实验、第三轮实验。

十、中期研究进展及其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

调查研究,确定方案(2001年9月——2002年1月)

1、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学习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各科渗透的实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研究组织,构建本项目研究的申报材料框架。

组织专人就主要内容进行商讨,形成初稿,约请专家、领导论证。

第二阶段:

选点实验,实施方案,深化研究(2002年2月——2004年9月)

1、确立实验班级,明确重点研究个案,物色实验教师。

2、子课题组形成子课题研究方案,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时间、人员、实验活动三落实。

3、制订实验研究管理办法,协调各子课题组行动,对实验资料、数据、典型案例、正反材料尤其要落实专人实行专项管理。

4、实验过程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间段,大致为一年一个时间段。

每一时间段召开二次课题组碰头会,交流研讨子课题进展情况。

5、汇集前期研究初步成果。

要求各子课题组拿出一份研究情况报告,报送专家组初步鉴定。

经过以上阶段的课题研究,各课题组初步形成如下结论:

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的意义:

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成长中的个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②、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③、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调整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④、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2、学科渗透的内涵与特点作如下界定:

①、涵义: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利用各门学科的内容与材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成分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②、特点: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正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3、正确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①、知识的涵义

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它既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图形符号等记载,也可以用计算机磁盘、光盘、音像制品等媒体贮存(物质性的),又以概念、命题、表象等心理表征形式保存在个体的头脑中(意识性的)。

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就是这一类知识。

狭义的知识:

狭义的知识是指个体知识,它是指人脑对客观外界信息的组织、加工后的贮存信息。

其特点:

个体知识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个体知识是经过主体的加工、改组的信息;个体知识是以命题、图形、情景等形式贮存的。

②、技能的涵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操作系统。

特点:

首先,技能是一套动作方式或操作系统,它要按一定练习而形成的规则进行操作,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程序;其次,这一套动作系统是自动化的动作系统,不需要太多的有意注意,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活动,输入某个相同的情景,就会相应的进行动作;最后,这一套动作系统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

③、思维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重组、转换、再贮存的一系列操作,思维能力是个体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的问题情景进行编码、加工、重组、转换、再贮存的一系列操作的效率和质量。

不同:

思维能力一定是要利用原有已积累的信息(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而不是原来熟悉的问题。

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绝对不是一种题海战术,反复练习,这充其量是一种技能训练。

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不一定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然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联系:

首先,思维能力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前提。

如果个体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技能。

研究表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

其次,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科知识表现出来,学科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

具体说,思维能力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它要通过具体材料的操作才能表现出来。

我们把作为思维能力载体的材料大致分成五类:

即文字符号,数字符号,图形符号,实物操作和日常问题解决。

最后,对已熟悉的知识,进行反复操练,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一种技能训练。

思维技能也是如此,当然,思维技能一旦形成,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人类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思维效率。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

①、可以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

②、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

④、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⑤、可以继承以往训练方法的优点,同时弥补以往单项训练计划的不足。

5、教师为学科教学中渗透需要做的工作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具有课时保证、教师保证、教材保证等优势。

因此,学科渗透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使实验班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提出了几个转变:

①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②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③转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机会。

④转变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和人格的发展。

⑤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和讨论式的教学,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如何寓心理教育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学习、借鉴经验,寻找出本学科的心理教育“对应点”,使学生随时受到良性的心理暗示。

具体来说:

①、教材处理:

每一册教材,甚至每一单元,教师要根据渗透的项目作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②、制定计划:

训练计划要与平时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

如思维品质训练计划,主要包括目标确定、内容安排、教学环节、时间按排、以及学生的作业量等。

要做好计划,首先,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根据教师自己的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再次,确定目标时务必考虑学科知识是否都囊括在训练中了。

③、收集资料:

一方面,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渗透任务,收集有关资料,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水平差异的练习题,除去那些机械重复性的题目;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对所选择的题目作一些改变,以适合学生,或者自己制作一些题目,自己有计划地建立一些题库,以便备用。

④、撰写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与平时的教案有很大差异,例如思维品质训练教案在结构上有其固定程序,思维品质不同的层次的训练具有不同的程序;其次,这种教案是大都是弹性教案,具有伸缩性;再次,教案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皆要精心设计加缜密策划,尽管上课时有的问题可随机应变,但是,把握总体思路不能随心所欲,而且务必要有计划性;最后,在每一问题的设计中,特别是对学生的回答结果不甚了解的前提下,教师至少得考虑三种可能性情形:

有可能一个学生也回答不了,有可能少数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也可能大多数学生能回答。

6、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用的策略

①、提供变式策略:

指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水平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或不同水平的问题

②、改变表征策略:

表征,是指信息的记载或表达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改变表征策略就是改变问题的表达方式。

教师不仅仅是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把问题通过其它的形式加以呈现出来,如,举例分析,列表分析,进行图示等。

③、进行比较策略;是指教师把具有相同特征或类似的事物放到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概括出事物的特征或发现规律。

④、引导假设策略:

学生在解决概括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举出的样例。

这一策略仅只在学生找不到共同特征的情况下使用。

当学生难以概括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假设某个特征的正确性,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验证。

检验假设的特征是否具有一般性。

如果是则说明正确,如果不是则说明不具有一般性。

⑤、组织讨论策略:

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对某一有争论的问题,而组织学生进行相互启发的一种活动方式。

它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课堂讨论。

首先,所讨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太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列入讨论范围;其次,问题必须具有可争论性,如学生对某个数学概念、法则进行概括时都只考虑了一方面的特征,这样就有争议性,可组织讨论;再次,每次的讨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不能少于1分钟,具体时间可根据题目的难易而定;最后,每次组织讨论要有序,最好以小组为单位按竞赛的方式进行。

7、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操作方式(以思维深刻性训练为例)

第一步,调节课堂气氛。

每一节思维品质训练课要求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使学生要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要做到这一点,上课的第一环节非常重要,使用的手段多种多样,老师可以采用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简短活动。

选择什么活动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所授课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

第二步,设置问题。

如前所述,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具有双重任务。

因此,所要学的新知识就作为学生要解决的新问题,我们以数学中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教师呈现一个数:

375,且问,你是否能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

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第三步,学生操作。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思考回答,当学生只有一种想法,或两种想法,不管想法对或错,教师千万不要过早下结论,一定要继续追问,因为,一、两个学生回答,即使回答正确,毕竟是少数人,并不能代表其他学生的水平。

在我们平时的上课,一旦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予以肯定,马上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做掩盖了许多事实,使教师发生一种错觉,认为学生都懂了,实际上,还有许多学生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儿,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所以,把学生的操作部层层分解开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初步开始思维训练时,教师很容易忽视这个环节,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第四步,教师对学生概括水平的理解。

这一步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中间桥梁,也可以反应出教师的认知水平。

在此,教师要很快把学生的不同概括分成不同的水平,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训练。

第五步,教师选择相应的有效策略。

对在第二步到第五步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再加以说明。

能否快速获得正确反馈信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六步,概括小结或转入另一种思维品质训练。

讨论概括小结,这是上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概括性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无论教师课上到哪一个环节,教师必须在最后留出三分钟进行小结。

这一小结,最好让学生自己概括,然后教师再补充完整或强调。

取得的成果:

①、王廷志老师执教的“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课在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优质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②、张帮科老师执教的《电压与电阻》在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优质课比赛中获省二等奖。

③、郜德强老师执教的《健美操》在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优质课比赛中获省二等奖。

④、王廷志老师渗透心育的新课改语文教案《苏州园林》获省教育学会教案评比二等奖。

⑤、张梅老师渗透心育的新课改语文教案《心中的鹰》获省教育学会教案评比二等奖。

⑥、王廷志老师撰写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各科教学渗透的理论与实践》获市一等奖。

⑦、冯军老师撰写论文《浅谈情感教学》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⑧、李凡果老师撰写的论文《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在国家级刊物《中学历史教学》发表。

⑨、李世伟老师撰写论文《新课程下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生物教学》上发表。

⑩、杨蕊青老师撰写论文《英语教学与心理优势》在省级刊物《英语之友》上发表。

 

参考资料:

1.李英.我国主体教育实验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

2.施方良、崔允椁主编.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华.体验课程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2)

4.石鸥.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课程*教材*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