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4849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安 管理18年 第一章笔记总结.docx

注安管理18年第一章笔记总结

加粗重点掌握蓝色了解黄色-略微一看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区分概念)

(一)安全生产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个必须,管行业必管安全,管业务必管安全,管生产必管安全)

(二)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

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二、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必考)

(一)事故

事故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职业事故:

“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事故等级

死亡

重伤(急性中毒)

直接经济损失

特别重大事故

≥30

≥100

≥1亿

重大事故

≥10-30

≥5-100

≥5000万-1亿

较大事故

≥3-10

≥10-50

≥1000万-5000万

一般事故

<3

<10

<1000万

(二)事故隐患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考点)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多方综合性地开展隐患辨识、评价、消除、整改、监控等活动和措施,使生产安全系统的事故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的过程即为隐患治理。

(三)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R=f(F,C)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

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

(四)海因里希法则

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l:

29: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l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五)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从上述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六)重大危险源(第二章重点讲)

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我国新颁布的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太危险源辨识》(GB18218一-200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对重大危险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的解释是: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各类物质的量满足下式,就是重大危险源:

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q009)标准(见附录一)中,表l将容易引发事故的78种化学品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归类,划分为爆炸品,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6大类9小类,给出了78种典型危险化学品属于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

表2给出了其他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6大类9小类属于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规定的临界量是不同的。

无论是重大危险源的范围,还是重大危险源临界量,都是为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人们对安全与健康的承受水平和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给出的。

三、安全、本质安全(考点)

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

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认识论,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二)本质安全

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安全许可安全许可是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许可制度。

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一、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

(一)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

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

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

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安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正太风范)

(1)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2)整分合原则。

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

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

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4)封闭原则。

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二)人本原理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两层含义:

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吉利行动)

(1)动力原则。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

对于管理系统。

有3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2)能级原则。

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以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就像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一样。

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

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

(4)行为原则。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

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

(三)预防原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果然三本)

(1)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

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

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2)因果关系原则。

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3)3E原则。

造成原因归结:

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

针对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即所谓3E原则。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

(四)强制原理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

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

(2)监督原则。

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三、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有效状态。

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

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5)伤害。

由于事故直接产生的人身伤害。

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控制不足——管理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工作要以得到广泛承认的企业管理原则为基础,即安全管理者应该懂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控制是管理机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及控制)中的一种机能。

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大多数工厂企业中,由于各种原因,完全依靠工程技术上的改进来预防事故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只有通过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要生产没有实现高度安全化,就有发生事故及伤害的可能性,因而他们的安全活动中必须包含有针对事故因果连锁中所有因素的控制对策。

在安全管理中,企业领导者的安全方针、政策及决策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包括生产及安全的目标,职员的配备,资料的利用,责任及职权范围的划分,职工的选择、训练、安排、指导及监督,信息传递,设备器材及装置的采购、维修及设计,正常及异常时的操作规程,设备的维修保养等。

管理系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十全十美的管理系统并不存在。

由于管理上的缺欠,使得能够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出现。

(2)基本原因——起源论

为了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必须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针对查明的基本原因采取对策。

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

个人原因包括缺乏知识或技能、动机不正确、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问题等。

工作方面的原因包括操作规程不合适,设备、材料不合格,通常的磨损及异常的使用方法等,以及温度、压力、湿度、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蒸汽、通风、噪声、照明、周围的状况(容易滑倒的地面、障碍物、不可靠的支持物、有危险的物体等)等环境因素。

只有找出这些基本原因,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所谓起源论,强调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

(3)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点是最重要的,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

但是,直接原因不过是基本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抓住作为表面现象的直接原因而不追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测及发现这些作为管理缺欠的征兆的直接原因,采取恰当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及实际可能的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本原因。

(4)事故——接触

从实用的目的出发,往往把事故定义为最终导致人员肉体损伤和死亡、财产损失的不希望的事件。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能量的观点把事故看做是人的身体或构筑物、设备与超过其阈值的能量的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活动的物质的接触。

于是,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

为了防止接触,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人保护用品等来实现。

(5)受伤——损坏——损失

博德的模型中的伤害包括了工伤、职业病以及对人员精神方面、神经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利影响。

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使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

如对受伤人

员迅速抢救,对设备进行抢修,以及平日对人员进行应急训练等。

此外,亚当斯(EdwardAdams)也提出了与博德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理论,他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

本来,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及生产条件方面的问题。

采用现场失误这一术语,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现场失误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安全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决策错误或没有做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管理失误反映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它涉及到管理体制,即如何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工作,确定怎样的管理目标,如何计划、实现确定的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反映作为决策中心的领导人的信念、目标及规范,决定着各级管理人员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基准及指导方针等重大问题。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把考察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用以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

实际上,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社会因素,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作为基础的原因因素的解决,已经超出了企业安全工作,甚至安全学科的研究范围。

但是,充分认识这些原因因素,综合利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改善间接原因因素,达到预防伤害事故的目的,却是非常重要的。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防范对策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哈登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

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

屏蔽设置得越早,效果越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11种:

(考点)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有时被利用的能源危险性较高,这时可考虑用较安全的能源取代。

例如,在容易发生触电的作业场所,用压缩空气动力代替电力,可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还有用水力采煤代替火药爆破等。

但是应该看到,绝对安全的事物是没有的,以压缩空气做动力虽然避免了触电事故,压缩空气管路破裂、脱落的软管抽打等都带来了新的危害。

(2)限制能量。

即限制能量的大小和速度,规定安全极限量,在生产工艺中尽量采州低能量的工艺或设备,这样,即使发生了意外的能量释放,也不致发生严重伤害。

例受¨,利用低电压设备防止电击,限制设备运转速度以防止机械伤害,限制露天爆破装药量以防止个别飞石伤人等。

(3)防止能量蓄积。

能量的大量蓄积会导致能量突然释放,因此,要及时泄放多余能量,防止能量蓄积。

例如,应用低高度位能,控制爆炸性气体浓度,通过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等。

(4)控制能量释放。

如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

(5)延缓释放能量。

缓慢地释放能量可以降低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减轻能量对人体的作用。

例如,采用安全阀、逸出阀控制高压气体;采用全面崩落法管理煤巷顶板,控制地压;用各种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受到伤害等。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如安全接地可以防止触电;在矿山探放水可以防止透水;抽放煤体内瓦斯可以防止瓦斯蓄积爆炸等。

(7)设置屏蔽设施。

屏蔽设施是一些防止人员与能量接触的物理实体,即狭义的屏蔽。

屏蔽设施可以被设置在能源上,例如安装在机械转动部分外面的防护罩;也可以被设置在人员与能源之间,例如安全围栏等。

人员佩戴的个体防护用品,可被看做是设置在人员身上的屏蔽设施。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在生产过程中有两种或以上的能量相互作用引起事故的情况,例如,一台吊车移动的机械能作用于化工装置,使化工装置破裂而有毒物质泄漏,引起人员中毒。

针对两种能量相互作用的情况,我们应该考虑设置两组屏蔽设施:

一组设置于两种能量之间,防止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一组设置于能量与人之间,防止能量达及人体,如防火门、防火密闭等。

(9)提高防护标准。

如采用双重绝缘工具防止高压电能触电事故;对瓦斯连续监测和遥控遥测以及增强对伤害的抵抗能力,如用耐高温、耐高寒、高强度材料制作的个体防护用具等。

(10)改变工艺流程。

如改变不安全流程为安全流程,用无毒少毒物质代替剧毒有害物质等。

(11)修复或急救。

治疗、矫正以减轻伤害程度或恢复原有功能;搞好紧急救护,进行自救教育;限制灾害范围,防止事态扩大等。

(四)轨迹交叉理论

主要观点是:

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

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五)系统安全理论

1.系统安全理论的提出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在一个新系统的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的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系统安全活动,并且把系统安全活动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直到系统报废为止。

2.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