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160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docx

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综述

关于某某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也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

2009年12月,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郑重向世界承诺:

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

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我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期内我市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市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能耗大碳排放多。

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消耗的能源资源势必越来越多。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CO2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我市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

从我市“十一五”情况看,虽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12吨标准煤下降至2009年的0.977吨标准煤,年递减3.4%,但能耗水平仍然比全省平均水平的0.761吨,高出28.4%;CO2排放总量更是快速攀升,从2005年的525.2万吨上升至2009年885.9万吨,年递增14%(详见下表)。

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结构的惯性推动之下,CO2排放量必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增长。

某某市2005年—2009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估算

年度

指标

年度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GDP能耗

能源消耗总量

CO2排放总量

绝对值(亿元)

增幅(%)

绝对值

(吨标准煤)

增幅(%)

绝对值(万吨)

增幅(%)

绝对值(万吨)

增幅(%)

2005年

174.31

14.5

1.12

195.2

525.2

2006年

207.47

15.5

1.14

1.8

236.5

21.1

636.2

21.1

2007年

255.5

16.1

1.065

-6.6

272.1

15

732.0

15

2008年

290.17

13.5

1.055

-0.9

306.1

12.5

823.5

12.5

2009年

337.07

13.7

0.977

-7.4

329.3

7.6

885.9

7.6

备注:

因CO2排放量难以准确测量,且现阶段CO2排放监测体系尚未建立,暂按能源消耗总量来推算我市经济发展所应承负的CO2排放量。

通常估算CO2排放量,一般按一吨标煤排放CO2为2.66-2.72吨估算,我们取中间值2.69吨估算。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

虽然我市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但产业仍然很不合理,能耗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还在增加,能耗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8:

57.3:

34.7,工业经济以化工、机械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为主导。

全市198家化工企业,2009年综合能源消耗91.5万吨,排放CO2246万吨,占全市列统工业的79%,而销售和利税仅占列统工业的42%和51%。

产业结构是由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工业经济依然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方面看,工业经济中的高能耗产业一时还难以大规模地退出生产领域。

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也使得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形势异常严峻。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碳技术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

虽然近年来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而科技、人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

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研发活动,2009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仅为全省平均数的一半。

对于低碳经济,观念意识上还不完全扎根,技术开发上还未真正起步,低碳技术成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

在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市发展低碳经济也存在着三大机遇:

从国际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拉开序幕,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新产业和新商机将迅速步入快速增长阶段,这将为我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引擎、开辟新空间。

从全国看,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从我市看,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市中长期发展的主题,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已经成为全市共识,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内在动力明显增强,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

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符合某某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机制。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

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某某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行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

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我市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潜力巨大。

只要坚持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与国家碳减排目标相对应的目标值,实现低碳化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远远低于制造业,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

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工程,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旅游业、房地产业、卫生事业、家庭服务业、住宿餐饮业为重点,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服务外包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突出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加快化工、金属材料、火车站、农产品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推进黄桥、古银杏森林公园、城区、沿江四大旅游板块建设,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加大型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力度,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将服务环节外包,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企业的前端及其全过程渗透,加快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

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强体”工程,着力推动化工、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高端化,注重产品开发和后道产品的延伸,鼓励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系列化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物排放。

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加快改造提升,着力提高技术装备、品牌经营和集约发展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内涵发展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政策扶持,要素倾斜,围绕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等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壮大规模和调整结构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相结合,引导和支持现有新兴产业生产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着力招引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由能耗型向科技型转变。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高效农业。

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把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低碳农业”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使传统高消耗、高投入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农业”转变,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互相促进路子。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特色牧业和特色渔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二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重点,加速培植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大力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打造循环产业链,在提升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的同时减少生产资料消耗和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低碳经济是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是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发展循环经济,要把化工、建材、食品等废弃物多、污染较重的行业作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循环建设为主要途径,引导不同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重点推进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建成一批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企业,建设一批“零排放”企业。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经过“十一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空间收窄、难度加大,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着力抓好落后产能淘汰。

把淘汰落后设备的目标任务,迅速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设备上,并采取强制性措施限期淘汰到位。

同时,提前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新设备的选型及购进工作,确保淘汰落后设备和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两不误。

二是着力抓好小化工生产企业的关停。

对所属明令关停并转的小化工生产企业,及时做好职工安置、资产盘活等工作,确保按期关停到位。

三是着力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监控和市场准入。

切实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预测预警和监控分析,及时了解掌握重点耗能企业的耗能动态情况,指导帮助企业加快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项目环评审核关,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项目的建设。

2、推进技术创新,建立以低碳技术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

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到2050年贡献度将达50%左右。

为此,要加强对节能降耗技术、控污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节能减排中的支撑作用。

结合某某来实际,要实施多层次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原始创新战略模式。

重点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率先研发出关键低碳技术,并使其产品商品化,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能源利用、产品成本、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的占有率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综合实力较强的中丹、济川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宏大、泰隆、锦鸡等10家省创新型企业,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原始创新的条件,应密切关注国内外动态,攻克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合作集成创新战略模式。

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企业之间及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合作的组织形式,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广泛吸收资源和最新成果来实现技术创新。

重点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或院校的创新合作,借助外力、外智等,推进产学研科研项目的孵化和产业化进程,放大能源利用效率。

引进模仿创新战略模式。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程,不断采用国内外先进和领先技术,对企业的研发、技术、管理等进行再创新。

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生产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态,大胆引进适合中小企业的实用新型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使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低碳化发展。

3、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以低碳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体系。

研究实行总量控制。

实行总量控制指标,有利于将目标分解到部门、行业和企业,确保碳排放目标的完成;有利于落实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快形成市场机制,催生排污权转让、碳交易、碳金融等市场交易基础。

要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测监管体系,加快研究建立总量控制政策,研究制订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区域、分行业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

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

一是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确定CO2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和单位;二是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对新建、扩建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对超出总量的新建项目,必须淘汰等量的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推动存量调整。

三是在企业(单位)之间、乡镇之间、园区之间,节省和超额的总量指标实行有偿交易。

加快建立市场机制。

目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还没有全面落实,资源环境标准还没有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资源环境成本还没有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

要深入推动资源环境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内在激励机制:

一是切实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行业范围和调节力度。

强化对节能产品、可再生源产品的差别定价,以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

扩大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继续提高征收标准。

二是逐步建立排放指标交易制度。

进一步完善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政策,探索建立规范的交易平台。

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解决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区域对受损区域的利益补偿,逐步建立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导向的扶持政策。

一是税收政策。

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低扣;对经认定的技术、产品和进行相关研发、技术推广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地方税收返还。

二是财政政策。

加大对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扩大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范围。

三是金融政策。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贷款审批,对低消耗、低排放的技术设备研发和产业投资实行差别利率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绿色、低碳企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

4、建设生态某某,倡导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生活消费方式。

建设低碳生态市。

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活动的碳排放源。

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建设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镇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

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

把握好步行出行、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方面应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镇交通体系,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

三是推广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

我市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未来3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会翻番。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期,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将建筑发展模式真正推向低碳化。

四是提高碳汇能力。

实施绿色某某林业行动。

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城镇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工程等途径,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

通过建设沿江、沿河、沿路、沿田防护林、保护与开发江心洲湿地、沿江滩涂湿地、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自愿减排。

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的组成不仅包括产业层面的节能减排,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

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纳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循环利用和分类意识。

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增加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养成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