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5200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docx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Ⅰ)

第14课鸦片战争(1课时)

深圳市红岭中学吴磊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西方侵略对我国政体外部的冲击,以及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

第一目“虎门销烟”,讲战争的原因;第二目“《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第三目“第二次鸦片战争”概述了起因、经过和后果,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发生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

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弄清楚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

②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能力与方法:

①以生活化事件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③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教学方式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用具

1.电脑平台,投影,音响设施.

2.教师准备关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①课前布置学生按照兴趣和特长,组成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下设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调查小组,以组为单位,搜集整理资料,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②预习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设计

(屏幕展示)与广东有关的一组图片——有黄埔军校、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最后出现虎门销烟广场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指出:

在这些地方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它们又分别承载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一、鸦片战争的起因1.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1.鸦片战争的进程

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3.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2.战争的危害及影响

(四)师生互动

(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题,思考:

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播放视频)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板书)1.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活动)巧填数字游戏:

参阅教材,将下列选项①虎门销烟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④“弛禁论”与“严禁论”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填写至图表内的空格内,填写时宜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

领导了什么事?

我们怎样评价他?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

要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承转)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影像,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回答)发动侵略战争

(设疑)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场战争会避免吗?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板书)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板书)1.鸦片战争的进程

(活动:

考考你的眼力)以下是电影《鸦片战争》中的几个片段,你熟悉这些场面吗?

你可以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准确排列吗?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但它又是揭示中国战败原因的铺垫,利用同学熟悉的看电影的形式,让学生在排列顺序中回忆初中学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承转)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的一段视频)看前提醒学生注意:

这段录像中有什么说法不太准确?

录像中说鸦片战争开了中国哪三个“先例”?

(学生认真看后回答)

(设计意图)该段视频中关于条约内容的表述有误(将“英国割占香港岛”说成“割占香港”),通过找错误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对战争影响的认识。

(活动:

对号入座)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请同学指出图中A、B、C、D、E、F、G分别代表什么地点?

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演示动态地图,巩固刚才学过的知识,尤其是《南京条约》后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位置,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

(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条约使列强获得了哪些权益?

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灾难?

(叙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但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惊醒迷梦中的清政府,虽然道光帝感到屈辱,但大部分官员仍旧没有觉醒。

(提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

(设疑引思,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板书)3.中国战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展示漫画:

这是19世纪中叶英国报章上刊登的一幅漫画。

仔细观察(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等),并结合课本的“解析与探究”材料,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参考答案)

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包括军事力量较弱,领导者战和不定等)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材料为载体,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清政府的腐朽和列强的残暴,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承转)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难怪有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然而事实是不是如他们所想呢?

(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提问)从这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假如我就是上面所说的英国商人,你们就是我雇佣的市场调查人员,你们能结合当时的实际帮我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呢?

(学生转变角色,分组讨论)

你们帮我找到了原因,那能不能再帮我想想办法呢?

(学生动脑筋,出主意)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当参谋、出主意的过程真正理解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承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想法,但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

(指导学生看书,引出下一个问题)(叙述)是的,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

当修约交涉失败后,列强就叫嚣:

“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

(板书)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板书)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提问)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发动战争?

当时清政府正忙于什么?

面对外敌入侵,清政府作何反应?

战争的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看书并回答,师生共同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结构)

矛盾

英法等

西方国家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担心危及统治利益

提出“修约”

清政府

(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拒绝

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

《天津条约》

(1858年)

《北京条约》

(1860年)

攻占北京

火烧圆明园

 

(板书)2.战争的危害及影响

(提问)有人说: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开始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布置成立的调查小组,从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方面,分析评估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

各组选派代表,形式不限(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他同学可补充或参与评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从活生生的史实中认识并深刻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和影响。

附:

调查委员会结构示意图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

损失调查委员会

↓↓↓↓↓

国土资源

调查小组

经济权益

调查小组

文物古迹损失

调查小组

政治权益

调查小组

 

附:

调查委员会各部门的工作任务

调查小组

主要工作任务

政治权益调查小组

调查评估战争中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权益及对华危害

经济权益调查小组

调查评估战争中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经济权益及对华危害

国土资源调查小组

调查战争中中国国土资源损失情况,重点调查香港地区割失情况

文物古迹调查小组

调查战争中中国文物古迹破坏情况,重点调查圆明园的重大损失。

.

(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观察下图,并结合史实分析:

为何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并借助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复习巩固)师生共同完成《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简表,指导学生比较两次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对战争影响加以归纳和深化,突破难点。

(合作探究)献计献策: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清政府的官员,你对中国当时的危局有何良策?

(分组讨论,每组可找一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借助动态图示小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进行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结束语)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持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面临的新变局也是所有落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只不过,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社会变革的道路更艰难曲折(演示圆明园断壁残垣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

——正所谓“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配套练习

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大事,中国自此陷入一场苦难。

据此回答第1题~第2题:

1.下列对于鸦片战争叙述何者有误?

A.导火线为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B.战争过程中咸丰皇帝战和不定,几易主帅

C.战后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D.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自此被打破

2.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英国《泰晤士报》曾报导中国某宫殿受损情形:

“据估计,被劫掠破坏之财产,总值约超过六百万镑。

在场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最后临走以前,还放一把火烧了它。

”据此回答第3题~第5题:

3.请问上述报导是指什么事件?

A.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

4.请问此事件后签订什么条约?

A.《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南京条约》

5.此次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

6.李鸿章说: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

他所说的“奇局”应理解为:

A.太平天国运动空前浩大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C.外国资本主义船坚炮利D.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征服世界的潮流

7.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①数量增多②开始深入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8.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

这反映了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引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

“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同一封信中还说: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②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③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意。

④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10.各抒己见

据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研讨会透露,北京准备花费至少4.5亿元重建“圆明园遗址公园”。

有人认为,重建圆明园对恢复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好处;也有人指出:

“重建圆明园等于制造一堆假古董!

”对圆明园重建,你有何意见?

为什么?

(可就自己认识写一篇小论文)11.课外活动建议举行一次模拟的列强新闻发布会。

学生分别担任英法美俄代表、记者、时事评论员,由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时事评论员对其诡辩进行揭露,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参考答案

1.B2.B3.C4.A5.B6.D7.B8.A

9.材料解析题

①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②造成战争的责任在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③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从英国的侵略意图。

④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或棉织品)打开中国市场。

10.各抒己见

形式不限,文从字顺,言之有理均可.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多以生活化事件及相关视频导入,并采用情景讨论式教学法,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效的策略(如巧填数字、人物小档案、电影场景的辨认及调查委员会的设置等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了他们的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急需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

教师能否向学生提供发挥各项潜能的机会?

教师是否具备这种提供机会的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相信高中历史课堂能真正“动起来”,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004年11月30日

(本课例曾获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