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5377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docx

最新第二章建筑基础教案

第二章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基础的埋置深度及影响因素

区分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

掌握基础的分类和构造

教学重点:

刚性基础的概念和构造

教学难点:

刚性基础的构造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多媒体教学、动画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指导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正文

备注

Ⅰ、讲授本章学习指导

Ⅱ、讲授新知:

第一节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

一、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

1、基础

是墙和柱子下面的放大部分,它直接与土层相接触,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给地基。

基础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处在建筑物地面以下,属于隐蔽工程。

基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全问题。

建筑设计中合理地选择基础极为重要。

2、地基

是基础下面的土层,不是房屋建筑的组成部分。

地基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其中,具有一定的地耐力,直接支承基础,持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地基土层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到了一定深度则可忽略不计。

基础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基与基础又密切相关,若地基基础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补救,从工程造价上看,一般4、5层的民用建筑,其基础工程的造价约占总造价的10%--20%。

二、地基相关知识

1、地基的分类

地基按土层性质不同,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

天然地基:

凡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须经人工改良或加固,可直接在上面建造房屋的称天然地基。

人工地基:

当建筑物上部的荷载较大或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较弱,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须预先对土壤进行人工加固后才能在上面建造房屋的称人工地基。

2、人工地基加固的方法

常用的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有压实法、换土法和桩基。

(1)压实法

用各种机器对土层进行夯打、碾压、振动来压实松散土的方法为压实法。

在开挖基坑后,为改善土层表面的松软状况、保证地基的质量,往往采用木夯、石硪、蛙式打夯机进行夯打、压实。

若需要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则应用重锤夯实机、压路机进行夯实、碾压,或用振动压实机压实。

(2)换土法

当基础下土层比较软弱,或地基有部分较弱的土层,如淤泥、淤泥质土、填土等,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可将较弱土层全部或部分挖去,换成其他较坚硬的材料,这种方法叫换土法。

换土法所用材料一般是选用压缩性低的无侵蚀性材料,如砂、碎石、矿渣、石屑等松散材料。

(3)桩基

当建筑物荷载很大,地基土层很弱,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桩基,使基础上的荷载经过桩传给地基土层,这也是一种加固地基的方法。

三、基础的相关概念

基础埋置深度:

是指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距离。

基础宽度:

也称基槽宽度,是基础底面的宽度。

大方脚:

基础墙下部加大加厚的部分。

灰土垫层:

基础下部的灰土层,是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基础的埋置深度及影响因素

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应考虑下列几个条件。

一、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六种情况

若全为好土,则基础至少为0.5m。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不超过2m,则基础可埋置到弱土底部。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较厚,但小于5m,则基础可埋到弱土中,但必须加宽基础。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超过5m,则基础可埋到弱土中,在局部进行换土,如仍不能满足荷载要求,在换土中打入桩基。

若上为好土,下为弱土,尽量将基础浅埋,减少对弱土的压力。

若上为好土,中为弱土,下为好土,则将基础埋在好土中,将桩基直接通入弱土打入好土中。

二、地下水位的影响

若地下水位较深,尽量将基础埋在地下水位之上。

若地下水位较浅,尽量将基础埋在地下水位最下面的好土内。

三、冰冻线因素

尽量将基础埋在冰冻线下至少200mm。

第三节基础的分类和构造

一、按基础的形式分类

基础的类型按其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和联合基础。

1、条形基础

基础是连续的带形,也称带形基础。

有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一般用于多层混合结构的承重墙下,低层或小型建筑常用砖、混凝土等刚性条形基础。

如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墙,或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因为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或排架结构,荷载较大或荷载分布不均匀,地基承载力偏低,为增加基底面积或增强整体刚度,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可将柱下基础沿一个方向连续设置成条形基础。

2、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呈独立的块状,形式有台阶形,锥形、杯形等。

独立式基础主要用于柱下,将柱下扩大形成独立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为墙承重结构,并且基础要求埋深较大时,为了节约基础材料,减少土方工程量,加快施工进度,亦可采用对立式基础。

为了支撑上部墙体,在独立基础上面设置基础梁或拱等连续构件来支承墙体。

3、联合基础

联合基础类型较多,常见的有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片筏基础和箱形基础。

当柱子的独立基础置于较弱地基上时,基础底面积可能很大,彼此相距很近甚至碰到一起,这时应把基础连起来,形成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基础。

如果地基特别弱而上部结构荷载又很大,即使做成联合条形基础,地基的承载力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将整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梁或板,

形成片筏式基础。

片筏基础根据使用的条件和断面形式,有板式和梁板式两种。

片筏基础整体性好,具有提高地基承载力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广泛用于多层高层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中。

当建筑设有地下室、且基础埋深较大时,可将地下室做成整浇的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它能承受很大的弯矩,可用于特大荷载的建筑。

二、按基础的材料分类

按基础材料不同可分为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

三、按基础传力情况分类

按基础传力情况不同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种。

采用砖、毛石、混凝土、灰土等抗压强度好而抗弯、抗剪等强度很低的材料做基础时,基础底宽应根据材料的刚性角来决定。

刚性角是基础放宽的引线与墙体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凡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就是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常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中小型民用建筑。

刚性基础因受刚性角限制,当建筑物荷载较大,或地基承载能力较差时,如按刚性角逐步放宽,则需要很大的埋置深度,这在土方工程量及材料使用上都很不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以承受较大的弯矩,

基础就可以不受刚性角的限制。

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基础,不仅能承受压应力,还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不受材料的刚性角限制,故叫作柔性基础。

四、常用刚性基础构造

1、砖基础

砖基础取材容易、价格较低、施工方便,是常用的类型之一。

但由于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较差,多用于干燥而温暖地区的中小型建筑的基础。

在建筑物防潮层以下部分,砖的等级不得低于MU10;非承重空心砖、硅酸盐砖和硅酸盐砌块不得用于基础材料。

由于刚性角限制,并考虑砌筑方便,常采用每隔二皮砖厚收进1/4砖的断面形式,在基础底宽较大时,也可采取二皮一级与一皮一级的断面形式,但其最底下一级必需用二皮砖厚。

2、石基础

石基础有毛石基础和料石基础两种。

毛石基础是由未加工的块石用水泥砂浆砌筑而成,截面多为台阶形,当基础地面宽小于700mm时也可做成矩形。

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冰冻线较深的低层和多层民用建筑。

料石基础是经过加工具有一定规格的石材,用M2.5砂浆或M5砂浆砌筑而成的基础。

料石基础要求上下面平整,石缝错开,灰浆饱满。

石基础的耐久性、抗冻性很高,但毛石基础毛石间粘结依靠砂浆,结合力较差,因而砌体强度不高,但料石的基础强度就高得多。

3、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

混凝土基础是用水泥、砂、石子加水拌合浇注而成,常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15。

他的剖面形式和有关尺寸,除满足刚性角外,不受材料规格限制,按结构计算确定,其基本形式有矩形、阶梯形、梯形等。

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防水性都较好,是理想的基础材料。

在混凝土基础体积过大时可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当毛石,即是毛石混凝土基础。

但填入石块总体积不得大于基础总体积的30%。

Ⅲ、复习本章学习指导、答疑

Ⅳ、布置课后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基础:

是墙和柱子下面的放大部分,它直接与土层相接触,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给地基。

2、地基:

是基础下面的土层,不是房屋建筑的组成部分。

3、刚性基础:

凡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就是刚性基础。

4、柔性基础:

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基础,不仅能承受压应力,还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不受材料的刚性角限制,故叫作柔性基础。

5、大方脚:

基础墙下部加大加厚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

1、下面属于柔性基础的是(A)。

   A、钢筋混凝土基础B、毛石基础

C、素混凝土基础D、砖基础

2、地基土质均匀时,基础应尽量浅埋,但最小埋深应不小于(B)。

   A、0.3mB、0.5mC、0.6mD、0.8m

三、填空题

1、室外设计地坪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

2、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

3、基础的类型按其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和联合基础。

四、简答题

简述基础埋置深度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答:

若全为好土,则基础至少为0.5m。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不超过2m,则基础可埋置到弱土底部。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较厚,但小于5m,则基础可埋到弱土中,但必须加宽基础。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超过5m,则基础可埋到弱土中,在局部进行换土,如仍不能满足荷载要求,在换土中打入桩基。

若上为好土,下为弱土,尽量将基础浅埋,减少对弱土的压力。

若上为好土,中为弱土,下为好土,则将基础埋在好土中,将桩基直接通入弱土打入好土中。

教学后记:

 

第三章墙体

教学目标:

了解墙体的作用、类型及设计要求

掌握隔墙构造

熟练掌握砖墙构造

教学重点:

墙体构造

隔墙构造

教学难点:

墙体细部构造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多媒体教学、动画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指导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正文

备注

Ⅰ、讲授本章学习指导

Ⅱ、讲授新知:

第一节墙体的作用、类型及设计要求

一、墙体的作用

墙体在建筑中主要起承重、围护、分隔作用,是房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楼板与屋顶被称为建筑的主体工程。

二、墙体的类型

根据墙体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受力情况、材料选用、构造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将墙体分为不同类型。

1、按墙体所处的位置及方向

墙体按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外墙和内墙。

内墙是位于建筑物内部的墙,外墙是位于建筑物四周与室外接触的墙。

按布置方向又可以分为纵墙和横墙。

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外横墙又称山墙。

另外,窗与窗、窗与门之间的墙称为窗间墙;窗洞下部的墙称为窗下墙;外墙从屋顶上高出屋面的部分称为女儿墙等。

2、按受力情况分类

根据墙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凡直接承受楼板、屋顶等传来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不承受这些外来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

在非承重墙中,不承受外来荷载,仅承受自身重量并将其传至基础的墙称为自承重墙;仅起分隔空间作用,自身重量由楼板或梁来承担的墙称为隔墙;在框架结构中,填充在柱子之间的墙称为填充墙,内填充墙是隔墙的一种;悬挂在建筑物外部的轻质墙称为幕墙,有金属幕、玻璃幕等。

幕墙和外填充墙,虽不能承受楼板和层顶的荷载,但承受着风荷载并把风荷载传给骨架结构。

3、按材料分类

按墙体所用材料的不同,墙体有砖和砂浆砌筑的砖墙、利用工业废料制作的各种砌块砌筑的砌块墙、现浇或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墙、石块和砂浆砌筑的石墙等。

4、按构造形式分类

按构造形式不同,墙体可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组合墙三种。

实体墙是由普通粘土砖及其他实体砌块砌筑而成的墙;空体墙内部的空腔可以靠组砌形成,如空斗墙,也可用本身带孔的材料组合而成,如空心砌块墙等;复合墙由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而成,如加气混凝土复合板材墙,其中混凝土起承重作用,加气混凝土起保温隔热作用。

5、按施工方法分类

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墙体可分为块材墙、板筑墙和板材墙三种。

三、墙体的设计要求

墙体在建筑中主要起承重、围护、分隔作用,在选择墙体材料和确定构造方案时,应根据墙体的作用,除满足结构方面的要求外、作为围护结构还应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防潮等要求。

1、结构方面的要求

(1)结构布置方案

墙体是多层砖混房屋的围护构件,也是主要的承重构件。

墙体布置必须同时考虑建筑和结构两方面的要求,墙体承重结构布置方案应坚固耐久、经济合理。

砖混结构建筑的结构布置方案,通常有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双向承重、局部框架承重几种方式。

 

(2)墙体承载力和稳定性

1)承载力是指墙体承受荷载的能力。

承重墙应有足够的承载力来承受楼板及屋顶竖向荷载。

地震区还应考虑地震作用下墙体承载力,对多层砖混房屋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

2)墙体的稳定性,墙体的高厚比是保证墙体稳定的重要措施。

高厚比越大构件越细长,其稳定性越差。

实际工程允许高厚比限值是综合考虑了砂浆强度等级、材料质量、施工水平、横墙间距等诸多因素确定的。

2、功能方面的要求

(1)保温与隔热要求

在炎热地区,外墙应具有足够的隔热能力,可以通过选用热阻大、重量大的材料,如砖墙、土墙等;也可以在外墙表面选用光滑、平整、浅色的材料,以增加对太阳的反射能力。

采暖建筑的外墙应有足够的保温能力。

为了减少外墙热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来提高保温能力;

2)防止外墙中出现凝结水;

3)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透;

4)采用具有复合空腔构造的外墙形式。

(2)隔声要求

对墙体采取控制噪声的措施:

1)加强墙体的密缝处理;

2)增加墙体密实性及厚度;

3)采用有空气间层或多孔性材料的夹层墙;

4)在建筑总平面中考虑隔声问题。

(3)其他方面的要求

1)防火要求;

2)防水防潮要求;

3)建筑工业化要求。

第二节砖墙构造

一、墙体材料

构成墙砌体的材料是块材(砖、石、砌体)与砂浆,块材强度等级的符号为MU,砂浆强度等级的符号为M。

1、常用块材

(1)砖

1)烧结普通砖:

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过焙烧而成。

烧结普通砖的强度等级,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规定,有MU30、MU25、MU15、MU10。

2)烧结多孔砖:

孔洞率等于和大于25%砖。

分为P型和M型砖,强度等级的划分与实心砖相同。

(2)砌块

砌块一般为天然石料或以水泥、硅酸岩、水泥、煤灰、石灰等胶结料,与砂石、煤渣、天然轻骨料等,经原料处理加压或冲击成型,在以干或湿热养护而制成的砌墙材料。

其规格结余砖和大型墙板之间。

常用粉煤灰硅酸盐砌块、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通常把高度在350mm以下的称为小型砌块,高度在350~900mm称为中型砌块,高度大于900mm称为大型砌块。

砌块的强度等级分MU20、MU15、MU10、MU7.5、MU5五级。

(3)石材

料石和毛石。

强度等级分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MU20七个等级。

2、胶结材料(砂浆)

(1)水泥砂浆:

由水泥与砂拌和而成的不掺任何塑性掺合料的纯水泥砂浆。

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耐久性,但保水性与和易性较差,一般适用于要求砂浆强度较高的砌体和处于潮湿环境中的砌体。

(2)混合砂浆:

包括水泥石灰砂浆。

水泥粘土砂浆等,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且保水性与和易性较好,便于施工,质量容易保证,是一般墙体中常用的砂浆。

(3)石灰砂浆、粘土砂浆:

常用于简易建筑或临时建筑中。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砂浆的强度等级有M15、M10、M7.5、M5、M2.5五级常用的强度等级有M5和M2.5,当验算施工阶段尚未硬化的新砌体时,可按砂浆强度为零来确定其砌体强度。

二、墙体尺度

墙体尺度指墙段厚和墙段长两个方向的尺度。

1、墙厚

墙厚主要由块材和灰缝的尺寸组合而成。

常用实心砖规格为240mm×ll5mm×53mm(构造尺寸),240mm×120mm×60mm(标志尺寸)。

砖墙的厚度一般是依砖长的倍数来表示的,加上10宽的灰缝。

 

2、洞口尺寸

洞口尺寸主要是指门窗洞口,其尺寸应按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制定。

一般情况下,1000mm以内的洞口尺度用基本模数100mm的倍数,大于1000mm的洞口尺度采用扩大模数300mm的倍数。

三、组砌方式

组砌是指块材在砌体中的排列。

组砌的关键是错缝搭接,使上下层块材的垂直缝交错,保证墙体的整体性。

墙体砌筑时一定要避免形成通缝。

   在砖强的组砌中,把砖的长方向垂直于墙面砌筑的砖叫丁砖,把砖的长度方向平行墙面砌筑的砖叫顺转。

上下两皮砖之间的水平缝称横缝,左右两块砖之间的缝称竖缝。

标准缝宽为10mm,可以在8--12mm间进行调节。

要求丁砖和顺转交替砌筑,灰浆饱满、横平竖直。

实体砖墙通常采用全顺式、上下皮一顺一丁、每皮一顺一定、多顺一丁等。

全顺式(120墙)

一顺一丁式

三顺一丁式或多顺一丁式(240墙)

每皮丁顺相间式也叫十字式

两平一侧式(180墙)

一顺一丁式(370墙)

四、墙身的细部构造

1、墙脚构造

墙脚是指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

(1)墙身防潮

为了防止土壤中的潮气沿墙体进入墙身,墙身受潮和抹灰脱落影响室内使用、卫生和美观,应在墙身中设置防潮层。

防潮层有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

水平防潮层,沿着建筑物内、外墙连续交圈设置,位于室内地坪以下60mm处设置,(当建筑物设有基础圈梁时,可调整其位置代替墙身水平防潮层)。

其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油毡防潮:

20mm厚1:

3水泥砂浆找平层,干铺油毡,整体性差不能用于震区。

二是防水砂浆防潮:

25mm厚1:

2的防水砂浆(在水泥砂浆中加5%的防水剂)。

三是细石混凝土防潮:

60mm厚与墙等宽的配筋细石混凝土,广泛用于要求较高的建筑中。

当墙身两侧室内地坪出现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坪时,需在两水平防潮层之间靠土壤的垂直墙面上做垂直防潮层。

做法是在高地坪填土前,在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的垂直墙面上抹上15--20mm后的水泥砂浆,然后再刷防水涂料。

(2)勒脚构造

外墙与室外地面接近部位称为勒脚。

其主要作用为保护墙身不受雨、雪和冰冻破坏,保护墙脚防止碰撞破坏及美观。

勒脚的高度一般不应低于500mm,勒脚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勒脚部位抹20—30mm厚1:

2或1:

2.5的水泥砂浆或做水刷石、斩假石等。

2)在勒脚部位将墙加厚60—120mm,再用水泥砂浆或水刷石等罩面。

3)在勒脚部位镶贴防水性能好的材料,如大理石板、花岗石板、水磨石板、面砖等。

4)用天然石材砌筑勒脚。

(3)外墙周围的排水处理

为了防止室外地面水、墙面水及屋檐水对墙基的侵蚀,将建筑物附近的地面水及时排除,常沿建筑物四周与室外地坪相接处宜设置散水或明沟。

散水:

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做坡度为3%—5%的排水护坡,宽度一般不小于600mm,并应比屋檐挑出的宽度大200mm。

通常有砖铺散水、块石散水、混凝土散水等。

混凝土散水与外墙之间留置沉降缝,并沿长度每隔6--12m设伸缩缝,缝内填充热沥青。

寒冷地区建筑的散水应在垫层下面设置砂垫层,以免散水被冻胀破坏。

明沟:

对于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常在散水的外缘或直接在建筑物外墙根部设置的排水沟称明沟。

2、门窗洞口构造

(1)门窗过梁构造

过梁是用来承受洞口上部墙体传来的荷载,并传给洞两边的窗间墙。

有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三种过梁。

1)钢筋混凝土过梁:

过梁尺寸经计算确定,厚度是砖厚的整倍数,宽度等于或小于墙宽。

截面形状有矩形和L形。

矩形多用于内墙和外混水墙中,L形多用于外清水墙和有保温要求的墙体中,有现浇和预制两种。

运用广泛。

2)平拱砖过梁:

过梁砖侧立单数,对称两边倾斜,适用于洞口尺寸不大、土质好、非震区和上部荷载小的建筑。

3)钢筋砖过梁:

洞口上部的砂浆层内配置钢筋,高度经计算约300mm--500mm,长度宽洞口240mm,并在端部做60mm高的垂直弯钩,适用于洞口尺寸不大和上部无集中荷载的建筑。

(2)窗台

窗台的作用是排除窗外侧流下的雨水和内侧的冷凝水,并起一定的装饰作用。

有外窗台和内窗台。

当墙很薄,窗框沿墙内缘安装时,可不设内窗台。

窗台的做法一般是台面应低于内窗台面,并窗台挑出外墙面60mm。

并且应台面形成5%的外倾坡度,并在挑出下沿抹出滴水。

3、墙身加固措施

如墙的长度和高度大于规范规定,或墙身稳定性较差,可采用以下加固措施:

(1)门垛和壁柱

在墙体上开设门洞一般应设门垛,特别是在墙体转折处或丁字墙处。

砖墙的门垛长度一般为120mm或240mm。

当墙体受到集中荷载或墙体过长时应增设壁柱,壁柱为柱状突出部分,通常为一直到顶,可承受上部梁及屋架的荷载,并能增加墙身强度和稳定性。

(2)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内纵墙和部分横墙设置的、水平方向的、连续封闭的梁。

圈梁配合楼板的作用可提高建筑的刚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防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

全粱宜设置在楼板标高处,也可设在门窗洞口上部,兼起过梁作用。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

钢筋砖圈梁多用于非抗震地区,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但在寒冷地区,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较大,其宽度则不应贯通砌体整个厚度,并应做局部保温处理。

圈梁的高度一般不小于120mm,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0,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水平面上,沿纵横墙方向应形成封闭状。

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

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

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

(3)构造柱

由于砖砌体系脆性材料,抗震能力较差,因此在地震设防区,为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须设置构造柱。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及较长的墙体中。

构造柱不单独做基础,上下两端可伸人屋盖处圈梁和室外地面下圈梁或钢筋混凝土基础内。

构造柱的截面应不小于180mmX240mm。

主筋采用4φ12或4φ14,箍筋采用φ6间距不大于250mm。

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筑,墙与柱的连接处宜留出五进五出的大马牙槎,进出60mm,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结钢筋,伸人墙内1000mm。

第三节隔墙构造

一、分类

可分为块材隔墙、轻骨架隔墙、板材隔墙。

块材隔墙是用普通砖、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等块材砌筑而成的,常用的有普通砖隔墙和砌块隔墙。

目前框架结构中大量采用的框架填充墙,也是一种非承重块材墙,既作为外围护墙,也作为内隔墙使用。

轻骨架隔墙由骨架和面层两部分组成,由于是先立墙筋(骨架)后做面层,因而又称为立筋式隔墙。

板材隔墙是用加气混凝土条板、石膏条板、碳化石灰板、石膏珍珠岩板和复合板等多种预制板,不依赖骨架,现场直接安装的隔墙。

目前,采用的大多为条板,如各种轻质条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和各种复合板材等。

二、设计要点

自重轻,有利于减轻楼板的荷载;

厚度薄,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