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5468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二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长度单位

二、单元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尺子、课件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左右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课时左右

认识线段练习课………………………………………………1课时左右

练习课…………………………………………………………………1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二、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口算题卡、课件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约14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认识角、直角。

2.用直尺画角和直角。

3.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活动角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乘法

(一)

1.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2~6的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式题。

3.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

3.初步学习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知识。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首先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

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又如,“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这些练习形式既具有游戏性,又便于全员参与,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在教学中,要积极设计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6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对解决问题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专门编排了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比如教学第59页例6,先展现大象运木料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大象运木料的故事,吸引学生看图搜集大象运木料的信息,并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乘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探索。

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同时,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小棒、图片等

六、单元课时安排:

11课时左右

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观察物体

二、单元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学具、课件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约3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左右

轴对称…………………………………………………1课时左右

镜面对称………………………………………………1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表内乘法

(二)

二、单元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

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

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

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

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

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

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卡片、课件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约15课时

7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练习…………………………………………………3课时左右

倍的认识………………………………………………1课时左右

倍的认识练习课…………………………………………………………………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2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1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2课时左右

乘法口诀表…………………………………………………………………1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时、分、秒,及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2.知道1分=60秒

3.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4.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5.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知识基础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本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五、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四、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拨高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

例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也不要增加条件的数量,教材上最多是让学生根据三个条件来进行推导,教师不要增加到4个,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五、单元教学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简单的排列1课时

简单的推理1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