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332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河南高三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满分9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考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答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其组成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存在糖类以及核酸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的结构

B.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存在转运麦芽糖的载体蛋白

C.酵母菌中的内质网是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蛋白质的细胞器

D.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但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3、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细胞核中存在染色质(染色体),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并且DNA和RNA的组成单位都含有糖类,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正确;

B、葡萄糖属于单糖、可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被细胞吸收,而麦芽糖属于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所以在动物细胞细胞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而不存在转运麦芽糖的载体蛋白,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体内有分化的细胞器,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的场所是高尔基体,错误;

D、溶酶体内呈酸性,有许多水解酶,因此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溶酶体内H+浓度高,所以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正确;

2.下列有关细胞代谢过程中的水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菌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细胞核在其生命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会消耗水但无水产生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产生水

D.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的渗透压随吸水过程逐渐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许多细胞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水分,如多肽的合成,葡糖糖、脂肪的氧化分解,光合作用过程、呼吸作用过程都能产生水。

光合作用

光反应场所:

类囊体薄膜

2H2O—光→4[H]+O2

ADP+Pi(光能,酶)→ATP

暗反应场所:

叶绿体基质

CO2+C5→(酶)2C3

2C3+4([H])→(CH2O)+C5+H2O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

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真菌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进行多肽合成时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产生水,细胞核中DNA分子合成时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结合,产生水,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反应阶段消耗水,暗反应阶段合成C5:

2C3+4([H])→(CH2O)+C5+H2O,产生水,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O2在线粒体内膜上反应产生水,不是线粒体基质,错误;

D、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吸水,细胞内渗透压减小,错误;

3.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C.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

小分子: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在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正确;

C、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也与载体数量有关,错误;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错误。

4.下列关于人体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秋季,华北地区的杨树叶片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升高

B.人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主要途径是增加散热

C.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生长素:

合成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

合成部位: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

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

合成部位:

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

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

合成部位: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

主要生理功能: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脱落酸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华北地区的秋季植物脱落酸含量升高,树叶脱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和萌发,此时赤霉素含量降低,植物代谢降低,正确;

B、人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散热,通过神经调节完成,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事例为:

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正确;

D、下丘脑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但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错误;

5.下列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相关措施或方法不科学的是

A.在油菜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防止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的减产

B.调查野外某些小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

C.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从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方面入手

D.在农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和无毒蛇,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等适用于样方法;

对于鱼等活动范围大的要用标志重捕法。

2.①直接价值:

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

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详解】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适宜浓度的2,4-D溶液可防止落花落果,适合有花果类植物,不适合油菜,错误;

B、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可以采用样方法,一些小动物活动比如松毛虫,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正确;

C、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从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方面入手,正确;

D、青蛙、蛇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因此在水稻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和蛇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正确;

6.下图1是某家庭有关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另一家庭有关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

已知两种遗传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两个家庭的成员均不携带对方家庭所患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图1中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和2号

B.图1中4号的基因型是AA或Aa

C.若图1中4号与图2中Ⅲ号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1/12

D.若图1中5号与图2中Ⅲ号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相关的知识。

据图判断,图甲中1、2号个体正常,女儿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中Ⅰ、Ⅱ个体正常,儿子Ⅳ号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根据题意,甲病和乙病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伴X染色体遗传病,因此乙病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图1中由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3号、5号个体基因型为aa,故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2号,正确;

B、图1中,1、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4号表现型正常,基因型是1/2AA,1/2Aa,正确;

C、若图1中4号基因型是1/3AA,2/3Aa,图2中Ⅲ号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1/2XBXb,两者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2/3×1/2×1/2×1/4=1/24,错误;

D、若图1中5号基因型为aa,图2中Ⅲ号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1/2XBXb,两者婚配,则他们生出一个携带这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2×1/2×1/2=1/8,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二、非选择题:

7.在晴朗的白天,不同灌水深度处理实验田中的土壤后(见下表),分时测得开花期玉米单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见下图)。

请回答。

(1)A组光合作用强度一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

(2)13时,C组光合作用强度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____。

(3)15-17时,B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13-15时,B组与C组相比,B组体现出的特点是____,原因是____。

【答案】

(1).缺水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影响光合作用(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叶片气孔大量关闭,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无法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

(2).高温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影响光合作用(由于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导致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3).光照强度不断减弱(4).B组光合作用强度增速更明显(快)(5).B组11h~13h积累的ATP和[H]更多,在CO2充足的条件下反应更迅速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中不同灌水深度的实验田中,玉米根系分布比例随灌水深度的加深占比越大。

分析坐标系中不同实验组中玉米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可知,A组光合作用一直下降,这与根系分布比例小,灌水深度较浅有关,进而推测玉米最可能是根系吸水不足,植物体内因缺水而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所致。

而BC组都是中午13时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下降,这可能是中午气温过高,植物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而9-11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主要是因为光照强度增强;在15-17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减弱,主要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引起。

【详解】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组光合作用强度一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田灌水深度较浅,根系分布不足,植物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

(2)13时,C组光合作用强度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中午气温过高,植物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3)15-17时,由于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B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13-15时,B组与C组相比,B组光合作用强度增速更明显,最可能的原因是B组光反应在11h~13h积累的ATP和[H]更多,在CO2充足的条件下暗反应更迅速。

【点睛】分析本题一方面要注意A组与BC两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规律的区别,进而结合表格信息推断引起它们不同的外界因素;另一方面要确定BC两组光合作用在中午13时左右明显降低的原因——气温过高,蒸腾过强,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

8.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危害;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昆虫种群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危害。

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基因种类的改变____(“一定”或“不一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改变。

(2)____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针阔混交林能防止单一的有害种群产生爆发性危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

(3)“绿水青山”参与调节气候,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研究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

【答案】

(1).不一定

(2).负反馈(3).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4).间接(5).科学规划、设计和保护针阔混交林(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是因为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并且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外界干扰(如害虫的侵害)的能力则越强。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的一方面在于科学规划、设计和保护一些(人工)生态系统,设法使能量更多的持续地、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根本性物质,基因种类的改变可能带来生物性状的改变,但不同性状(表现型)的生物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即可能属于同一物种,所以生物基因种类的改变不一定导致物种多样性改变。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针阔混交林较单一的针叶林或阔叶林植物种类更丰富,形成的食物网更复杂,进而导致该生态系统中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这些害虫种类相互限制了自身的扩展和蔓延,所以针阔混交林能有效防止单一的有害种群产生爆发性危害。

(3)调节气候属于生态功能,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研究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目的是科学规划、设计和保护针阔混交林(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或者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

(2)(3)小题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其次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中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的体现是其间接价值的体现。

9.某种免疫细胞依赖其产生的整合素(p7)而进入肠道,进入肠道后能抑制肠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GLP-l).GLP-1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肠细胞膜表面的____能接受免疫细胞传递的信息。

胰岛素能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若小肠内该免疫细胞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内糖的氧化速率将会___(“加快”、“降低”或“不变”)。

(2)以小鼠为材料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定向让某个基因失活)对上述免疫细胞进行探究。

①分别敲除T细胞和____细胞中_______合成基因的小鼠作为甲、乙实验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丙组)。

②三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若____,该免疫细胞是T细胞。

【答案】

(1).受体(糖蛋白)

(2).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3).加快(4).B(5).β7(6).甲组数值偏低,乙和丙组接近

【解析】

【分析】

细胞接受信号分子都是细胞使的受体,有的受体在细胞膜上,有的在细胞内如核膜上。

胰岛素通过识别并与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详解】

(1)根据信息分子给细胞传递信息依靠细胞上的受体,所以肠细胞依靠其膜表面的受体接受免疫细胞传递的信息。

胰岛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结合题意分析,若小肠内该免疫细胞数量减少,产生的整合素(p7)减少,对肠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GLP-l)的抑制减弱,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增多,组织细胞内糖的氧化速率将会加快。

(2)根据题意,为了探究小鼠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是否分泌β7,并最终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而无法降血糖,所以需要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分别将T细胞和B细胞内的β7基因敲除的小鼠作为实验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实验,再让三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若甲组(敲除T细胞内β7基因)数值偏低,乙和丙组接近,该免疫细胞是T细胞;若乙组(敲除B细胞内β7基因)数值偏低,甲和丙组接近,该免疫细胞是B细胞;若三组小鼠的血糖均接近,则该免疫细胞既不是T细胞,也不是B细胞。

【点睛】关键:

分析解答实验题首先应抓住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其次结合已知信息拟定实验思路,完善实验过程;最后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10.果蝇的红眼基因R和白眼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翅形基因(v、v)位于2号染色体上,体色基因(H、h)位于3号染色体上,眼色基因R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体的末端,可产生花斑眼;r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

(1)果蝇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的末端产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

(2)多只长翅灰体红眼雌果蝇(VVHHXRXR)与残翅黑体白眼雄果蝇(whhXry)交配,F1中偶然出现一只花斑眼雌蝇,其原因是亲代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发生移接的是________________(A雄果蝇;B雌果蝇),判断理由是____。

(3)选取上述Fl花斑眼雌果蝇和残翅黑体白眼雄果蝇交配,在不发生新移接的情况下,若子代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可判断上述亲代花斑眼雌果蝇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2号染色体上,若子代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可判断上述亲代花斑眼雌果蝇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4号染色体上。

【答案】

(1).染色体结构变异(移接,易位)

(2).B(雌果蝇)(3).花斑眼是由于X上的R基因所在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所致,而雄果蝇无R基因,X染色体末端是否发生移接不影响果蝇眼色的变化(4).长翅全是花斑眼(5).长翅灰体、长翅黑体、残翅灰体、残翅黑体的雌雄果蝇均出现花斑眼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果蝇的眼色、翅形和体色三对性状的控制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三对性状的遗传在正常个体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但眼色基因若移接到常染色体上后,可能不完全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1)染色体片段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也称为移接或易位。

(2)多只长翅灰体红眼雌果蝇(VVHHXRXR)与残翅黑体白眼雄果蝇(vvhhXrY)交配,正常情况下F1只有两种基因型:

VvHhXRY(长翅灰体红眼雄果蝇)VvHhXRXr(长翅灰体红眼雌果蝇)。

而实际在F1中出现一只花斑眼雌蝇,结合表格信息,其基因型RXrX。

显然是因为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红眼基因(R)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理由是花斑眼是由于X上的R基因所在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所致,而雄果蝇无R基因,X染色体末端是否发生移接不影响果蝇眼色的变化。

(3)让上述Fl花斑眼雌果蝇(VvHhRXrX)和残翅黑体白眼雄果蝇(vvhhXrY)交配,若亲代花斑眼雌果蝇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2号染色体上,则R基因与V基因连锁在2号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产生雌配子时,R始终与V一起在卵细胞中,不可能与v一起在卵细胞中,这样产生的子代果蝇中,凡是表现为长翅的都是花斑眼,凡是不为长翅的都是白眼的;若亲代花斑眼雌果蝇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4号染色体上,则该花斑眼在减数分裂产生雌配子时,R基因与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包括V、v、H、h)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子代果蝇的中长翅灰体、长翅黑体、残翅灰体、残翅黑体的雌雄果蝇均出现花斑眼。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3)小题,关键在于根据题意,将R基因移接到所在染色体后,该花斑眼如何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那些类型的配子,R基因与其他两对等位基因(V、v、H、h)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如移接在2号染色体,则与V基因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在3号染色体上,则与H基因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在4号染色体上,与V/v、H/h都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37.[选修一:

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5分,除注明外均为每空2分)

图为果酒与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酿造葡萄酒时,在葡萄榨汁前,葡萄要先进行___________再除去枝梗,可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用___________对上述装置进行消毒后,再装入葡萄汁,将发酵装置放在18-23℃环境中,每天拧开气阀b多次,排出发酵过程产生大量的___________。

装置中d处设计成弯曲形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10天之后,利用酸性条件下的___________对出料口c取样的物质进行检验,若出现___________现象,说明产生了酒精。

(4)产生酒精后,若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然后将装置放在___________环境中,适时打开___________向发酵液中充气。

两次发酵过程中先不充气,一段时间后再充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果汁生产使用___________可以分解___________及胞间层,可以提高果汁的出汁率且果汁变得更澄清。

【答案】

(1).冲洗

(2).70%左右的酒精(3).CO2(4).防止排气时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5).重铬酸钾(6).灰绿色(7).30-35OC(8).气阀a(9).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酒精转变为醋酸需要氧气才能进行(10).果胶酶和纤维素酶(11).果胶与植物细胞壁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

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

①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