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86459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4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ppt

2023/6/8,1,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2023/6/8,2,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的部位,处于人的视觉中心,各解剖结构的大小及比例协调与否,与容貌密切相关,是人体轮廓美、容貌美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

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等功能。

颌面部组织器官的病变,常常涉及容貌及功能的损毁,临床治疗中必须坚持形态与功能并重的原则。

2023/6/8,3,第一节概述,口腔颌面部(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即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位于颜面部的下2/3。

颜面部即俗称的脸部、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

临床上,常将颜面部划分为面上、面中、面下三部分。

其划分以两眉弓中间连线为第一横线,以口裂水平线为第二横线。

额部发际与第一横线间的区域,称为面上部;第一和第二横线间的区域,称为面中部;第二横线与舌骨水平线间的区域,称为面下部。

颜面部的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

而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

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涉及的领域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与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多有学科交叉。

2023/6/8,4,2023/6/8,5,2023/6/8,6,颌面部的解剖区域可分为额区、眼眶区、眶下区、颧区、鼻区、口唇区、颏区、颊区、腮腺咬肌区、耳区、颞区、颏下区、下颌下区、颈上区。

2023/6/8,7,2023/6/8,8,口腔(oralcavity)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口腔是一个腔道,闭口时被舌体充满。

前界为上、下唇,向后以会厌为界与口咽腔相连接,上为腭部,呈穹隆状与下鼻道相隔,下为肌性口底,轻度凹陷,口底中央大部被舌体占据,两侧为面颊部。

口腔的解剖区域可分为口腔前庭部、牙及牙槽骨部、舌部、腭部及口底部等。

2023/6/8,9,二、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能,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等功能。

2023/6/8,10,三、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

位置显露血供丰富解剖结构复杂自然皮肤皮纹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2023/6/8,11,第二节口腔,2023/6/8,12,一、口腔的分区及其表面形态,在口腔内,以牙列为分界线,将口腔分为牙列内的固有口腔(propercavityofmouth)和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vestibuleofmouth)。

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因此,唇、颊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口腔前庭的表面形态。

固有口腔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口底等构成,因此,牙及牙列、牙槽骨及牙龈、舌、腭、口底等组织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固有口腔的表面形态。

2023/6/8,13,2023/6/8,14,2023/6/8,15,

(一)口腔前庭及其外表形态,1口腔前庭(vestibuleofmouth)为牙列的外围间隙,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黏膜之间,因唇、颊软组织与牙列通常处于贴合状态而呈一潜在腔隙,与牙列的形态一致,呈马蹄形。

当颌处于息止颌位时,口腔前庭经颌间隙与内侧的固有口腔交通;而在正中颌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及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2外表形态口腔前庭区域具有临床意义的体表解剖学标志有前庭沟、唇系带、颊系带、腮腺导管口等。

(1)前庭沟:

(2)上、下唇系带:

(3)颊系带:

(4)腮腺导管口:

(5)磨牙后区:

(6)翼下颌皱襞:

(7)颊脂垫尖:

2023/6/8,16,

(二)固有口腔及其外表形态,1固有口腔(propercavityofmouth)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2固有口腔的外表形态主要为牙冠、腭、舌及口底的外形。

(1)牙冠、牙列或牙弓:

在固有口腔内只能见到牙的牙冠。

不同部位及不同功能的牙有不同的牙冠外形,根据部位可分为前牙、后牙;根据功能及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上、下颌牙分别在上、下颌牙槽骨上排列成连续的弓形,构成上、下牙弓或牙列。

牙冠的外表形态除构成牙冠的五面外,还有沟、窝、点隙等标志。

2023/6/8,17,

(2)牙槽突、龈沟与龈乳头1)牙槽突(alveolarprocess):

颌骨上与牙齿相连接的骨性突起的部分。

上颌牙牙槽突向下、下颌牙牙槽突向上。

牙根位于牙槽突内,拔除牙根后所见到的窝,即原有牙根所占据的部位称为牙槽窝。

牙槽突骨质疏松,承接牙的咀嚼颌力,改建活跃。

失牙后因失去生理性咀嚼力刺激而呈进行性萎缩,牙槽突变低甚至消失,不利于活动义齿固位。

2)龈沟(gingivalsulcus):

是牙龈的游离龈部分与牙根颈部间的沟状空隙。

正常的龈沟深度不超过2mm。

3)龈乳头(gingivalpapilla):

位于两邻牙颈部之间的间隙内,呈乳头状突起的牙龈,是龈炎最容易出血的部位。

长期的牙结石沉积将导致龈乳头退缩,退缩的龈乳头将不再生长,邻牙间隙暴露,常出现水平性食物嵌塞。

2023/6/8,18,(3)硬腭与软腭:

硬腭位于口腔顶部,呈穹隆状,将口腔与鼻腔分隔。

软腭为硬腭向后的延续部分,末端为向下悬垂的腭垂。

腭部的解剖标志:

1)切牙乳头或腭乳头:

2)腭皱襞:

3)腭大孔:

4)腭小凹:

5)舌腭弓、咽腭弓:

2023/6/8,19,(4)口底1)舌系带(frenulumoftongue):

舌腹部黏膜返折与舌下区的黏膜相延续在中线形成的带状结构。

2)舌下肉阜(sublingualcaruncle):

为舌系带移行为口底黏膜的两侧的一对丘形隆起。

其顶部有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可经此管行下颌下腺造影术。

2023/6/8,20,2023/6/8,21,二、口腔的组织器官,

(一)唇(lips)分上唇和下唇。

上、下唇联合处形成口角,上、下唇之间称口裂,上唇上面与鼻底相连,两侧以鼻唇沟为界。

唇部组织分皮肤、肌和黏膜三层,故外伤或手术时应分层缝合,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才不致影响其外貌和功能。

唇表面为皮肤,上唇中央有一浅凹称为人中凹。

唇部皮肤有丰富的汗腺、皮脂腺和毛囊,为疖痈好发部位;唇的口腔面为黏膜,在黏膜下有许多小黏液腺,当其导管受到外伤而引起阻塞时,容易形成黏液腺囊肿;唇部皮肤与黏膜之间为口轮匝肌。

唇部皮肤向黏膜的移行部称为唇红缘,常呈弓背形,外伤缝合或唇裂修复手术时,应注意唇红缘对合整齐,以免造成畸形。

唇黏膜显露于外面的部分称为唇红,在内侧黏膜下有唇动脉,进行唇部手术时,压迫此血管可以止血。

唇红正中稍厚呈珠状略突向前下的部分称为唇珠。

2023/6/8,22,2023/6/8,23,

(二)颊(cheeks)位于面部两侧,形成口腔前庭外侧壁,上界为颧骨颧弓,下达下颌骨下缘,前达鼻唇沟、口角,后以咬肌前缘为界。

主要由皮肤、浅层表情肌、颊脂垫体、颊肌和黏膜所构成。

颊黏膜偏后区域,有时可见黏膜下有颗粒状黄白色斑点,称为皮脂腺迷路,有时也可见于唇红部,无临床意义。

2023/6/8,24,(三)牙(tooth)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由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为牙冠;由牙骨质所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为牙根;牙冠和牙根交界为牙颈部。

牙体内有一与牙体外形大致相似、内含牙髓的腔,称牙髓腔。

冠部的称髓室,根部的称根管,根管末端的开口称根尖孔。

1牙冠的形态每个牙行使的功能不同,其牙冠的形态也各异。

临床上将牙冠分为唇(颊)面、舌(腭)面、近中面、远中面及咬合面(又称HE面)5个面。

以两中切牙之间为中线,靠近中线侧为近中面,远离中线侧为远中面。

前牙的咬合面由唇、舌面相交形成切缘,主要用以切割食物;后牙咬合面有尖、窝等结构,主要用以研磨食物;尖牙有尖锐的牙尖,用以撕裂食物。

2023/6/8,25,2023/6/8,26,2牙根的数目和形态牙因咀嚼力的大小和功能不同,牙根数目和大小也不相同。

上、下前牙和第一、第二前磨牙为单根牙,但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双根,其余磨牙均为多根牙。

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为三根,即远中颊侧根、远中颊侧根及腭侧根;下颌第一、二磨牙为双根,即近中根和远中根;有时下颌第一磨牙为三根,即远中根再分为颊、舌根。

上、下第三磨牙的牙根变异较多,常呈融合根。

所有牙根近根尖部多弯向远中面。

有的牙根呈圆锥形,如上颌切牙和尖牙;有的牙根呈扁平形,如下颌切牙和前磨牙;有的多根牙分叉大,如第一磨牙和乳磨牙;有的分叉小,如第二磨,2023/6/8,27,3牙的组织结构牙体组织由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牙髓软组织组成。

(1)釉质(enamel):

位于牙冠表面,呈乳白色,有光泽,当釉质有严重磨耗时,则透出牙本质呈淡黄色。

釉质是一种半透明的钙化组织,其中含无机盐96%。

主要为磷酸钙及碳酸钙,水分及有机物约占4%,为人体中最硬的组织。

(2)牙本质(dentin):

构成牙的主体,色淡黄而有光泽,含无机盐70%,有机物含量比釉质多,约占30%,硬度比釉质低。

在牙本质中有成牙本质细胞胞质突起,是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有酸痛感。

2023/6/8,28,(3)牙骨质(cementum):

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钙化结缔组织,色淡黄,含无机盐55%,构成和硬度与骨相似,但无哈弗斯管。

牙骨质借牙周膜将牙体固定于牙槽窝内。

当牙根牙体及牙周组织结构面受到损伤时,牙骨质可新生而有修复功能。

(4)牙髓(pulp):

是位于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其四周为钙化的牙本质。

牙髓中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其主要功能为营养牙体组织,并形成继发牙本质。

牙髓神经为无髓鞘纤维,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稍受刺激即可引起剧烈疼痛,而无定位能力。

牙髓的血管由狭窄的根尖孔进出,一旦发炎,髓腔内的压力增高,容易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牙髓逐渐坏死,牙本质和釉质则得不到营养,因而牙变色失去光泽,牙体变脆,受力稍大较易崩裂。

2023/6/8,29,4牙周组织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及牙龈,是牙的支持组织。

(1)牙槽骨(alveolarbone):

是颌骨包围牙根的部分,骨质较疏松,且富于弹性,是支持牙的重要组织。

牙根位于牙槽骨内,牙根和牙根之间的骨板,称为牙槽中隔。

两牙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槽间隔。

牙槽骨的游离缘称为牙槽嵴。

当牙脱落后,牙槽骨即逐渐萎缩。

(2)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

是连接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

其纤维一端埋于牙骨质,另一端埋于牙槽骨和牙颈部之牙龈内,将牙固定于牙槽窝内,牙周膜还可以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

牙周膜内有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牙周膜在感受咬合力、缓冲咬合力,以及将咬合力调控为生理性压力、维持牙的稳定性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23/6/8,30,(3)牙龈(gingiva):

是口腔黏膜覆盖于牙颈部及牙槽骨的部分,呈粉红色,坚韧而有弹性。

牙龈与牙颈部紧密相连,未附着的部分称为游离龈。

游离龈与牙之间的空隙为龈沟,正常的龈沟深度不超过2mm,龈沟过深则为病理现象。

两牙之间突起的牙龈,称为龈乳头,在炎症或食物阻塞时,龈乳头肿胀或萎缩。

2023/6/8,31,牙槽骨中的牙,2023/6/8,32,牙槽窝,2023/6/8,33,牙的三等分,2023/6/8,34,切牙示意图,2023/6/8,35,尖牙示意图,2023/6/8,36,上颌前磨牙示意图,2023/6/8,37,下颌第一前磨牙,2023/6/8,38,下颌第二前磨牙,2023/6/8,39,上颌第一磨牙,2023/6/8,40,下颌第一磨牙,2023/6/8,41,(四)咬合关系、颌与牙弓关系咀嚼时,下颌骨做不同方向的运动,上、下颌牙发生各种不同方向的接触,这种互相接触的关系称为咬合关系(occludingrelation)。

临床上,常以正中合作为判断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的基准。

牙弓关系异常可表现为合关系的异常,如反合(俗称地包天)。

反合可分前牙反合、后牙反合,即在正中合位时,下前牙或下后牙覆盖在上前牙或上后牙的唇侧或颊侧。

此种反合的咬合关系在乳牙列或恒牙列均可出现,应尽早矫治。

开合指在正中合位及非正中合位时,上下牙弓的部分牙不能咬合接触。

通常以前牙开合多见。

颌骨发生骨折时,常可见多数牙开合。

2023/6/8,42,深覆合是指上前牙牙冠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1/3以上者,因其程度不同分为三度。

其中,I度指上前牙牙冠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1/31/2;度为盖过1/22/3;度为上前牙牙冠完全盖过下前牙牙冠,甚至咬及下前牙唇侧龈组织。

锁合是指后牙咬合关系异常,常见为正锁合,即上颌后牙的舌面与下颌后牙的颊面相接触,而合面无咬合关系;反锁颌是指上颌后牙的颊面与下颌后牙的舌面相接触而合面无接触,较少见。

颌骨的病变,如发育异常、肿瘤、骨折等,常使牙排列紊乱,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影响咀嚼功能。

临床上常以牙列和咬合关系的变化作为颌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参考,特别对颌骨骨折的诊断、复位和固定,咬合关系是最重要的依据。

2023/6/8,43,前牙合型,2023/6/8,44,正常颌,2023/6/8,45,对刃颌,2023/6/8,46,深覆盖,2023/6/8,47,深覆颌,2023/6/8,48,乳牙反颌,2023/6/8,49,开颌,2023/6/8,50,舌,舌(tongue)具有味觉功能,能协助相关的组织器官完成语言、咀嚼、吞咽等重要生理功能。

舌前2/3为舌体部,活动度大,其前端为舌尖,上面为舌背,下面为舌腹,两侧为舌缘。

舌后1/3为舌根部,活动度小。

舌体部和舌根部以人字沟为界,其形态呈倒V形,尖端向后有一凹陷处为甲状舌管残迹,称为舌盲孔舌前2/3遍布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2023/6/8,51,舌根部-许多卵圆形淋巴滤泡成为舌扁桃体舌腹面-粘膜平滑而薄,与口底粘膜相连,在中线形成舌系带舌系带过短舌由横纹肌组成舌的感觉神经-舌前2/3有舌神经,舌后1/3有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舌的运动神经舌下神经舌的味觉神经-面神经的鼓索支舌尖部对甜、辣、咸敏感;舌缘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2023/6/8,52,口底与舌腹,2023/6/8,53,(六)腭腭(palate)构成口腔的上界,且将口腔与鼻腔、鼻咽部分隔开。

前面硬腭的骨质部分由两侧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口腔面覆盖以致密的黏骨膜组织;后面软腭为可以活动的肌性部分。

硬腭前份正中线有突起纵行皱襞,其两旁有许多横行突出皱襞伸向两侧,称为腭嵴。

两中切牙间后面腭部有黏膜突起,称为切牙乳头,其下方有一骨孔,称为切牙孑L或腭前孔。

鼻腭神经血管通过此孔,向两侧分布于硬腭前1/3的黏骨膜与腭侧牙龈,是切牙孔阻滞麻醉进针的标志之一。

在硬腭后缘前0.5cm,从腭中缝至第二磨牙侧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左右各有一骨孔,称为腭大孔或腭后孔,腭前神经血管通过此孔,向前分布于尖牙后的黏骨膜及腭侧牙龈。

2023/6/8,54,软腭呈垂幔状,前与硬腭相连续,后为游离缘,其中份有一小舌样物体,称为腭垂。

软腭两侧向下外方形成两个弓形黏膜皱襞,在前外方者为腭舌弓(咽前柱),在稍后内方者为咽腭弓(咽后柱),两弓之间容纳扁桃体。

软腭较厚,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咽腭肌、悬雍垂肌和腭腱膜所构成,表面覆盖以黏膜组织,在口腔面黏膜下含有大量黏液腺(腭腺),伴有脂肪和淋巴组织,一直延伸至硬腭前磨牙区。

正常情况下通过软腭和咽部的肌彼此协调运动,共同完成腭咽闭合,行使正常的语言功能。

2023/6/8,55,(七)口底口底(floorofthemouth)又称舌下部,为位于舌体和口底黏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之上,下颌骨体内侧面与舌根之间的部分。

在舌腹正中可见舌系带,系带两旁有呈乳头状突起的舌下肉阜,其中有一小孔为下颌下腺导管的开口。

舌下肉阜向后延伸部分为颌舌沟,表面凸起的黏膜皱嵴为舌下皱襞,有许多舌下腺导管直接开口于此。

颌舌沟前份黏膜下有舌下腺,后份黏膜下有下颌下腺口内延长部分。

口底黏膜下有下颌下腺导管和舌神经走行其间。

在做口底手术时,注意勿损伤导管和神经。

由于口底组织比较疏松,因此,在口底外伤或感染时,可形成较大的血肿、脓肿,将舌推挤向上后,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特别警惕。

2023/6/8,56,乳牙分类与命名,2023/6/8,57,乳牙萌出时间与顺序,2023/6/8,58,乳牙标识与书写,上,下,左,右,2023/6/8,59,乳牙的标识与书写,乳牙的位置标识采用面对病人,用“”表示或者以代表四区。

病历书写举例:

左上乳尖牙为或,右下第二乳磨牙为或C,2023/6/8,60,恒牙分类与命名,2023/6/8,61,恒牙萌出时间及次序,2023/6/8,62,恒牙的标示与书写,上,下,左,右,2023/6/8,63,恒牙的标示与书写,病历书写格式举例:

右上侧切牙可标示为或2A;左下第二磨牙可标示为或7D。

2023/6/8,64,乳牙与恒牙的替换关系,上颌,下颌,左,右,2023/6/8,65,第三节颌面部,一、表面形态标志与协调关系

(一)表面形态标志1睑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1)睑裂:

为上睑和下睑之间的裂隙,常用以作为面部垂直比例的标志。

正常睑裂的宽度和高度分别约为3.5cm和1.01.2cm。

(2)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

分别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合处。

(3)内眦和外眦:

分别为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处上、下睑缘线交叉所构成的角。

内眦钝圆形,外眦锐角形,外眦较内眦约高34mm。

2023/6/8,66,2鼻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1)鼻根、鼻尖和鼻背:

外鼻上端连于额部者称为鼻根;前下端隆起处称为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称为鼻背。

(2)鼻底和鼻前孔:

锥形外鼻之底称为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为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

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称鼻翼。

(4)鼻面沟:

为鼻外侧之长形凹陷。

沿鼻面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5)鼻唇沟:

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为鼻唇沟。

2023/6/8,67,3口唇区域的表面标志

(1)唇面沟

(2)口裂(3)口角(4)唇红(5)唇红缘(唇缘)(6)唇弓和人中点(人中切迹)(7)唇峰和唇珠(8)人中(9)人中嵴4下颌及颏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1)颏唇沟

(2)颏下点(3)颏孔,2023/6/8,68,5其他区域的表面标志

(1)耳屏:

为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临床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

在耳屏前方约l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2)眶下孔:

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其体表投影为自鼻尖至眼外眦连线的中点。

眶下孔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

(3)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

为鼻翼脚与口角连线的中点至耳垂连线的中1/3段。

颊部手术时了解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将有助于避免腮腺导管的损伤。

2023/6/8,69,二、颌骨,2023/6/8,70,颌骨-主要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还有颧骨、颧弓、鼻骨等。

上颌骨-面中份的最大骨骼,左右对称,于腭中缝处连接,形态不规则。

有一体,四突,即上颌骨体、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上颌骨体-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2023/6/8,71,2023/6/8,72,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支柱式结构-

(1)外力打击时,力量通过邻骨分散。

(2)无强大肌肉附着,骨折后较少移位;移位与受外力大小和方向有关。

(3)骨质疏松,血运丰富,愈合较快。

(4)化脓感染时,易于穿破引流,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

2三条薄弱线lefort型骨折线=梨状孔,牙槽突底,上颌结节,蝶骨翼突lefort型骨折线=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蝶骨翼突,lefort型骨折线=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蝶骨翼突,2023/6/8,73,下颌骨-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且最坚实的骨骼,在正中线处联合,呈马蹄形,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下颌体-分上、下两缘和内、外两面下颌支-分左右垂直部分,上方有两骨突,即髁突和喙突下颌骨解剖特点的临床意义下颌骨正中联合处,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为骨质薄弱区血供较上颌骨少,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肉和筋膜包绕,骨髓炎发生较上颌骨多。

下颌骨有强大的咀嚼肌群,下颌骨骨折时,骨折段不稳定,在张闭口时易受咀嚼肌收缩时的牵拉,发生骨折错位。

2023/6/8,74,下颌骨内外侧观,2023/6/8,75,咀嚼肌-附着在下颌骨上,司开口、闭口和下颌骨的前伸与侧方运动。

分开口肌、闭口肌和翼外肌;神经支配来自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前股纤维闭口肌-附着在下颌支,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咬肌-起于颧骨和颧弓下缘,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侧面,作用:

牵下颌向上前方。

颞肌-起自颞骨鳞部的颞凹,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突。

作用:

牵下颌骨向上,微向后。

翼内肌-起自碟骨翼突外板内面和上颌结节,止于下颌角内侧面。

作用:

提上颌骨向上,并协助翼外肌,使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翼外肌-起端有上、下两头,上头起于碟骨大翼之颞下嵴及其下方之骨面,止于下颌关节盘前缘;下头起于翼外板外面,止于髁突颈部。

作用是开口运动时,牵引下颌骨前伸和侧向运动。

2023/6/8,76,2023/6/8,77,开口肌群-附着在下颌体上。

构成口底的主要肌,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它们的牵引方向使下颌骨向下后方,二腹肌-前腹起自二腹肌凹;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舌骨处形成中间键止于舌骨及其大角作用提舌骨向上或牵引下颌骨向下支配神经=前腹是下颌舌骨肌神经;后腹是面神经下颌舌骨肌-起自下颌体内侧下颌舌骨线,止于舌骨体作用:

提舌骨、口底向上,牵引下颌骨向下支配神经为下颌舌骨肌神经,2023/6/8,78,2023/6/8,79,颏舌骨肌=起自下颌骨颏下棘,止于舌骨体作用:

提舌骨向前,使下颌骨下降支配神经为下颌舌骨肌神经,2023/6/8,80,表情肌-多薄而短小,收缩力弱,起自骨壁或筋膜浅面,止于皮肤,主要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额肌、笑肌、三角肌和颊肌。

支配神经是面神经,2023/6/8,81,血管,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颞浅动脉。

静脉-浅静脉网-面前静脉、面后静脉深静脉网-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2023/6/8,82,面前静脉(额静脉+眶上静脉)=内眦静脉=颊部与翼静脉丛相通=下颌角处与面后静脉前支汇成面总静脉=颈内静脉面后静脉(颞浅静脉+颌内静脉)=下颌角平面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成颈外静脉,2023/6/8,83,面颈部动脉、静脉分布图,2023/6/8,84,淋巴组织,腮腺淋巴结-浅淋巴结深淋巴结颌上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颈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2023/6/8,85,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三叉神经-主管颌面部感觉和咀嚼肌运动感觉神经根较大=眼支、上颌支、下颌支运动神经根较小,在感觉神经根下方横过神经节与下颌神经相合,下颌神经属混合神经。

2023/6/8,86,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外侧面观,2023/6/8,87,蝶腭神经节分支,2023/6/8,88,眼神经由眶上裂出颅,分布于眼球和额部上颌神经-由圆孔出颅向前越过翼腭窝达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分为睑、鼻、唇三个分支与麻醉密切相关的分支蝶腭神经及蝶腭神经节鼻腭神经,腭前神经,腭中神经和腭后神经。

上牙槽神经上牙槽前、中、后神经。

下颌神经-由卵圆孔出颅,在颞下窝分为前、后两支前支-颊神经和支配咀嚼肌运动的神经后支-为感觉神经,包括耳颞神经、下牙槽神经、舌神经。

与口腔麻醉有关的神经:

下牙槽神经、颊神经、舌神经,2023/6/8,89,2023/6/8,90,面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伴味觉和分泌神经纤维,2023/6/8,91,面神经出茎乳孔,进入腮腺,分为五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分支支配表情肌活动,损伤可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