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67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书法术语Word下载.docx

◎署书

亦称“榜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叙》称:

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

“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擘窠书

大字的别称。

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

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

“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

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

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

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书

①以漆书写的文字。

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漆书壁经。

”②书法形体。

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

◎飞白

亦称“草篆”。

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

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

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

唐代张怀瓘《书断》载:

“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

王隐、王愔并云:

“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

”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明代赵宦光称:

“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

楷书的一种。

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

”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

“出于古铜甬书。

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

”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

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

◎指书

亦称“染指书”。

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

北宋时已有。

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

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

指头微曲,染墨书之。

”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

◎院体

书法术语。

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

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圣教序》称“《书苑》云:

‘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

’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

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曰其书为院体。

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

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

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

◎经生书

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为“经生书”。

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

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

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

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论书》“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

”至清代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则明确分正书、行草为南北两派,称:

“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

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

北派由锺繇、卫瓘、索靖及崔悦、户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

”又称: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

”“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并称: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说,在晚清颇具影响,但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虽体势多样,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

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

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

“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

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

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

“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

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

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

“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

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运笔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

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

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

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

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

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

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

元代陈绎曾称: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

”郑杓称: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

”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

“用左手称翼如之势。

”翁方钢称:

“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

”近人康有为认为:

“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

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

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

按,是笔往下顿;

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

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

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

”蒋衡谓:

“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

”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参见“行笔。

◎运腕

用笔的一种技法。

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

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啄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

啄笔的书写宜迅疾。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

“啄须卧笔疾罨。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

“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

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磔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贵三折而遗亳。

”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

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

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

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中锋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

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

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聚墨痕

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

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

“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

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

“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侧锋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折锋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

“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裹锋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

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逆锋

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蹲锋

蹲,有停留的意思。

与“蹲>

”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

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

“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

“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力丰筋者圣。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