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751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docx

第十章四肢疾病疾病

 

第十章四肢疾病

 

第一节、骨折

•第二节、关节疾病

第三节、外周神经麻痹

•第四节、蹄病

 

第一节骨的疾病

一、骨折(fracture):

一)概念:

在外力作用下,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受破坏时,称为骨折。

同时常伴有周围团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

各种家畜常可发生骨折,临床常见于四肢骨折,其他部位,如头骨、椎骨、肋骨、髋骨等则少见。

二)病因:

1、主因:

外力作用于骨。

1)直接暴力:

多种机械外力直接作用而发生骨折,车撞,翻车,滚坡,打击。

2)间接暴力:

外力通过杠杆传导或旋转作用而使远处发生骨折,如摔、跌、奔跑、跳跃时扭闪、倒地。

3)肌肉牵引:

肌肉突然强烈收缩,可导致肌肉附着处骨的撕裂。

2、因素:

因某些疾病降低骨的抵抗力。

如骨软症,佝偻病,氟中毒,衰老,妊娠后期,高产奶牛。

三)骨折的分类:

骨折后,由于骨骼和软组织破坏的情况不同,骨折分类多种多样。

临床有实际意义的分类

1、根据局部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是否完全破坏,即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暴露出或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不易愈合。

2)非开放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全与外界不通。

又称做闭合性骨折。

2、根据骨折的不同程度及形态可以分为

1)不全骨折:

骨的完全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

如发生骨裂或骨膜骨折(多发生在幼畜)。

2)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完全受到破坏。

骨折处形成骨折线。

3、根据骨折线不同分为:

横骨折、纵骨折、斜骨折、螺旋骨折、嵌入骨折、穿孔骨折、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段以上。

4、根据骨折发生部位分为:

骨干、骨骺、干骨后端或关节内骨折。

5、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分为:

1)稳定性骨折:

有横断骨折及压缩性骨折。

横断性骨折复位后,骨折断端大部分彼此交错,不易再发生移位,但由于接触面小,骨折愈合缓慢。

压缩性骨折暴力作用方向沿骨的纵轴,如骺端的压缩性骨折,不发生移位,稳定良好。

2)不稳定性骨折:

如斜骨折,螺旋骨折及粉碎性骨折。

斜骨折,螺旋骨折:

整复后经常移动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大,愈合比较容易。

粉碎性骨折:

骨折碎片超过二块以上,多由强烈暴力所引起,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愈合时间也较长。

四)临床症状:

1、局部变形:

完全骨折发生后在受伤时的外力,肌肉收缩的牵引力和肢体重力的影响,造成骨折两端的移位,骨折部外形和解剖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呈角度变化,弯曲,缩短或延长。

不完全骨折不发生变形。

2、局部异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肢体完整而不活动的部位,在完全骨折后负重或做被动运动时,出现屈曲,螺旋等异常活动。

同时有疼痛反应。

但肋骨、椎骨、蹄骨,干骺端等部位完全骨折,通常不明显或缺乏。

3、局部骨摩擦音:

完全骨折时,被动运动骨远端或负重,骨折两端互相出现触碰。

耳靠骨折部皮肤,可以听到骨摩擦音或有骨摩擦感。

但在不完全骨折或肌肉丰满,肿胀严重和断端间嵌入软组织中等情况时,听不到骨摩擦音。

以上三种症状,只要发现一种,即为完全骨折。

4、肿胀:

由于损伤软组织,发生出血形成血肿,或者局部炎症反应,水肿,造成局部显著肿胀,多见于12小时之后。

5、疼痛:

骨折后损伤骨膜、神经,病畜即立刻感到疼痛,其程度随动物种类,受伤部位,骨折的性质而异。

马常出现肘后,股内侧出汗,全身发抖等症状。

不全骨折时,沿着骨折线压迫,呈现线状压痛,有时还能听到捻发音。

6、机能障碍:

骨折后,肌肉失去支架,以及剧烈疼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机能障碍都在伤后发生。

四肢:

跛行,头骨:

咀嚼障碍,脊椎:

瘫痪。

不完全骨折,棘突骨折,肋骨骨折时机能障碍不明显。

7、全身症状:

如并发大出血、内脏破裂、脑损伤时,可出现休克或死亡。

闭合性骨折于损伤后2~3天后,可能出现体温上升,若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局部疼痛剧烈,影响食欲。

五)诊断:

1、问诊:

病史、治疗

2、视诊:

与健肢对照

3、触诊:

为重点,发现前述三个症状即可确诊为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手指压有压痛线。

4、X光检查:

比较确定,一般用于上部骨折。

5、直肠检查:

髋骨、腰椎骨折时可以检查。

6、叩诊:

常用于髋骨。

用叩诊锤,叩击骨折一端,于另一端的骨隆起部听诊,并且两侧对比。

正常时,骨的传导音有清脆坚实感。

骨折后,钝而浊,有时听不清。

六)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健康状态,年龄,患有代谢疾病。

2、局部因素:

1)骨折部固定不良,畸形,伪关节。

2)感染:

形成化脓性骨髓炎,死骨形成。

3)骨折复杂:

粉碎性、开放性骨折。

4)骨折端接触面太小,移位严重。

5)损伤了主要的血管、神经。

七)骨折的治疗

1、骨折的急救:

在骨折现场救治,用简单方法保护骨折部位,防止伤口污染,避免骨折复扎化,可使非开放性骨折形成开放性骨折,并且可加重软组织的损伤,而且可加重骨折错位。

要保定好受伤动物,送到治疗单位。

方法:

①大动物:

开放性骨折患部进行包扎,上绷带,外固定(木片、树枝)上下关节,用绳捆住,车运回(病肢营固定于车上)。

或去人救护:

带菌(磺胺、碘酊)、绷带、纱布、棉花、甲板、镇痛药、抗菌素。

②小动物:

初步固定,可跟群慢回。

2、正确整复:

常在车上进行

1)安定畜可以不麻醉,不安定则浅麻醉或局麻。

2)助手慢拉肢体游离端,术者压迫移位部,使骨折端重新对位,即“欲合先离,离而复合”。

3)合理固定:

整复好后,根据骨折的种类和部位不同,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甲板绷带:

四肢骨折常用,尤其是四肢下骨折。

A)石蜡热绷带+甲板5~7层

B)竹帘+石蜡热绷带

C)棉垫+4~6根竹板,下部触地,上部超过一个关节(临床上常用于掌、趾骨)。

②石膏绷带:

或石膏夹板绷带,四肢下部骨折,尤其是指(趾骨折)用。

在上下放棉垫,超出石膏绷带,但检查不方便,另外,有肿胀不用。

③内固定:

上述方法不能使骨折端复位固定时,可用内固定。

A)可以全麻使肌肉松弛,纵切开骨折皮肤,尽量从肌肉切到骨折部。

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

不锈钢丝、铁丝捆。

横骨折和上下部骨折:

骨板、骨内针穿孔固定。

尺骨、腕骨、膝盖骨骨折:

用骨螺旋。

然后清创,撒步青霉素、链霉素,缝合皮肤包扎,外固定,六柱栏吊立保定。

B)贯穿术:

用特制不锈钢骨栓,通过两侧皮肤切口,用骨钻打孔,横穿骨折上下端(上下个三根),骨栓两端露出在皮肤外,装上螺旋帽固定,用粗缝线把每个螺旋帽分别捆起来,然后涂新的塑料粉糊剂,干后将各骨栓连在一起,处理伤口包扎3个月去除。

2)快速运动中,肌、腱、韧带的过度牵引,或受到反复持续刺激,使其附着部的骨膜炎症。

3)由附近关节及软组织的慢性炎症蔓延而来。

4)肢势不正,削蹄不当,骨代谢疾病。

2、症状:

1)急性:

以骨膜的急性浆液性浸润为特征,肿胀、水肿、热、痛明显。

跛行以支跛为主,随运动加重。

2)慢性:

纤维性骨膜炎:

骨膜的表面和表、浅层之间以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局限性肿胀,有弹性、微痛、热,一般无机能障碍。

骨化性:

骨膜的表层向深层蔓延成骨细胞活动加强,骨表面形成骨样组织,以后钙盐沉着,形成新生的骨组织—骨赘(外生骨瘤)。

局部界限明显,触诊坚实,无疼痛反应。

3)治疗:

急性:

①停止使役,安静,固定上下关节。

②冷疗(24小时内)。

③热疗:

消炎剂,10%碘酊,10~20%鱼石脂软膏。

④盐酸普鲁卡因+可的松局部封闭。

④原发性开放性骨折:

应彻底清毒止血,清除坏死组织、软组织、小游离骨片,整复固定后撒布青霉素链霉素,缝合,伤口撒布抗菌素,包扎固定

4)药物治疗:

抗菌素4~5天,开放性骨折延长。

中药内服接骨丹,外敷跌打丸。

5)自愈疗法:

臂骨、骨盆骨折吊在六柱栏内。

八)术后护理:

1、术后注意检查局部和全身变化,绷带松紧情况,局部有无化脓感染。

2、饲料中多加钙质饲料:

骨粉、碳酸氢钙、南京石粉、注射维生素D、A制剂。

3、草料给青饲料、胡萝卜。

4、大家畜单纯性骨折:

1.5~2个月可牵出六柱栏,牵行,恢复功能。

再四柱栏内吊立,每日增加运步时间,但第一天要注意护理防止摔倒,2.5月可拆除绷带,但粉碎性骨折必须100天以上。

二、骨膜炎(periostitis):

骨膜的炎症称为骨膜炎,临床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骨膜炎,急性和慢性骨膜炎。

马骡多发此病。

一)非化脓性骨膜炎:

1、病因:

1)直接遭受机械性损伤。

慢性:

①强刺激剂:

20%碘酊,10%碘化汞,水杨酸碘化汞软膏。

②烧烙。

③骨化性骨膜炎:

骨膜切除术。

④神经切除术。

⑤适当削蹄,装蹄,矫正。

二)化脓性骨膜炎:

1、病因:

化脓性病源菌感染而发生。

1)开放性骨折,骨膜附近的软组织损伤。

2)化脓性骨髓炎。

3)外源性:

腺疫,脓毒血症。

2、症状:

局部弥漫性肿胀剧痛,皮肤紧张,脓肿破溃,化脓性瘘道,骨屑的黄色稀脓。

探诊:

骨表面不平,或有腐骨片。

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跛行:

支跛,不能负重。

3、治疗:

1)使病畜安静,初期热敷。

2)盐酸普鲁卡因封闭。

3)全身应用抗菌素。

4)形成脓肿后切开扩创,去除坏死组织,引流。

三、骨髓炎(osteomyelitis)

一)概念:

是骨组织(骨髓、骨、骨膜)的化脓性炎症过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常见于马及其他家畜,多为慢性过程,临床上单纯性骨髓炎少见,常伴发于骨膜炎、骨炎及骨坏死。

二)病因:

1、外伤性骨髓炎发生于创伤,开放性骨折。

2、蔓延性骨髓炎系由附近软组织的化脓性过程直接蔓延到骨膜,沿哈佛氏管侵入骨髓而发病。

3、血源性骨髓炎:

蜂窝织炎,败血症,腺疫。

三)症状:

急性化脓性:

病部迅速出现硬固,灼热,疼痛性肿胀,呈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又严重的机能障碍。

肿胀后来化脓,浓稠的脓汁大量排出,形成瘘道进入骨髓腔。

慢性:

瘘道不断排脓,周围组织坚实,疼痛,可动性小。

四)治疗:

原则:

控制炎症发展,防止坏死骨形成及败血症。

1、早期:

大量抗菌素。

中药:

五味消毒饮(双花60野菊花60蒲公英45紫花地丁45连翘45)。

封闭疗法。

2、化脓:

扩创,清创术,冲洗,必要时切除。

 

第二节关节脱位(dislocation)

一、概念:

关节骨端的正常位置关系,因受力学的、病理学的以及膜某些作用,失去其原来状态,称为脱臼。

脱臼可以伤及关节囊、韧带、血管、神经,有时还伴有骨折。

根据脱位程度分为:

完全脱位:

相对两关节面完全不接触,临床多见。

不全脱位:

相对两关节面留有部分的接触,临床少见

二、病因:

1、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关节部(打击、冲撞、踢)。

2、外力间接作用于关节,关节发生过度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旋,使关节韧带关节囊常引起伸张或断裂所发生的脱位。

3、关节本身韧带和关节囊发生松弛或相对两端构造不良:

骨软症,先天性。

三、症状:

分为共同症状和常发关节的特殊症状。

1、共同症状:

1)关节变形:

由于关节两端正常位置改变,而改变了原有的关节解剖形状。

例:

骨端向外突出,正常隆起部变成凹陷。

如果外部有很厚的肌肉层,则变形不明显。

2)异常固定:

关节骨头与关节错开卡住,加之有关韧带和肌肉的高度紧张,在非正常的位置上固定不动。

不能自动运动,他运动也受到限制,他动后仍恢复状态,有弹拨性。

3)肢势改变:

在脱位关节的下方发生肢势改变,如内收,外展,内旋,屈曲,伸张。

4)患肢缩短或延长:

完全脱臼时,关节两端部分重叠,则患肢变短。

不完全脱位时,突起部位相接触,则患肢变长。

5)关节肿胀:

在严重的外伤性脱位,关节组织破坏严重,因关节出血,血肿及剧烈的急性炎症反应,可出现明显的肿胀。

6)机能障碍:

伤后立即出现,由于关节骨端变位,失去关节正常功能,以及疼痛,呈现支跛及运动障碍。

当关节脱位并发其他组织损伤时,常呈现软组织肿胀,创伤等。

四)治疗:

原则:

整复、固定、功能锻炼。

1、一般关节脱位的治疗:

1)复位:

是脱位的关节通过关节囊的破裂口回到原来的位置,时间亦早,不亦晚。

全麻或局麻,用力牵引患肢拉开反常固定的患关节,然后按正常解剖位置使脱位的骨端还原,听到一瞬间的“噼啪”声,随即关节外形自动和他动均恢复。

2)固定:

复位后立即固定,下部可以用石膏绷带或夹板固定,上部可以用致炎物质造成炎症反应,加以固定,但是不确定。

3)内服中药:

当归红花散:

当归、红花、五加皮、赤芍、羌活、独活、桂枝各30g

生地、威灵生各45g,续断、木瓜、白芷各25g,苡以仁60g,甘草20g内服外用

4)功能锻炼:

3~4周后,去除绷带,夹板,做适当的牵遛活动,以防关节僵硬。

5)整复困难,可以手术整复。

 

第四节外周神经麻痹(palalysisofperipheralnerves)

一、概念:

是四肢外周神经受到损伤或在某些疾病过程中,使神经的传导机能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四肢组织器官的机能异常现象。

可分为:

完全麻痹:

患病部位以下的神经干,及其分枝的机能完全丧失。

部分麻痹:

外周神经的某些分枝发生麻痹,而发生机能障碍,可能是暂时,也可能为永久性丧失。

不完全麻痹:

神经机能处于半麻痹状态。

可能是神经干某些神经纤维,发生牵引或断裂,也可能是神经髓鞘发生破坏。

临床表现暂时性不完全的机能障碍,而不是完全障碍,经过合理治疗,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神经麻痹可能是中枢性的,也可能是末梢性,有时为一侧性,也可以为双侧性。

二、病因

1、外伤性损伤:

摔倒、保定、打击、剧伸。

2、压迫性:

肿瘤、脓肿、骨赘、血肿,石膏绷带或夹板过紧,常时间上止血带,手术台压迫时间过长。

3、临近炎症的蔓延。

4、其他疾病的症候:

马媾疫:

股神经、坐骨神经、面神经。

马脑脊髓丝虫病:

后躯麻痹,坐骨神经、股神经、臂神经丛。

马肌红蛋白尿:

股神经、坐骨神经。

产后瘫痪:

坐骨神经。

三、症状:

共同症状和不同神经的特殊症状。

一)共同症状:

1、运动机能障碍:

相当明显,运动神经陷于麻痹后,受其支配的肌肉、腱的运动减弱,甚至消失。

表现肌肉、腱迟缓无力,失去固定肢体和自动收缩的能力。

患肢关节过度伸展,屈曲或偏斜,或表现特异的跛行症状。

2、感觉机能障碍:

外周神经为混合神经,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机能障碍。

如针刺疼痛反应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退。

3、肌肉萎缩:

神经损伤后,因为运动神经对骨骼肌有营养作用,维持骨胳肌的特殊结构和生化过程,经一段时间后,其支配的肌肉萎缩,体积变小。

神经受损后,使植物神经也受损,使肌肉的循环功能、营养功能减弱、消失。

二)不同神经麻痹的特殊症状。

1、肩胛上神经麻痹(paralysisofsuperoscapularnerve)

多发于马、牛,常为一侧性。

颈6、7、8神经的腹支和第1、2胸神经腹支构成臂神经丛,而肩胛上神经来自臂神经丛,由6、7、8颈神经组成,从肩胛上进入肩胛下肌和冈上肌之间。

经过肩胛前缘的切迹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

在前肢负重时,这些肌肉起制止肩关节外偏的作用。

冈上肌还稍有伸肩关节的作用。

症状:

患畜站立时,肩关节(肩胛部)偏向外侧与胸壁离开,胸前出现凹陷,同时肘骨节明显,向外支出。

提举时患肢表现更加明显。

运动时,提举患肢无明显障碍,当患肢着地负重时,表现明显支跛,肩关节外偏更明显,运动呈交叉步样。

健肢踏到患肢前内方,以患肢为支跛作周围运动加重。

肌肉:

病后1~2周,冈上肌、冈下肌迅速发生萎缩肩胛冈外露。

2、桡神经麻痹(paralysisoftheradialnerve):

多发于牛马。

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来自鼻神经丛,向下分布于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臂肌,肘关节。

并且分出桡神经分布于前肢所有伸肌(腕桡、腕斜、指总、指侧)。

症状:

站立时,肩关节过度伸展,肘关节下沉,腕关节呈钝角,球节屈曲,以蹄尖着地,肢体变长。

肢体人为摆正,可以支柱,移动重心则又呈原状。

运动时,关节不能充分伸展,提伸缓慢,抬不高,甚至以蹄尖着地,前方短步,快步运步时,机能障碍症状较重,负重时,除肩关节外,其他关节均屈曲。

肌肉:

呈迟缓状态,经一段时间,肌肉萎缩。

皮肤:

对疼痛刺激减弱。

如部分麻痹:

桡深支麻痹,伸腕,伸指肌表现运动障碍。

不全麻痹:

症状比全麻痹轻。

3、坐骨神经麻痹(paralysisofthesciatisnerve):

常见于牛马。

坐骨神经主要由第6腰神经,第1、2有时第3荐神经腹支构成,穿过坐骨大孔呈荐坐韧带外侧面,然后经髋关节后方经坐骨小切迹而至股部。

在坐骨小切迹外腓神经分布于外侧的胫、趾、跖的皮肤和屈跗伸趾的肌肉。

胫神经:

分布于股后肌群。

症状:

站立时,后肢处于迟缓状态,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均被动伸展,肢体拉长,以球节背侧着地,跟腱迟缓。

运动时,拖患肢前进,趾关节屈曲,蹄尖壁或球节着地,卧下起立困难。

感觉:

整肢丧失或减弱。

肌肉:

萎缩,股后肌群最为明显。

4、股神经麻痹(paralysisofthefemordnerve):

常发于马的外伤或并发于肌红蛋白尿病。

股神经经由3、4、5、6腰神经组成,运动神经纤维分布于股四头肌、缝匠肌、髂腰肌,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

股、胫、跖的内侧皮肤

症状:

站立时,膝关节及以下,各关节呈半屈曲状态,蹄尖着地,膝关节明显下降,肌肉无力迟缓。

运动时,运步迟缓,呈外转肢势,负重瞬间,膝关节,跗关节,趾关节立即屈曲,呈典型支跛。

感觉:

股、胫、跖的内侧皮肤感觉减弱消失。

肌肉:

股四头肌萎缩明显,丧失功能。

四、治疗:

原则:

除去原发病,恢复神经机能,防止肌肉萎缩

1、针灸:

针刺,电针,水针

肩胛上神经:

冲天、肺门、肺攀

桡神经:

抢风、肩井、前三里

坐骨神经:

百会、邪风、汗沟、巴山

股神经:

百会、打胯、小胯

2、中药:

活血散瘀汤:

当归、川弓、桂枝各25g牛夕30g红花15g乳香、没药15g苏木、木瓜45g土元30~50g

3、热疗:

1)热敷

2)中药:

洗药

4、按摩与刺激药:

10%樟脑酒精,四三一合剂

5、电疗:

感应电,直流电,短波、超短波

6、神经兴奋药:

皮下注射硝酸士的年10~50ml,也可以樟脑油10~40ml,交替使用6~8次。

7、防止瘢痕和组织粘连:

透明质酸酶2~4ml,或链激酶10万单位。

8、运动牵遛:

随症状好转加长运动时间。

9、维生素B1、B12:

肌注氢溴酸加兰他敏液0.05~0.1mg/kg,以防肌肉萎缩。

10、补气疗法:

肩胛上神经麻痹用等。

 

第四节蹄病

一、蹄叶炎(laminitis)

一)概念:

是发生在蹄壁,主要是蹄前部的蹄尖、蹄侧壁的真皮小叶层(乳头层)及血管层浆液性、弥散性炎症,又称蹄壁真皮炎,五攒痛,败血凝蹄,走伤,料伤,风湿性蹄叶炎。

后期伴发蹄骨转位和蹄关节变形,多发于马,少见于牛。

临床上表现严重的跛行,伴有蹄冠周围的热和痛,一般散发。

二)病因:

确切原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料伤、走伤有关,可能与机能的过敏反应有关。

常发生于下列情况:

1、饲料骤变或长期饲喂精料(豆类、麦类),加上运动不足,引起消化不良,肠内产生组织胺,入血,末梢血管充血,发炎。

2、使役过度或长期休闲的使役马突然重役,排出大量的汗中含有大量钠离子,血液中乳酸和二氧化碳过多。

酸碱平衡失调,进入血液,刺激血管,使末梢淤血,蹄真皮发炎。

3、过度负重:

长途车船运输,长途站立,或因一肢由疼痛由对侧健肢负重时间过久,以及削蹄不良,体重过大,使蹄长期受到机械性刺激而发炎。

4、外界刺激,雨天使役,野外宿营,使重役后立即大量饮冷水而引起感冒。

5、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疝痛,肠炎,毒血症,肺炎。

6、大量使用肾上腺激素皮质类药物。

三)症状:

1、急性炎症:

突然发病,蹄踵着地,蹄尖浮游,厌恶站立和运动,因避免患蹄负重,常出现很不愿意站立和运动,出现正常肢势的改变。

1)两前蹄患病,后肢伸于腹下,前肢前伸。

2)两后蹄患病,前肢后伸于腹下。

3)四蹄发病,类似两前蹄发病,频频交互负重,负重尽可能落于蹄踵上,紧张步样,肌肉震颤,触诊时,蹄温升高,指动脉搏动亢进,蹄壁压诊敏感。

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40~41度,脉搏80~120次/分,呼吸50~60次/分,有时发生便秘。

2、亚急性炎症:

症状较轻

3、慢性炎症:

蹄部疼痛与跛行减轻,时间久蹄形改变形成芜蹄,有的蹄骨下沉,甚至其蹄尖端穿过蹄底。

四)病理:

一般认为组织胺使蹄血管充血发炎,患蹄叶炎马的血液和胃肠内中组织胺含量增高,并且试验性静注组织胺可引起一些蹄叶炎的临床症状。

X光表明;蹄叶炎最初短时间动脉充血,发炎,很快指(趾)动脉、静脉收缩,动脉血通过蹄部许多动脉、静脉的吻合支,而直接进入静脉,致使蹄真皮毛血管出现局部缺血。

末端动脉弓扩张比正常少,而且蹄球部,蹄真皮及蹄冠带的血液供应也减少。

组织学研究:

患蹄叶炎时,在角质发生部位,生角质物质(含硫氨基酸)消失,血液循环长期紊乱,慢慢低血氧症,使角化过程缓慢或停止。

轻痛例产生蹄叶炎蹄轮。

极重者,蹄骨转位,或蹄壁与下面组织完全分离。

角小叶与肉小叶可分离。

这是由于有缺陷的角化过程或蹄骨受体重所压而致,除此外,还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贮留于蹄尖壁加重了角小叶与肉小叶的分离以及蹄骨向后压迫,再由于蹄骨掌侧而承受指(趾)深屈肌腱后拉的作用,可以使蹄骨转位,使蹄骨尖向下压迫蹄底,最终可以穿透蹄底。

五)治疗:

原则:

除去致病或促发的因素,解除疼痛;改善循环,防止蹄骨转位,并促进角质发生。

最好早期治疗,争取7天有好转,否则引起不可逆损伤。

1、料伤应控制饲料,或病因不消,以清理胃肠道为主,投轻泻剂,液体石蜡、植物油,泻盐。

2、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

封闭指(趾)神经或掌(趾)神经(iv)

3、放血疗法:

蹄头穴50~100ml

4、最初用冷脚浴,以后温角浴(舒张小动脉,减轻痉挛及应激反应)。

5、脱敏:

24小时内存药效,每12小时一次,共3次。

也可以先用考的松,静注,再用抗组织胺药。

6、其他药物:

保泰松(止痛),乙酰丙嗪(降压、止痛)

1)生理盐水500×2ml,葡萄糖500×2ml,20%维生素C20×4,30%乌洛托品20×2iv蛋氨酸每日10克,连用4天然后每天5克

2)地塞米松1×20im

3)放蹄头血

7、中药:

茵陈散(走伤)

茵陈24g川芎15g柴胡15g红花15g青皮15g紫菀15g陈皮15g当归30g

桔梗18g乳香12g没药12g杏仁15g白芍15g白药子15g黄药子15g甘草10g童便半碗为引

红花散(料伤)

红花25g没药25g神曲30g炒麦芽30g桔梗18g当归18g炒枳壳18g川厚朴18g陈皮18g甘草10g为末冲服。

六、护理:

1、怀疑有蹄骨转位,不宜活动。

2、不能站立,应防褥疮,能行走应在软地上走。

3、喂青草,停喂精料。

4、形成芜蹄:

削蹄,削去蹄尖壁下方翘起部,应当削去蹄踵负面,少削或不削蹄尖壁负面。

在蹄尖负面与蹄铁之间留2mm空隙,以缓解疼痛,可以使蹄骨复位。

二、蹄叉腐烂(thrush):

一)概念:

蹄叉角质腐败分解,分泌黑灰色恶臭液体,以及蹄叉角质崩坏的疾病。

常见于马骡为一种常发病。

二)病因:

1、因素:

蹄叉角质不良。

2、主要原因:

蹄踵壁过削,蹄叉多削,坚硬路面使役,重役。

3、诱发因素:

不卫生,运动不足,饲养不良,厩舍潮湿,粪便浸渍。

三)症状:

最初多先在蹄叉侧沟发生。

腐败,崩坏,的角质变为污秽,会白色,带有恶臭的分泌物。

逐渐向深部和周围扩展,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充满带有恶臭的不洁物。

轻症还可以看到蹄叉,重症消失露出肉叉,病肢出现支跛。

扩展至蹄球或蹄冠,可能继发化脓性蹄真皮炎,以致发生不正常蹄轮。

蹄叉的崩坏和萎缩,可妨碍蹄机。

四)治疗:

1、除去病因,改善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