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237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ocx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胥海先

一、课题提出

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通过以刘默耕为首的一批先驱者的努力探索下,逐步成为小学自然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自然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

20年来,虽经许多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批自然方面的教学能手、专家,但小学自然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展不大,没有大的突破。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借助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自然课程标准中提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呢?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定义为“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探究还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得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并且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去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及逻辑性思考、建构和分析其他解释方法以及交流科学观点。

为什么小学科学强调探究?

因为它符合儿童的天性;它能帮助儿童发展过程技能;它有助于儿童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是提出问题——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假设——实验验证——交流——结论。

二、课题研究主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首先,科学课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灌输式和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规律,也远远达不到科学课<<标准>>中提出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的要求。

因此,探究性学习正是为适应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认知规律而提出的。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学习科学课时,及科学研究一样,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相应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采集信息、进行交流、并对信息进行推理分析的加工、最后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整个探究的过程,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和受到的情感教育等等。

㈡.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   思维科学理论

3.   信息科学技术理论

4.   二期课程改革文献

5.  小学自然课程标准

三、课题的内涵界定及研究假设

㈠内涵界定:

1.有效整合

2.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及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及态度的发展。

科学课虽然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科学研究,但它及科学研究又有非常相似之处。

㈡研究假设:

围绕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创造学理论、思维科学理论和现代信息科技理论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指导下,通过环境下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和处理自然学科知识信息的初步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探索网络环境下,信息科学技术及自然课程有效整合的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及学科整合教学,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会自主上网学习,自主获取、分析、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3.构建和开发出一些高质量的自然学科专题网站,丰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拓展教师教学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㈠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信息科技及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规律,模式、策略的理论及实践。

㈡研究在小学科学课中每节课的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四种教学模式

(1)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3)以收集资料为主的教学模式。

(4)以反思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㈢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交流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质疑假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㈣研究自然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编制及有效应用。

六、课题实施步骤

时间:

2015年9月——2016年6月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5年9月初)

确定课题研究主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5月)

以研究课的形式为主,从计划(撰写教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实施(公开教学)——修订(相互评课,修改教案,补充资料)——再实施(公开教学)。

这样一个个反思教学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一起研究。

同时还要撰写每节研究课的案例、论文。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5年6月)

1.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2.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作好资料积累。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 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探究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

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大多是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

因此老师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学生一开始提问题可能会出现所提问题漫无边际,没有真对性,提不到点子上或者是问题太多,难度太大等等。

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能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

二、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

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

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

其实对学生的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

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

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发展”。

因此,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这些方面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

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

例如:

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

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

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及。

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实验报告一篇及其他专题论文及研究文章、案例若干篇。

争取其中部分论文及研究文章在全国及全市专业刊物上发表及获得奖项。

   2.具有特色的自然优秀课堂案例实录若干课。

   3.具有特色的自然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素材及相关课件。

4.学生通过实验所反映的能力测试数据,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记录,个案跟踪材料以及相关的优秀作品,并争取获得区、市及全国性的各类奖项。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小学科学“合作互动、自主探究”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全称: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合作互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及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主体教育”、“自主学习”等诸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题,旨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互动式教学。

这是一种从改善课题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题教学组织入手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通过教育学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及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产生教学共振,促使学生参及、人人相互促进,以达到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

 

2、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并学会应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理论实际上也告诉我们,应当实行“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实践。

 

3.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及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及态度的发展。

科学课虽然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科学研究,但它及科学研究又有非常相似之处。

 

(三)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使实验学生在科学素养、合作互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的提高。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情感态度及评价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二、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 

(一)阶段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改进方法,以达到最优化的实验效果。

 

2、倡导学生主动参及,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二)课题实施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利用每周四的教研活动时间,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和课改专题研究,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交互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教学真谛的认识,增强教学能力。

 

(2)加强对教材的研读。

 加强对教材的研读,重点从单元整体结构出发,对每一课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围绕单元核心概念的建构来开展每课教学活动,切实落实课时目标。

 

(3)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4)加强信息技术及科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 开展信息技术及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交流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质疑假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2、组建合作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分组,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先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主要从小组成员的性别,才能顷向,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家庭社会背景等诸方面考虑,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传授必要的社交技能; 

(2)教师集体授课,给予各外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并提出目标要求; 

(3)小组成员根据所分配任务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为完成共同目标,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通过共享资源和帮助、支持、鼓励彼此来努力学习,由此促进彼此的学业成绩; 

(4)教师在班内进行巡视,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3、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中每节课的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四种教学模式

(1)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3)以收集资料为主的教学模式。

 (4)以反思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研究前两种模式,具体形式如下:

 模式一:

激情导入——自主求知——探究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的五步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结构。

 

模式二: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突破重难点——认识转化——变式强化。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1)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探究的问题。

 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具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一开始学生所提问题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提不到点子上或者是问题太多,难度太大等等。

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能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

 

(2)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

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

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强调分工合作,让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研究重点 

(一)存在问题 

1、问题情景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思维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懒惰性,不愿思考问题,只是一味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见解。

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思考或者不知道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其主要表现出在学习中茫然性。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指出: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及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

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

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通过以刘默耕为首的一批先驱者的努力探索下,逐步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科学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

多年来,虽经许多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批科学方面的教学能手、专家,但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展不大,没有大的突破。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借助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此重要,因此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合作探究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通过课堂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合作探究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小学科学课“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

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小学科学课课堂合作探究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科学“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研究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科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

是很多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科学实验课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建立合理的实验小组,为合作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

实验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安排的,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地实处,否则合作探究活动只能流于形式。

1、组建合适的实验小组

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要做到严格控制人数,一般采用4人一小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要让他们感受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初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

在组建小组的时候我们先让学生自由的组合,体现民主,一般情况他们会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无疑给小组顺利合作埋下伏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的策略。

合作学习的习惯非一天两天养成,因而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们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磨合,以逐渐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我们让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强调每个学生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相应学生的相应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操作实行“责任制”的同时,推行岗位轮换制,在多次活动中,每个同学不能不断重复同一个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依此来体验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辛劳,做到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避免同组成员推卸责任、互相指责。

(二)构建科学实验课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确定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 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合

                      适的探究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合理的实验小组 →  学生按对探究内容的兴趣,组建学习小组。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指导。

各组的汇报员对本组的合作探究成果进行汇报交流。

  

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构建出更合理、实用的教学模式。

(三)营造合作探究氛围,将合作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

1、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

同样道理,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罗杰斯说过: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注意因人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及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时,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小车一辆、橡皮筋两根等器材来安装小车,让小车运动起来。

其中第二组有两位同学抢先绕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绕,小车就是运动不起来。

于是其他组员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小车动不起来的原因:

(1)橡皮筋被车轮的轴卡住了;

(2)绕的圈数太多,车轮打滑等等。

接着反复讨论、调整、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相互间得到启发。

既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小组人员各自的才能,形成学习的互补性。

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给予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及交流

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了有关信息后,我们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

同时鼓励组及组之间提出质疑。

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组及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当然组间的交流,还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

否则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教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我们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各组合作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如:

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就及时帮助学生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把学生的讨论拖回主题。

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发现合作学习好的小组就及时表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进行。

4、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评价落到实处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益。

同时,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还突出了“两个结合”:

合作学习的评价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及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及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还注意一些活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平时少言少语的同学是否积极参加了活动?

参及合作学习过程是否都认真?

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什么?

感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