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305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

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

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

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

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

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

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

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

(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

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

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

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

列文虎克。

b.特点:

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

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

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

E.Büchner。

b.特点:

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

J.Watson和F.Crick。

b.特点:

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我国人民主要在微生物学的史前期中占有很大作用,先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微生物来进行生产,从酿酒到制酱,技术不断成熟。

但西方开始进行微观研究,更深层次往微生物具体实质考察时,我国的微生物研究还停留在基础水平,没有透过现象继续探究本质。

3.举例说明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历史贡献,并分析其中原因。

答:

(1)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历史贡献

①微生物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利用它提出了很多的学说和理论,揭示了很多的机制,如自然发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等等。

②微生物代表了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促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

③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外源基因,是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是大规模表达外源基因优良性状的极佳受体菌,且基因工程操作中各种工具酶的绝大多数来自微生物。

④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这一趋势还使原来局限于微生物学实验室使用的一整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急剧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各领域发生横向扩散,从而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2)微生物能发挥这些作用的原因

微生物能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

①体积小,面积大。

②吸收多,转化快。

③生长旺,繁殖快。

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

4.为什么说微生物“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4个共性的关键?

答:

微生物“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4个共性的关键的原因如下:

微生物大小以m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

由于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从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因此,这也是微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5.为什么可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

答:

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的原因如下:

(1)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倍数约为200倍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并且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首次克服了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难关——个体微小,使人类初步踏进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因此称为“微生物学先驱者”。

(2)以巴斯德的曲颈瓶试验为标志,一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微生物学建立,同时一项具有微生物学特色、应用广泛的消毒灭菌技术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奠基人”。

(3)科赫在对“杂居混生”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可轻易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菌落。

由此解决了阻碍研究微生物的杂居混生难题,开创了一个发现大批病原细菌的“黄金时期”。

因此,科赫被称为“细菌学奠基人”。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名词解释;

1.革兰氏染色法:

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

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在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显微镜写菌体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红色的是革兰氏阴性菌。

2.古生菌:

是一个在进化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3.L型细菌:

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4.异染粒:

异染粒是以多聚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贮藏物。

5.磁小体:

或称磁粒,趋磁细菌所具有的由磷脂、蛋白质或糖蛋白膜包裹的串状Fe3O4的磁性颗粒。

磁性细菌能以此感知地球磁场,即沿着地磁场转向和迁移。

6.羧酶体:

又称为多角体,是自养细菌所特有的膜结构,是固定CO 场所。

7.糖被: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8.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

9..伴胞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10.菌落: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落。

11.放线菌:

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12.蓝细菌:

 含叶绿素a,进行放氧型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13.菌毛:

细胞表面生出的比鞭毛更短,更细,更多的丝状结构。

14.性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似,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细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15.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16.异形胞:

在丝状蓝细菌中,有少数细胞和其它细胞不同,称为异形胞。

异形胞缺乏光和系统Ⅱ,光合作用不产氧,细胞透明,细胞壁加厚,细胞两端有极节,是你蓝细菌进行固氮作用的场所。

17.支原体:

微生物的一类,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

18.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G-原核生物。

19.衣原体:

一类在真核生物细胞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试对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设计一简明的表解

2.试图示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3.革兰氏染色机制

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

在细菌的细胞膜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

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文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复染:

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4.试列表比较G+和G-间的10种主要差别

5.什么是缺壁细菌?

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答: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

6.什么是菌落?

试讨论微生物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原因

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孢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7.试以链霉菌为例,描述这类典型放线菌的菌丝、孢子和菌落的一般特征

菌丝:

具有G+菌细胞壁丝状细胞,没有间隔,多为核体。

可分为基菌丝(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

孢子:

孢子形态多样,有球、椭圆、瓜子、梭或半月等形状,其颜色十分丰富,且与其表面纹饰相关。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

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一薄层彩色干粉;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正反面颜色不一致,以及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面有变形的现象等

在液体培养基上:

对放线菌进行摇瓶培养时,常可见到液面与瓶壁交界处粘贴着一圈菌苔,培养液清儿不混,其中悬浮着许多珠状菌丝团,一些大型菌丝团则尘在瓶底等现象.

第二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名词解释:

1.酵母菌:

菌体为单细胞,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的一类真核微生物。

2.霉菌:

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丝状真菌。

3.覃菌:

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

4.假菌丝:

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称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为假菌丝。

5.假根:

在毛霉目中,一些真菌在匍匐菌丝上或在两匍匐菌丝交连下方生长出须根状菌丝,它们深入基质中吸收营养并支持上部的菌体,这种须根状菌丝。

6.匍匐菌丝:

又称匍匐枝。

毛霉目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

7.吸器:

某些专性寄生性真菌侵入寄主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蔓延,并侧生出短枝侵入细胞形成指状、球状或丝状的构造,用以吸收细胞的养料。

8.附着胞:

许多植物寄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出粘状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到宿主表面的结构。

9.菌核:

由菌丝集聚并分化成的形状、大小不一的团块状结构,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

10.菌索:

由大量菌丝平行聚集成的白色根状组织,具有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的功能。

11.子实体:

气生菌丝特化的,在其或外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的,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菌丝体组织。

12.锁状联合:

为两核细胞形成分裂产生双核菌丝体的一种特有形式。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开始时在细胞上产生突起,并向下弯曲,与下部细胞连接,形如锁状。

1.试对酵母菌繁殖方式作一表解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一)无性:

①芽殖②裂殖③产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后垣孢子)

(二)有性(产子囊孢子)

2.试图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并对其中各主要过程作一简述

1.子囊孢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产生的单倍体营养细胞

2.单倍体营养细胞,不断地进行出芽繁殖

3.两个性别不同的营养细胞彼此接合,在质配后即发生核配,形成二倍体营养细胞

4.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而是不断进行出芽繁殖

5在以醋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同时又缺乏氮源等特定条件下。

4.

5.什么叫锁状联合?

其生理意义如何?

试图示其过程。

锁状联合:

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称锁状联合。

生理意义:

保证了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每节(每个细胞)都能含有两个异质(遗传型不同)的核,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

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的鉴定标准,凡是产生锁状联合的菌丝均可断定为双核。

锁状联合也是担子菌亚门的明显特征之一。

6.为何现代总是把覃菌作为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植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名词解释:

1.病毒:

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2.亚病毒因子: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因子。

3.衣壳:

包绕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微粒组成。

4.包含体:

包埋病毒粒子具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蛋白结晶体,在相差显微镜下呈现强的折光性,由单一多肽构成。

5.噬菌斑:

当寄主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在菌苔上出现的一些无色透明空斑(负菌落)。

6.烈性噬菌体:

能在短时间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成为烈性噬菌体。

7.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8.裂解量  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9.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温和噬菌体的这种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就是溶源性

10.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是指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具有溶源性不发生烈性裂解的噬菌体。

11.溶源菌:

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12.卫星病毒:

是一类小病毒,一般只是单链RNA或环状单链RNA,只能依靠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

13.朊病毒:

一种不同于病毒、类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的传染性病原体,不含有核酸,单纯由蛋白质组成。

4.试设计一个对6类噬菌体进行简明分类的表解。

5.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

它分几期?

各期有何特点?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它包括

1潜伏期:

细胞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并可用电镜观察到

2裂解期:

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3平稳期:

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

6.什么是溶源菌,它有何特点?

如何检出溶源菌?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特点:

a、可稳定性遗传b、可诱导裂解:

用化学、物理诱导c、可自发裂解d、具有免疫性e、可复愈:

自然遗失前噬菌体f、溶源转变:

产生新的生理特征

检出;培养→复制→培养(进入裂解周期)→离心取上清→与敏感菌倒平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即为溶源菌。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名词解释:

1.自养微生物:

凡以无机碳源作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则是自养微生物。

2.异养微生物:

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异养微生物。

3.单纯扩散:

属于被动运送,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包括孔蛋白在)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法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指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非物质运送方式。

4.促进扩散:

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5.主动运送:

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的一种运送方式。

6.基团移位:

指一类既须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须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方法。

7.选择性培养基:

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8.鉴别性培养基:

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试以能源,碳源为辅对微生物的营养方式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之

              能源       基本碳源                  实例

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          二氧化碳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          二氧化碳及简单有机物  红螺菌科的细菌

化能有机营养型  无机物      二氧化碳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化能无机营养型  有机物      有机物         绝大多数原核细菌,全部真菌和原核生物

2.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

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鉴别性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能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就称鉴别性培养基。

EMB作用原理

其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在低酸度时,这两种染料结合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

因此试样中的多种肠道细菌会在EMB培养基上产生相互易区分的特征菌落,因而易于辨认。

尤其是大肠杆菌,因其强烈分解乳搪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所以菌落染上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代谢

名词解释:

1.ED途径:

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和HMP途径而单独存在,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一种替代途径,葡萄糖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快速获得丙酮酸。

2.细菌酒精发酵:

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3.呼吸: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无氧呼吸:

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5.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即硝酸盐还原作用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6.硫酸盐呼吸:

微生物利用硫酸盐作为最终氢受体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

是一种异化性的硫酸盐还原作用,最终产物是硫化氢。

7.硫呼吸:

以无机硫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并产生硫化氢的生物氧化作用。

8.延索酸呼吸:

延索酸琥珀酸+1ATP由兼性厌氧菌、厌氧菌进行

9.发酵:

在生物氧化中(狭义)发酵是指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0.同型乙醇发酵:

:

产物中仅有乙醇一种有机物分子的酒精发酵

11.同型乳酸发酵:

在糖的发酵中,产物只有乳酸的发酵称为同型乳酸发酵

12.异型乳酸发酵:

通过HMP途径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13.生物固氮:

大气中的N2在生物体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NH3的过程。

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中,底物脱氢和产能途径主要有哪几条

1)EMP途径特点:

基本代谢途径,产能效率低,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作为合成代谢原料,有氧时与TCA环连接,无氧时丙酮酸及其进一步代谢产物乙醛被还原成各种发酵产物,与发酵工业有密切关系。

2)HMP途径3)ED途径4)TCA循环特点:

1、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2、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3、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形式;4、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

如:

柠檬酸发酵;Glu发酵等。

5.目前所认识的生物固氮生化途径。

①由Fd或Fld向氧化型固二氮酶还原酶的铁原子提供1个电子,使其还原、

②还原型的固二氮酶还原酶与ATP-Mg结合,改变了构像

③固二氮酶在“FeMoCo”的Mo位点上与分子氮结合,并与固二氮酶还原酶-Mg-ATP复合物反应,形成一个1:

1复合物,即完整的固氮酶

④在固氮酶分子上,有1个电子从固二氮酶还原酶-Mg-ATP复合物转移到固二氮酶的铁原子上,这时固二氮没还原酶重新转变成氧化态,同时ATP也就水解成ADP+Pi

⑤通过上述过程连续六次的运转,才可使固二氮酶释放出2个NH3分子

⑥还原一个N2分子,理论上仅需6个电子,二十几测定却需8个电子,其中两个消耗在产H2上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名词解释:

1.cfu(菌落形成单位):

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琼脂培养基或在琼脂平板上涂布的方法,让其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

2.同步生长:

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3.典型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中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4..延滞期:

又称停滞期、调整期或适应期。

指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

5.代时:

又称世代时间。

当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指数期(对数期)时,细胞分裂一次所需平均时间,也等于群体中的个体数或其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平均时间。

其符号为Tg。

6.连续培养:

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单批培养:

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那种批式培养

7.灭菌:

凡是能够杀死或消除材料或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8.消毒:

能够杀死、消除或降低材料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不致引起疾病的方法。

9.防腐:

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

10.化疗:

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抑制宿主体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的治疗措施称为化疗。

11.巴氏消毒法:

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湿热消毒法。

12.抗代谢药物:

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4.什么叫连续培养?

有何优点?

为何连续培养的时间是有限的?

连续培养:

指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里以后的整个生长期间,微生物能持续地以比较恒定的生长速率常数进行生长,从而导致微生物的生长过程能―不断‖地进行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优点:

高效、低耗、利于自控、产品质量稳定。

缺点:

①菌种易于退化;②容易污染;③营养物的利用率低于分批培养。

因此连续时间是有限的。

5.试列表比较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的特点,并各举两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比较项目        灭菌             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