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7534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docx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大致按历史时序讲述蒙古族兴起以前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变迁、流向、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内容。

主要时段: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末,相当于战国至唐末五代时期。

主要地域:

蒙古高原。

讲述方式:

大致按历史时期逐一讲述北方民族的历史梗概、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

绪论

v古代北方民族:

泛指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特指生活繁衍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带的我国北方各族,主要生活特征:

“逐水草迁徙”、“各有分地”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少量的农业生产。

v早期的北方民族: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泛称为戎(西戎)、狄(北狄)的北方诸族,特称为荤粥、猃狁、匈奴、林胡、楼烦和东胡的各族。

v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以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部分地区为直接辖区的商王朝,与土方、鬼方等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多次战争。

v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以陕西地区为统治中心的西周王朝同北方的猃狁(音显允)、犬戎等族有密切交往。

猃狁分布地域包括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给周朝的威胁很大,甚至一度侵及周的都城。

周王在击退猃狁以后,曾命大将南仲筑城朔方,以防猃狁南下。

v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匈奴、林胡、楼烦和东胡。

v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秦汉时期),跃马扬鞭称雄于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相继是匈奴和鲜卑,乌桓也在内蒙古地区留下了闪光的历史足迹。

由于这些游牧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魅力,以及他们与中原秦汉王朝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因此,汉语文献较为详实地记载下了他们的历史。

v匈奴在大漠南北活跃了300余年,最终退出蒙古高原这一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乌桓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一支十分活跃的势力,鲜卑也逐步兴起,替代匈奴成为蒙古草原上的新霸主,由此揭开了东胡系古代民族在北方草原纵横驰骋的新篇章。

v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末,相当于中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势力占据主要地位,农业民族退居次席;游牧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农业经济相对萎缩。

这时的蒙古高原,是各游牧民族纵马驰骋,相互拼杀,互相兼并、融合和彼此交流的场所。

各游牧民族不断南进或南迁,继续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深浅不一地经历了汉化的历史过程;同样,游牧文明也给中原文明注入了新鲜内容。

中原汉族则势力南缩,与进入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发生或和或战的关系,吸收了大量的游牧文化,融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v3世纪初至6世纪末,原来活跃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乌桓等),多已迁入内地,鲜卑则分化出许多部落,并且各部日益活跃,成为蒙古高原较为强盛的势力。

最后拓跋鲜卑统一中国北方,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

这一时期,随着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族的大批南迁入塞,在从东到西的蒙古高原上又出现了契丹、库莫奚、乌洛侯、室韦、柔然、敕勒—高车和突厥等族。

v公元6至10世纪末,约相当于中原的隋唐五代时期。

前此活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有的已经衰落,融入其他民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继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力量,并在日后主宰大漠南北的政治军事大局;有的则建立了游牧政权,成为叱咤草原的民族。

v这一时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奚、室韦—达怛、吐谷浑、党项和沙陀等,其中突厥、回纥等建立了统治大漠南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国家,契丹、奚、室韦—达怛等一度附属于突厥、回纥。

唐中期以后,契丹、室韦—达怛势力日益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蒙古高原及其缘边地区的历史影响逐步增强,为辽金蒙元时期契丹和蒙古的崛起奠定了历史基础。

v总的看,公元前3世纪初至10世纪末,各游牧民族在中国古代北方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畜牧狩猎,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与周边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汉族发生了十分密切的交往;华夏族(汉族)建立的政权如战国燕、赵、秦、秦汉王朝、隋唐王朝等主要对内蒙古南缘地带进行经略和管辖,实施了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道路,迁徙人口,进行农业开发等措施。

从事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这一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互相影响,相互吸收,谱写了中国历史独具华彩的篇章。

一、匈奴

v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大草原建立国家的民族。

匈奴雄踞蒙古草原数百年,为草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匈奴是历史上唯一对当时三大帝国(汉、波斯、罗马)均构成过直接威胁的种族,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

v匈奴是在汉朝时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从前三世纪兴起(战国时期)至东汉初年,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匈奴族源

v学界大多赞同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的观点,认为其来自商周间的鬼方、獯鬻(音勋玉),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即匈奴名称出现以前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经过长期分合聚散,因“匈奴”于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匈奴为称号的游牧民族集团。

v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包括赤狄、白狄、长狄等。

从泛称“狄”的涵盖范围讲,匈奴属于狄集团的一支,可能是以春秋时期的白狄为主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白狄主要活动于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河套地区。

除了大漠南北的诸狄部外,散布于黄河流域的北狄部落大都逐步被中原各诸侯国兼并。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白狄中的一支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

v“胡”的由来:

匈奴人自称为“胡”,中原人沿用作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v【例】:

《汉书·匈奴传》载,孤鹿姑单于致汉武帝书曰: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v其他称胡的民族:

战国时代,华夏族称游牧于匈奴以东的部落集团为“东胡”,称活动于榆中(今鄂尔多斯市东北一带)的游牧民族为“林胡”。

汉张骞通西域以后,称西域各族为西胡。

魏晋以后,汉文献中“胡”这一称谓的应用更加广泛,活动于中原的各古代游牧民族大多被称为“胡”。

如有“平凉胡”、“休屠胡”,“羯胡”、“支胡”,“山胡”、“杂胡”等。

匈奴发祥地

v初见于汉文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

这里依山带水,草木茂盛,飞禽走兽很多,是理想的畜牧狩猎之地。

v鄂尔多斯草原

匈奴王庭

v茏城

匈奴的活动区域

v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

v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

v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而望燕、赵、秦诸国。

匈奴的活动区域(续)

v在今天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桃红巴拉、阿鲁柴登、伊金霍洛旗公苏壕、准格尔旗西沟畔、玉隆太,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范家窑子、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战国时期的匈奴墓葬和遗物。

这些墓葬分布的地点,大都是“肥饶之地”。

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匈奴历史阶段划分

v匈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v1)从上古至公元前三世纪(大约近一千年)

v2)从公元前三世纪末(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到公元后一世纪中叶(即公元49年,匈奴列为南北,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

v3)从二世纪到五世纪,匈奴入汉到消亡。

战国时期的匈奴(秦对匈奴的防御)

v秦长城:

“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时筑成长城自守。

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尽为匈奴所有。

v名将:

战国打击匈奴的名将:

赵将李牧。

燕国将秦开。

秦将蒙恬。

v秦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匈奴(赵对匈奴的防御)

v1)赵长城: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史记·匈奴列传》)

v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败了林胡、楼烦,二十六年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

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省蔚县),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全长约一千三百里。

v包头赵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匈奴(燕对匈奴的防御)

v燕长城: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v名将:

战国打击匈奴的名将:

赵将李牧。

燕国将秦开。

秦将蒙恬。

v燕长城遗址

匈奴与秦朝的对抗

v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v(《史记·匈奴列传》)

v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v(《过秦论》)。

v秦朝长城图示

匈奴建国前草原的形势

v东胡:

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丁零:

贝加尔湖以西以南的色楞格河流域;匈奴:

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即“河南地(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v第一个见于汉文献记载的匈奴单于号头曼,公元前215年,秦朝将军蒙恬率30万(一说10万)大军,北击匈奴,战败后北退700余里,从此失去水草丰美、适宜畜牧并且军事地位重要的“河南地”。

又先后失去了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北石兰计山口,另说为今乌拉特前旗大坝沟口)、阳山(今临河市西北狼山)和北假(约当今乌加河与阴山夹山带河地带)等战略要地。

v三面受敌:

在南面受困于强秦的同时,匈奴左邻东胡强而右邻月氏(音柔支,活动在今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史称与匈奴同俗)盛,处于三面受敌的局势。

数年后,始皇死,中原大乱,戍卒逃散,边塞废驰,匈奴又渡过黄河,重新占据“河南地”部分地方,南部的危局得到一定缓解。

匈奴立国经过

v公元前209年,匈奴贵族内部火并,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

v1)初为人质:

冒顿初为单于继承人,后来头曼又想改立所爱阏氏(单于妻、妾)之子,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做人质,然后突然袭击月氏,企图以背约之举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

v2)冒险逃脱:

冒顿盗骑月氏良马逃归匈奴,头曼以冒顿勇壮,让冒顿做了万骑长。

“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

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v3)鸣镝弑父:

冒顿不满头曼所作所为,暗中积聚力量,严格训练属下。

经过几次残酷清洗,集合了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亲信骑兵队伍。

一次利用随其父头曼单于狩猎的机会,冒顿用鸣镝射向头曼,左右应声而射,杀死了头曼。

又除掉后母、诸异母弟及不听命的贵族大臣,于公元前209年自立为单于。

v史载“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

“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v1)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

v2)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v3)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

v4)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於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

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後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

冒顿自立为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国家历史时期的划分

v一般分为:

极盛、衰微、分裂三个时期

v1)极盛:

前209至前21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秦二世元年至汉武帝元朔元年。

v2)衰微、分裂: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91年,即匈奴伊雉斜单于(军臣单于的弟弟,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

)到再次列为南北的北匈奴的西迁。

相当于汉武帝元朔三年至东汉和帝永元三年。

匈奴的扩张

v冒顿向东击破东胡,向西击走素称强大的月氏,占据河西走廊及以北广大地区,向南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为秦所夺河南地,与西汉以战国秦昭襄王长城为界,势力达到朝那(今甘肃平凉市)、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又北服丁零、鬲昆等族,统一了蒙古高原各游牧民族。

破灭东胡

v“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彊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

v1)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

“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

”冒顿曰:

“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遂与之千里马。

v2)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

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

“东胡无道,乃求阏氏!

请击之。

”冒顿曰:

“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

”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v3)东胡王愈益骄,西侵。

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

东胡使使谓冒顿曰:

“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

“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

”於是冒顿大怒曰:

“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

”诸言予之者,皆斩之。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後者斩,遂东袭击东胡。

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

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帝国的疆域(汉)

v冒顿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使贵族大臣深为折服,匈奴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得到了统一。

匈奴东征西讨,南掠北攻,实力空前强盛,控弦之士达30万,统治版图东到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统治大漠南北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在蒙古高原上第一次建立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

匈奴的政治、军事结构

(一)

二十四长制

v匈奴以“帐”为基层单位。

“帐”就是帐蓬。

《后汉书·西域传》说,“帐者,犹中国之户数也”。

若干帐组成一个营盘,若干营盘组成一个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若干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

v匈奴丁壮尽编入“甲骑”。

大约一帐有一丁壮(骑兵),约十个帐组成营盘,可出十名骑兵,设一什长(十骑长)率领。

什长是基层带兵官,也是一营盘的行政长官。

v约十个营盘可集合百个骑兵,设百长(百骑长)率领,一百长是一个氏族的行政、军事长官。

v集十个氏族丁壮,可得千名骑兵,置千长(千骑长)率领,千长一也就是一个部落的行政、军事长官。

v集十个部落的骑兵得万骑,置万骑长(也称王)率领。

他们是部落联盟的行政、军事长官。

冒顿统一各部,领有二十四个万骑长。

二十四长(续)

v各万骑长又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pi,二声,辅佐的)小王、相、都尉、当户、且(ju,一声)渠等属官。

v匈奴十进位和左右翼的军政制度,对后来的游牧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程度不同的有所继承和发展。

匈奴的政治、军事结构

(二)

左右翼制

v匈奴实行左右翼的行政军事制度。

单于以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官职。

v统治机构分左中右三部分: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行政军事首领,匈奴语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相当于汉语“天子”。

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骨都侯由氏族贵族担任。

v

匈奴各部所辖范围

v匈奴败退漠北以前,单于庭当一直在内蒙古高原上。

单于庭居匈奴辖地中部,南边对着汉地代郡(治今河北蔚县东北)和云中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主要指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

v匈奴人尚左,常以单于长子为左贤王,左贤王是匈奴左地(东方)的最高长官。

权力和地位高于右贤王,并且常常是单于的¡°储副¡±。

左贤王庭在上谷郡正北。

诸左方王将驻牧于匈奴辖地东部,南边对着汉地的上谷郡(治今河北省怀来县),地域大体包括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大部。

v右贤王是匈奴右地(西方)的最高长官。

诸右方王将驻牧于匈奴辖地西部,南边对着汉地的上郡(治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及迤西,西面连接月氏和氐、羌,大致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北的巴彦淖尔高原和阿拉善高原。

右贤王庭在上郡正北。

其他王侯

v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奥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

此外,还有立汉降人为王者,如赵信为自次王,李陵为右校王,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

侯的名称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匈奴王后称谓

v阙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

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阙氏,也有许多称呼:

如宁胡阙氏、颛渠阙氏、大阙氏、第二阙氏、第五阙氏等等。

在众多阙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

沈钦韩以为“匈奴正妻则称大阙氏”,胡三省则以为“颛渠阙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阙氏”。

  阙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阙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

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

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阙氏随军在旁。

v居次:

匈奴“公主”。

v匈奴要事

v在左中右三部地域内,匈奴政权封王置官,贵族们在各自的辖区内率部众从事畜牧生产,守护地盘。

遇有战事,随单于出征。

每年参加三次大型集会。

正月,在单于庭集会,商讨一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宜。

五月,大会茏城,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

九月,大会蹛(音带,绕林木而祭,鲜卑之俗)林,清点核实人口及牲畜数目。

匈奴退出漠南地区以前,对内蒙古高原大部实行了有效的政治统辖和畜牧经营。

匈奴显贵姓氏

v《史记•匈奴列传》无单于姓氏记载;《汉书•匈奴传》载单于姓挛鞮(luándī),《后汉书•南匈奴传》记作虚连鞮氏。

实系一氏的不同写法。

单于继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v呼衍氏(又作呼延氏)、兰氏和须卜氏三氏最显,后有丘林、韩氏、郎氏等。

v高官要职由显贵氏族或家族世袭。

骨都侯均出自三氏:

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讼。

裁决了的案件,用口头报告单于。

呼衍氏、兰氏、呼衍、须卜、丘林四氏世与单于挛鞮氏家族姻亲。

匈奴军事

v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

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坚固的盔甲,加上锋利无比的兵器。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

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

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再配上御马工具——马笼头和马鞍,大大增强匈奴军队的战力。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

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匈奴人的基本经济活动

v匈奴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牲畜以马、牛、羊最多,又有橐(音驼)驼、驴驘(骡)、駃騠(jueti,三声,骏马)、騊駼(音陶徒,良马)、騨騱(音单西)等奇畜。

v畜群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

自单于以下皆食畜肉、饮湩(音重,乳汁)酪(用牲畜乳汁做成的奶食品)、衣皮革、披毡裘、住穹庐。

狩猎业是重要的辅助行业。

v史载匈奴人自儿时就开始练习骑射,部众平时随畜群游牧,同时以射猎禽兽为生业。

狩猎活动还是演练骑射的手段。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

”(《史记·匈奴列传》)

其他经济活动

v手工业有冶铁、铸铜、金银铸造,还有陶器、木器、毛皮等行业。

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单一性,使其迫切需要与其他民族进行商业交换。

匈奴与汉朝间有官方允许的“关市”,还有民间的商业往来。

此外,与乌桓、羌、西域各族等均有商业上的交换。

受汉人影响,匈奴也经营粗放农业。

匈奴考古示例

v青铜甲

v青铜整幅110×75厘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出土

匈奴考古示例

v刺猬金饰

v高1.9厘米,厚4.5厘米,重8.2克1973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匈奴考古示例

v虎咬牛纹金带饰

v金质  长12.7厘米、宽7.4厘米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v匈奴人尚虎,故发现的金器多有虎的形象。

匈奴考古示例

v卧羊形金带饰

v主件长11.7厘米,宽7厘米,厚6厘米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一套四件。

两件是卧羊形带饰,高浮雕的羊,安详静卧;背部原有铁质带扣,扣合时两个羊头相挨近。

另两件是花叶纹带穿,分别在卧羊形带饰的两侧。

整套带饰若系上后,金光灿然。

匈奴考古示例

v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

冠顶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1394克。

金冠饰分冠饰和冠带。

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周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

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

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搏斗画面。

金冠带由黄金铸成,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榫卯插合连接,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相连接,组成圆形。

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

这套金冠饰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v鹰顶金冠饰

匈奴考古示例

v金玉耳坠(西汉-匈奴)

v玉坠长6.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金饰长3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准格而旗西沟畔墓葬出土。

v描述:

金珰上饰兽纹为对鹿,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金与白玉交辉,风格粗犷质朴。

匈奴考古示例

v阴阳青铜短剑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器物,通长32厘米,柄长10厘米,刃最宽4.2厘米,1958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剑柄铸成圆雕男女裸体立人像,男性两臂下垂,双手护腹;女性曲臂,双手交叉于胸前。

护手近似一字形,剑身两侧刃弧曲,柱状脊上有三道棱线。

剑身整体厚重,铸造精良、,是曲刃剑中的精品。

匈奴语言、文化

v匈奴语属阿尔泰语系,主张突厥语族说者居多,也有持蒙古语族说的。

匈奴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以言语为约束”。

汉文文献记录下一首匈奴民间流行的歌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是匈奴人对公元前121年被汉军击败后,失去优良牧场的感慨。

v匈奴有自己的音乐,广泛流行的乐器有胡笳、鞞(音柄)鼓。

在陶器、铜器和金银器上的造型艺术十分精湛。

匈奴习俗

(一)

v匈奴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次集会,祭祠祖先、日月、天地、鬼神。

v战争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关习俗:

出兵前先观察星月,月满则进攻,月亏则退兵。

战斗中斩敌首级的,赐一卮(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酒;掳获的财物归个人所有,俘虏作奴婢;为战死者收尸归来,可尽得死者家财。

为此,匈奴战士趋利若骛,征战勇敢。

v“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

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

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v“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其坐,长左而北乡。

匈奴习俗

(二)

v“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

因为常年的战争,使匈奴社会中形成了的这种风气。

v匈奴社会对偷盗、伤人等行为用习惯法处置:

“拔刃尺者死”,偷盗者没收家口财产,小罪辗轧骨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