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688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中考历史 章节突显题30例6 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格式.docx

每小题l分,本大题共5分。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这时,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

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争雄。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划“√”;

违背了上表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划“×

”;

是上表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划“○”。

(1)周平王是春秋时代的开创者,他在位时期,周王权利很大,可以号令诸侯。

( 

(2)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局面的出现都与周王权力衰落有关。

(3)春秋时期是从公元770年至公元476年。

(4)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5)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共持续500多年。

答案

(1)×

(2)√(3)×

(4)○(5)√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纷争的相关知识,第

(1)题,通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我国进入春秋时期,所以说周平王是春秋时代的开创者,这是正确的,但是春秋时期王权衰落,所以说后半句是错误的,因此

(1)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2)的叙述是正确的,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所以(3)的叙述是不正确的,战国后期,虽然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通过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我们可计算出春秋战国时期共持续了549年,因此(5)的叙述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1)×

(4)○(5)√。

6、(10分)请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退避三舍 

吴越争霸 

项 

羽 

纸上谈兵 

巨鹿之战 

勾 

践 

卧薪尝胆 

城濮之战 

赵 

括 

破釜沉舟 

商鞅变法 

晋文公 

立木为信 

长平之战 

秦孝公

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与古代成语相关的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文公信守诺言,退避三舍,最终大败楚军。

公元前260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军将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赵军全军覆没。

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勾践不忘战败之耻,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吴国。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数万与30万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下令破釜沉舟,最终大败秦军。

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商鞅变法,商鞅立木为信,树立了威信,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7、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

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

亲爱的同学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

(共10题,每题1分,答案填入答题框中)

(1)( 

)退避三舍 

(2)( 

)纸上谈兵

(3)( 

)阵前倒戈 

(4)( 

)刀耕火种

(5)( 

)卧薪尝胆 

(6)( 

)围魏救赵

(7)( 

)道路以目 

(8)( 

)作法自毙

(9)( 

)问鼎中原 

(10)( 

)烽火戏诸侯

a.原古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b.牧野之战

c.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d.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e.晋楚争霸时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f.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被处死

g.桂陵之战

h.春秋时楚庄王挥师北上到洛邑,并打败晋国

i.周厉王暴虐无道,监视平民言行,平民不敢交谈,路上只能相互交换眼色

j.周幽王

答案

(1)(e) 

(2)(c) 

(3)(b) 

(4)(a) 

(5)(d)

(6)(g) 

(7)(i) 

(8)(f) 

(9)(h) 

(10)(j)

解析:

(1)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退避三舍。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

他曾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

做国君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打败楚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2)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

“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成语纸上谈兵就出自该战役。

从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3)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阵前倒戈"

阵前倒戈发生在牧野之战时。

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在牧野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

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

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

阵前倒戈"

)。

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

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

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4)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法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经营方式。

原始先民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

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5)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春秋末年,出现了吴越争霸的局面。

在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

夫差强迫勾践赴吴国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宫室。

勾践遭耻辱后,三年后回国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睡觉睡在柴薪上,以此明志,最后灭吴雪耻,并问鼎中原,称霸一时。

(6)本小题考查的是桂陵之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直捣魏都大梁。

庞涓撤军回救,必备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中了齐军的埋伏,大败而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7)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道路以目。

公元前9世纪时,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不是不满。

厉王竟派人严密监视他们的言论行动,谁有不满,就杀死谁即杀人之谤。

平民彼此不敢交谈,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

史书上称为“道路以目”。

他的大臣召公劝戒说:

“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

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

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

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

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

”厉王不听劝告,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

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赶走了。

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8)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作法自毙。

作法自毙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商鞅变法,首先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

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鞅十分不满,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

贵族虽怀恨在心,仍然毫无办法。

秦国经变法以后,很快强盛起来,生产率大大提高,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

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人们从此称公孙鞅为商鞅。

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商鞅为了新法能得以实施,请示孝公,依法严厉地作了公正处置。

太子对商鞅开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手快。

孝公在位二十二年驾崩,太子嗣位,史称惠文王。

贵族们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纷纷制造流言蜚语,有人甚至诬陷商鞅谋反。

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自孝公死后,自知失去靠山,不敢久居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

当他风闻有人诬告他谋反的消息后,情知早晚必罹杀身之祸,便只身逃出家中,打算潜往它国,躲灾避祸。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寒鸦背着夕阳余辉,结队归林。

商鞅急于逃离秦境,匆匆赶路,来到关下,不想被守关军士拦住,声称"

“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

”商鞅这才意识到必须投宿住店。

他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来说"

“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请问您是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

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

”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

“我这是作法自毙呀!

”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

惠文王杀了商鞅,却继续执行商鞅的政策,秦国日益强盛,为赵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与军事基础。

(9)本小题考查的是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

宣公三年》,大意是:

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说:

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10)本小题考查的是烽火戏诸侯。

西周的周幽王,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但是“从未开颜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

“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

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8、(7分)请在下图的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答案齐、楚、燕、韩、赵、魏、秦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齐国在最东边,秦国在最西边,燕国在最北边,楚国在最南边。

齐、楚、燕、秦都是春秋时期就有的国家。

9、请将下列人物和对应的历史事件连接起来(连线题)(10分)

项羽 

纸上谈兵

赵括 

破釜沉舟

勾践 

一鸣惊人

楚庄王 

卧薪尝胆

秦始皇 

焚书坑儒

答案 

(1)主要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

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铁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此故事的成语是破釜沉舟。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纸上谈兵。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散布廉颇要降秦的谣言。

赵王上当,然后派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轻敌出击,结果赵国失败。

(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卧薪尝胆。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争霸,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向吴王称臣,勾践和夫人一同到了吴国,每天卧薪尝胆,后来,勾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了吴国。

(4)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时期楚王争霸的相关史实。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拿三年不鸣之鸟来讽刺庄王,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

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5)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的都要判处死刑。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秦始皇是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的。

10、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对于此类题目,学生可以从自己最为熟悉的知识点入手,用排除法选择,“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提出的,可以排除。

故选C项。

11、“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说:

“管仲成为齐桓公的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能得到他的好处。

”)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晋文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勾践称霸 

D.齐桓公称霸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争霸的措施。

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故选D。

12、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答案因为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

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能够首先争霸的原因。

齐桓公能够首先争霸的客观原因是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主观原因有: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13、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 

A.①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

本题考查的是齐晋两国强大的共同原因.依据选项①、②、③、④、⑤进行分析,可采用排除法,④、⑤两项与齐国无关;

故选D

14、益阳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战国七雄指的是:

齐、楚、秦、燕、赵、魏、韩,属于实际内容,所以答案是A。

15、填图:

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名称:

(7分)

,B 

,C 

,D 

,F 

,G 

答案A 

燕,B 

齐,C 

楚,D 

秦,E 

韩,F 

赵,G 

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的准确掌握,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有韩赵魏楚燕齐,而图片中的地理位置分别为A燕,B 

赵,G魏。

16、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本题考察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认识,该题是组合型选择题,适宜用排除法,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战争中华夏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①②③④都对,本题选A。

17、请将下列相应的内容正确连线(10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第一个表格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内容的了解情形;

第二个表格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和秦汉历史重要内容的了解情况,所以准确识记重大历史事件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基本要求。

18、此王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回答:

(1)此材料讲述的是何人?

与历史上的哪一成语有关?

(2分)

(2)经过努力后,此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答案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灭掉了吴国,称霸一时

此题为材料分析题,考查吴越争霸的相关史实。

吴越争霸发生于春秋末期,吴越交锋,吴王夫差伍子胥的帮助下,攻占越国。

越王勾践被廹称臣,被带到吴国受尽屈辱。

回国后立志雪耻,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

成为霸主。

从材料看,说的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据此回答1小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小题灭掉了吴国,称霸一时。

19、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答案C

本题考查内容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例,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战役,牧野之战属于商周时期武王伐纣的战役,排除这两次战役。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

20、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21、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融合。

22、在下边“战国七雄”示意图中,E处所指的国家是( 

 

A.齐国 

B.赵国 

C.楚国D.秦国 

答案B

本题考察学生对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识记,根据教材战国形势示意图,最北面的A是燕国,E是赵国,最西边的D是秦国,最东边的B是齐国,F是魏国,G是韩国,最南边的C是楚国,识记起来就是燕赵秦,魏齐韩,楚,也可以识记最南边,最西,最东,和最北边的诸侯国,然后在识记其它三个诸侯国,本题选B。

23、“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据此回答(11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举一例说明“百家争鸣”中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观点。

(回答时应说明派别或人物、观点)(4分)

(2)秦和西汉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3)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思想文化政策措施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分)

答案

(1)原因:

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大变革)(2分);

例: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战国战乱的社会现实;

孟子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或“仁政”的主张(2分,举其中一例即可得2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均可得分)。

秦:

“焚书坑儒”(2分)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文字狱”(八股取士)(2分)

(4)结论: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分,其它答案意思相同或相近均可得分)

24、如图表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的史实?

经济

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政治

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外交

尊王攘夷、扩充疆域

A.晋文公 

B.周武王 

C.楚庄王 

D.齐桓公

25、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