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7886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docx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1660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试题2019.09

 

1,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

(2)(3)(5)B.

(1)

(2)(3)C.

(1)(3)(4)D.

(1)

(2)(4)

2,阅读选段,完成1-2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1.“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

2.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3,阅读[端正好],完成1-3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2.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3.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4,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

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

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5,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以下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2.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5.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6,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离人

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7,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饮少辄醉()6、名之者谁()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翻译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环滁皆山也。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玉骢(zōng)蹙(cù)眉 弃掷(zhì) 衰草萋(qī)迷

B.笑靥(yàn) 谂(shěn)知 玉醅(pēi)衰柳长堤(dī)

C.憔(qiáo)悴须臾(yú) 霎(shà)时 淡烟暮霭(ǎi)

D.栖(qi)迟 泠泠(líng) 揾(wèn)做死临侵地(dì)

9,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

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

10,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

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

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11,课外阅读关汉卿的《窦娥冤》,试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不同的语言特色。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褊小蹁跹一叶扁舟翩然而至

B.翌日肄业苦心孤诣嘉言懿行

C.跻身给予窗明几净济济一堂

D.迤逦旖旎颐指气使贻人口实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亵渎范筹推心置腹好高鹜远

B.精典琐碎突如奇来以逸待劳

C.殒落诀别按部就班出神入画

D.信札宣泄不计前嫌耸人听闻

15,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_________暖冬的明确标准。

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_______偏高”只是一个______的标准,而_______偏高出多少,还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A.制定明显定性究竟

B.制订明显定量究竟

C.制订显著定性终究

D.制定显著定量终究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马路上商场里,我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天气预报,知道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它当作一个业余爱好,作为一名天气预报员,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B.近年来,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已耳熟能详,其实并不是所有失败都会自然走向成功,“从失败走向失败”,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

D.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国打击走私展览,一些犯罪分子的走私手段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劳动人事部决定今后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博士后制度,更好地发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B.北京儿艺近日来热闹非凡,滑板、街舞、山地车、电玩、京剧、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等各种表演艺术将会集于春节前的演出。

C.我们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碣石山,站在山上,想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心中无限感慨,那是多么的壮观啊!

D.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朋友之间能够更快更好地交流。

18,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

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

(后)徙知凤翔府。

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

“何夺我贤太守也?

”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

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

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太后叹曰:

“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

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出缩为奸。

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

“尽乎?

”曰:

“尽矣。

”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

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

数月,声动京师。

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

衍曰:

“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

”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

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

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

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

衍曰:

“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

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

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

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

卒,年八十。

自作遗疏,其略曰:

“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

”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

①铨:

选授官职,量才授官。

②科格:

规章。

③赇(qiú):

贿赂。

④致仕:

官员退休。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笃:

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知:

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函:

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悉:

熟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

B.其谋身若此,尚足与(三嘏)谋国乎

C.(杜衍)乃以太子少师致仕

D.(朝廷)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高高继升辩诬。

他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

因为范仲淹曾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

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19,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将下面文言文部分,用斜线断句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

①鉴:

镜子。

②渠:

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

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都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B

2,1.不能。

这里说的是女主人公希望张生的马能走得更慢些,自己的车子跟得更紧一些,使两情依依的双方能更亲近一点,呆的时间更长一点。

2.B(改为“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绊住。

”)

3,1.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

2.“染”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3.D

4,1.A(并没有“未见时的相思好像也减轻了一些”的意思。

2.A(以前景的渺茫,衬托去意彷徨。

3.B(崔莺莺临别祝福的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5,1.C。

“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3.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D。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5.都是写愁高手。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6,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

7,一解词

1、环:

环绕2、壑:

山谷3、蔚然:

茂盛的样子

4、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

靠近5、辄:

就6、名:

命名

7、得:

领会;寓:

寄托8、意:

情趣

二翻译

1、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而寄托在酒上

2、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

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5、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6、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8,C(A、骢cōngB、靥yèD、地de)

9,B

10,C

11,《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12,1.流水白云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3,B

14,D

15,A

16,C

17,D

18,1.D2.B3.A4.D5.C

19,1.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2.①苏秦出使到楚国,到了几天才被楚王接见。

谈话结束之后,苏秦就向楚王辞行。

②如今让我吃宝玉一样贵重的东西,烧桂木一样的柴草,通过鬼一样的诣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

20,①D②相同点:

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

好处:

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

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

(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