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162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

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激情导入

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这一切多美啊!

想去看看吗?

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当堂检测

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五、课堂小结

小组间讨论交流读课文后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写2个组两个词。

要求书写正确、整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精读研讨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

(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当堂检测

1.照样子写话。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走进大自然

              纯洁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美好

智慧

情感

教学反思:

 

2.火烧云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

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

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

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

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

(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

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

你从哪里看出来?

(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

“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

(“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当堂检测

书写生字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

(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

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小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

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

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

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

形状:

变化(多):

马狗狮子

  变化(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

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集体朗读4-6节。

  9.试着背诵4-6节。

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

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

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

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

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

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当堂检测

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六、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火烧云

变化(多):

红彤彤 金灿灿……

颜色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变化(快):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形状变化(多):

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变化(快):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教学反思:

 

3.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2.认识本课9个生字,包括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资料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

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

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生:

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

扫读(扫除障碍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

连读。

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

想读。

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

选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

(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

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

花是什么颜色的?

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

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

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四、当堂检测

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2.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

(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5.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6.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

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

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五、当堂检测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课时三分钟:

1.小组内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集体交流。

二、课堂补白,积累运用。

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

/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

/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

/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

/收获满意喜悦。

/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

/多么可爱多么纯洁。

/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小组讨论

1.风真有那么多颜色吗?

2.要是没有风的话……

四、当堂检测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

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

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

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教学反思:

 

4.会说话的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文,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我想》这手小诗吗?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学生背诵《我想》。

小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展开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说话的草》和这首诗有些相象,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文中词语。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会说话的草》与《我想》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体会小作者置身于自然,置心于自然的真实情感。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讨论。

4.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当堂检测

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我们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在柳阴下、小河边、星夜里、草地旁……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去领悟大自然为你带来的独特感受。

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古诗四首

回乡偶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

2.揭示课题:

《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

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

“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

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

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

“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

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

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泊船瓜洲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

(幻灯片1)

1.师导:

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

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

个。

古人曾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

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注意:

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

师问: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古诗课件:

幻灯片5)

5.同桌互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片6:

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

好,开始。

(教师适当讲评)

8.!

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幻灯片7:

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

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

教师板书:

(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幻灯片8、9、10)

3.提问:

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

间什么意思?

(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

(练习:

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

(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

从哪里知道?

(抠住“只”补充介绍。

)(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板书:

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

(“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

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

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

(幻灯片14)

提问:

这两句诗那句写景?

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

“绿”什么意思?

(幻灯片15)

师导:

是啊!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

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

(出示课件:

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

(“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

(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

(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

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

是啊!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

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

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

请大家读·:

明月何时照我还。

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

什么意思?

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板书:

何时。

4.(师设景读):

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2.背诵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