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249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达标检测鲁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达标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km,天然落差1324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3万kW,具有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和水库移民相对较少,对外交通方便,经济指标好等优点,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

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1~2题。

1.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海拔高度大 ②河流流量大 ③水位季节变化大 ④河流落差大 ⑤水库移民较少

A.②④        B.①②

C.③④D.④⑤

2.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第1题,由题干可知黄河上游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河流流量大、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

第2题,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会减少中下游年径流量,降低地下水位。

答案:

1.A 2.D

(2017·百校联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

甲河流沿岸风景秀丽,有“画廊”之称,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建有多个梯水电站。

据此完成3~4题。

3.甲河流(  )

A.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源头段有暗河

B.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地带,落差大

C.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水量大

D.流量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小

4.下列关于甲河流水电梯级开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库区水面宽阔,水流对两岸的冲刷明显增强

B.多座大坝的建成,有利于航运的发展

C.有利于流域范围内电力结构的优化

D.可减轻下游河段洪涝灾害的影响

解析: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巫山附近。

甲河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大。

甲河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4题,流域的水电梯级开发,形成了多个不同库容的库区,因库区水面宽阔,对两岸的冲刷能力减弱。

修建大坝可有效改善航运条件。

甲河流水电梯级开发,有利于流域范围内电力结构的优化。

梯级开发可减轻下游河段洪涝灾害的影响。

答案:

3.B 4.A

我国河流众多,各大江河洪涝频繁。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大B.支流众多

C.地势低平D.湖泊萎缩严重

6.下列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洪涝多发的地区是洞庭湖平原,因为围湖造田及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

第6题,结合三峡工程的作用,可知防御长江洪灾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答案:

5.D 6.B

读图,完成7~8题。

7.a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c,由此可知a处比c处(  )

A.流量大,落差大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D.流量小,落差大

8.甲、乙两个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任务分别是(  )

A.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交通运输、治理中低产田

C.防治荒漠化、发展立体农业

D.防治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

解析:

第7题,发电量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a水电站位于c水电站上游,因此其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c,故落差大。

第8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因此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发展交通运输;乙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7.D 8.A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河北省的蔬菜种植面积却在扩大,河北蔬菜生产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和冀北高原区。

下图为2017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

读图,完成9~11题。

9.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减少B.水热条件变化

C.高铁运输便利D生产成本提高

10.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11.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

第9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地、用工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萎缩。

第10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

第11题,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城市周边发展;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样,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答案:

9.D 10.A 11.B

(2017·湖南四县3月联考)图Ⅰ为某城市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图中A地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具体做法如图Ⅱ所示)。

当地农民将土壤堆高起垄,在垄中播种马铃薯及施肥,然后覆盖稻草,待马铃薯萌芽出土后再将垄沟的泥土覆盖在稻草上。

马铃薯为喜光、喜水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且透气性好的土壤,宜施有机肥、忌渍水。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最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的是(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13.关于该地马铃薯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垄沟可以发展渔业,增加农民收入

B.夏季种植、秋季收获利于马铃薯生长

C.覆盖稻草能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

D.稻草覆盖技术能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解析:

第12题,丙处海拔低、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故冬季较温暖;同时紧邻城区和湖泊,风景秀丽,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

第13题,材料中提及马铃薯要求透气性好的土壤;先覆盖稻草,然后在上面又覆盖土层,这样可增加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透气性能,故C正确;注意图中垄沟内无水,不能发展渔业,故A错误;马铃薯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C适宜),则该地(纬度低)夏季气温高,不利于马铃薯生长,故B错误;覆盖稻草会减小温差,故D错误。

答案:

12.C 13.C

下图为我国两地区城市化模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15.下列对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解析:

第14题,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两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第15题,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典型;而乙地区属于大城市扩散型,在苏南地区比较典型。

答案:

14.D 15.A

201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以上。

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6~17题。

16.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2011年深圳市的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10年相比,2011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17.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解析:

第16题,2011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2011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产值最多;通过计算可知,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明显增加;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升级和转移的必要。

第17题,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

16.B 17.B

(2016·高考海南卷)某中德合资大型汽车企业总部设在吉林省长春市,从1991年成立至今,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

长春基地原来生产高中低档各种车型,现主要保留高档车型的生产,中低档车型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其他基地。

据此完成18~20题。

18.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合理市场定位是(  )

A.吉林省市场B.东北市场

C.全国市场D.欧洲市场

19.与保留生产中低档车型相比,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可以(  )

A.减少运输成本B.降低生产成本

C.获取更多利润D.扩大市场占有率

20.该汽车企业在成都等地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

A.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

B.抢占当地的消费市场

C.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

D.借助当地的科技优势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因素。

第18题,从材料信息汽车企业“总部设在长春市”“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说明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市场并不止吉林省或者东北,应为全国市场。

相比欧洲,长春在高档车型生产中并不占优势,所以市场定位为欧洲市场不合理。

故选C。

第19题,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看,一般产品附加值较小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对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影响不大,保留附加值较大的能达到追求更高利润的目的,但对扩大市场占有率起的作用不大。

故选C。

第20题,相比长春基地,其他汽车生产基地由于建设历史比较短并不具备科技优势。

成都基地位于我国内陆,相比长春基地,不具备交通优势。

佛山基地经济较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

综合各大基地区位和“产业转移的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这一规律判断,该汽车在其他地区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占领当地市场。

故选B。

答案:

18.C 19.C 20.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2017·试题调研)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GMS)电力峰会暨展览于2016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缅甸经济之都仰光举行。

着重于链接外部投资者与本土中央政府、地方州、区政府、能源部、投资署、国家电力、以及本地业主,会议内容进一步为贵司在缅甸的商业活动带来直接的附加价值。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湄公河(中国境内段称澜沧江)是亚洲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

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多次召开经济合作会议。

(1)说明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说出图中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

(5分)

(2)当地居民生产非常落后,存在陡坡开垦现象,说明该现象对河流及其下游地区环境造成的影响。

(5分)

(3)要开发澜沧江的水能,必然会影响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应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流域的水能?

(5分)

解析:

(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和结冰期等方面。

图中河流位于我国与东南亚交界处,纬度较低,无结冰期;该区域为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在夏季;当地山河相间,河流落差大。

河流上游落差大,可开发水能资源,下游落差小,可发展航运;整个流域可开发旅游资源。

(2)题,图中河流上游地势较陡,陡坡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道淤塞,加大下游的洪灾威胁;同时会使三角洲面积有所增加。

第(3)题,一方面做好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使各国互惠互利;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案:

(1)水文特征:

流量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开发利用的方向:

开发水能资源;发展旅游业;发展航运。

(2)河流含沙量增加,造成下游河道淤积,三角洲面积增加,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3)本着互惠原则,流域内各国积极合作,统筹兼顾,共同开发;既要开发水能资源,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22.(2017·百校联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南侧的罗讷冰川,是法国最大的河流。

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罗讷河整治过程中,里昂以下的干流河段修建了不少低坝,里昂以上的干流河段及支流上修建了许多高坝,并将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使河道渠化,河水束缚于主河道,充分发挥罗讷河干流在发电、航运、灌溉和防洪等方面的效益。

材料二 下面图甲为罗讷河水系分布图,图乙为罗讷河干流上主要大坝分布图。

(1)罗讷河的不同河段汛期差异很大,试推测里昂以上河段与河口三角洲附近汛期出现的季节,并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2)分析罗讷河里昂以下的干流河段以修建低坝为主,而罗讷河支流以修建高坝为主的原因。

(6分)

(3)根据罗讷河里昂以下河段的水系特征,判断该河段所处地区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理由。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河流的开发与整治、地质构造等知识。

(1)题,可从各河段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地形等方面分析。

(2)题,可结合干支流河段的地形特点,从不同高度的大坝对流域人口、耕地、生态环境、发电与航运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第(3)题,可从该河段干流两侧支流数量及分布特征等角度,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1)里昂以上河段河水的补给主要依靠山地积雪融水;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春汛。

河口三角洲附近河水的补给主要依靠雨水;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冬季降水多,形成冬汛。

(2)罗讷河里昂以下的干流河段以修建低坝为主的原因:

里昂以下的干流多流经地势低平的地区,建低坝可减少移民数量和淹没的农田数量;可缩短船只通过闸门的时间;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降低溃坝的风险等。

罗讷河支流河段以修建高坝为主的原因:

罗讷河支流所处地区多峡谷,自然储水空间小,建高坝既可增大储水量和发电量,又不会造成太大的淹没损失。

(3)断层。

理由:

该河段河道比较平直,且东侧支流众多,西侧支流较少,所以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断层。

23.(2017·百校联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肉牛产业是澳大利亚农业主导产业,肉牛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澳大利亚的肉牛上市之前,一般要经过天然放牧和集中圈养育肥两个阶段,而气温低有利于育肥。

罗克汉普顿有远洋运输深水港,出口羊毛、金、煤、铜、活牲畜等,工业主要为牛肉加工业。

(1)说明图中甲地牧牛业采用天然放牧的原因。

(5分)

(2)分析罗克汉普顿地区肉牛育肥时间选择在冬季的原因。

(6分)

(3)简述罗克汉普顿地区成为育肥基地的优势条件。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农业的发展、农业区位等知识。

(1)题,甲地牧牛业采用天然放牧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降水较少,草原面积广阔;二是地广人稀。

(2)题,肉牛育肥时间选择在冬季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冬季气温低,肉牛自身新陈代谢慢;二是罗克汉普顿地区为混合农业区,冬季为种植业农闲时期。

第(3)题,罗克汉普顿地区成为育肥基地的优势条件,一是可提供精饲料;二是牛肉加工业发达;三是有深水港口。

答案:

(1)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草原面积广阔;地广人稀,采用天然放牧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2)冬季气温低,肉牛自身新陈代谢慢,蚊虫较少,疾病少,利于育肥;罗克汉普顿地区为混合农业区,冬季为种植业农闲时期,劳动力充足。

(3)罗克汉普顿地区为混合农业区,可提供丰富的精饲料;牛肉加工业发达,可就近加工;有深水港口,出口方便。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

除传统的城市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推动城市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如下表)。

影响因子

意义

第一因子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

反映人口乡村——城市流动、跨区域流动的强度和便捷程度

第二因子

港口吞吐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

反映城市化中非工业化的拉动因素,即工业化不高情况下的城市化

第三因子

人均GDP、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壮大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情况

材料二 2000年与2015年大陆沿海省区城市化水平及变动幅度图。

(1)简述2000~201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4分)

(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市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6分)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市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

据此推测这些省区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4分)

解析:

(1)题,结合图中的信息,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速度两方面分析沿海省区城镇化的特征。

(2)题,影响城市化的第一因子,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等方面,注意从工业结构入手,工业结构的差异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3)题,京津冀和福建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

(1)城市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市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比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