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554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襄阳四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襄阳四中2016届高三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厉批判,儒学的独尊地位也被打破了,从此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成了书斋里的研究对象。

尽管在五四之后,诸子学研究也曾“热”了一阵,但总体上是呈变冷趋势。

在西化思潮的激荡下,国学始终处于据守地位,并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这种背景下,“国学热”事实上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尽管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21世纪是国学(或儒学)复兴的世纪,但是,国学在现实社会所遭受的挫折的确不能让人相信这种断言会成为现实。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学”在目前其实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也不足。

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却无法解决人人必须面临的衣、食、住、行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

北京大学文史哲综合实验班(有人称之为“国学大师班”)在新世纪之初停止招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长期以来,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关于国学不能复兴的分析和推断是属于实用主义的,并认为国学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实用主义支配了人们的头脑,而倡导国学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

的确,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盛行,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被遗弃了。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仍将得到保存和发扬,而那些属于传统时代的部分会被淘汰和遗弃。

国学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但国学毕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

目前“国学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试图通过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

一些高等院校设立国学班或国学院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并培养出一些大师级的国学研究人员。

这种愿望的确很美好,但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却值得商榷。

回顾近代以来,特别是科举废除以后一些著名国学大师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些国学大师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凭着对国学的浓厚兴趣自学成才的。

例如鲁迅、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启功等人,他们的国学根底并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

这些例子表明,要使国学研究代有传人,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一些年轻人对国学感兴趣,进而潜心国学研究。

总之,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该抱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应该意识到这种文化现象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而非其它。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以后,“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在西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学”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

B.“国学”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它也不能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C.国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即便不能复兴,也不能任其衰落。

D.虽然“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但它难以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以后,“国学”式微,一直处于据守地位;而目前的“国学热”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B.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21世纪是国学复兴的世纪,但是这种断言不会变成现实,因为“国学”不能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更不能解决就业问题。

C.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国学”在近代以来受到批判,其原因是实用主义支配了人们的头脑,倡导国学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

D.当前的“国学热”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更多的只是代表了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学习“国学”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无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不足。

B.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被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所取代,这是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代替的根本原因。

C.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培养出一些国学大师是不可能的事情,国学大师是他们凭着自己兴趣自学成才的,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

D.既然用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意义不大,那么就要另想他法,比如依靠国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这才是正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

永乐中举于乡,入国学。

宣德初授御史。

出按江西,虑囚福建,有仁廉声。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

迁大理右寺丞,巡抚山东。

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

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

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骥言禁绝。

还朝,进右少卿。

已,命巡视济宁至淮、扬饥民。

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

十三年冬,巡抚浙江。

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陈鉴胡聚众盗福建宝丰诸银矿,已而群盗自相杀,遂为乱。

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往捕,被执死。

宗留僭称王。

时福建邓茂七亦聚众反,势甚张。

宗留、鉴胡附之,流剽浙江、江西、福建境上。

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刚、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前后败殁。

遂昌贼苏牙、俞伯通剽兰溪,又与相应,远近震动。

骥至,遣金华知府石瑁击斩牙等,抚定其余党。

而鉴胡方以争忿杀宗留,专其众,自称大王,国号太平,建元泰定。

伪署将帅,围处州,分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诸县。

未几,茂七死,鉴胡势孤。

骥命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赍榜入贼巢招之,鉴胡遂偕其党出降。

惟陶得二不就抚,杀使者,入山为乱如故。

时十四年四月也。

骥既招降鉴胡,而别贼苏记养等掠金华,亦为官军所获,贼势乃益衰。

其秋,景帝嗣位,召骥还,卒于道。

骥所至,咸有建树,山东、两浙民久而思之。

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选自《明史·张骥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B.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C.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D.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

B.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文中“僭称王”就是指超越自己的身份称王。

C.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称号。

比如文中的太平和泰定,指的就是国号,是国家朝代的名称。

D.文中的“死”“殁”“卒”是对死亡的称谓,古人对死亡还有崩、薨、不禄等说法,这反映出旧时人们的等级观念重,连死的称谓也有区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骥为政有仁爱之心。

在巡抚山东期间,对扰民的抚民官上奏罢撤,对当地流行的所谓“打旱骨樁”的恶俗加以禁止杜绝。

B.张骥平乱讲究方法。

在浙江平定叛乱时,当地一些平叛的官员先后被乱贼击败杀死,张骥采取了斩魁抚众的方法除掉宗留等贼。

C.张骥平乱效果显著。

由于方法得当,张骥平定了苏牙、俞伯通等贼,又命人招降了陈鉴胡部众,大大削弱了贼寇的势力。

D.张骥深得百姓拥戴。

张骥在山东、浙江等地为官时,罢扰民之官、除恶劣风俗、赈受灾之民、平为乱贼寇,百姓们过了很久还思念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宿洞霄宫①

【宋】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

在今浙江余杭县,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它是第七十二福地。

8.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道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呼啦啦地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的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它的声音尖厉刺耳,还常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

三元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是紧一紧螺丝。

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使唤,卖力地干活。

搅拌机左侧,有一根柳木桩子。

说它是桩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时,大家安装搅拌机时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它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

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写着一行醒目的字:

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黑板的最下端,还有一行小字:

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

这行小字,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

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

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

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

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

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

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

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

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

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

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三元看中了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

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脸就红了。

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

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过来。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结婚的日子来临了。

那天,三元揣着水泥袋换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似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搅拌机还像蜗牛一样转着,伙伴们还像往日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搅拌机还在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在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出来时,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

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

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

喝醉了的伙伴们话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

三元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

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题目及文中几次出现的“幸福”,既指工期的结束、三元结婚日期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也指工友们对三元带新娘返回工地的期盼。

B.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还常常把灰浆溅到自己的脸上和肚皮上,三元还是喜欢这台搅拌机,他觉得它就像家里的大黄牛一样听话和坚强。

C.小说刻画三元形象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写三元对搅拌机的看法,对谈对象情景的回忆,去给对象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等。

D.写三元卖废旧水泥袋攒钱,出现三次“一袋(条)又一袋(条)”的语意重复,表现了三元的辛苦、攒钱的不易以及对柳琴发自内心的爱。

E.故事写三元买毛巾被途中认识到不该疏远工友而应与大家分享幸福,于是买酒肉请大家吃喝;而工友们偷偷送毛巾被来表达祝福。

故事中散发出的浓厚的人情味让人感动。

(2)描写搅拌机边的柳木桩子有怎样的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表现了三元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三元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请简要分析三元收获了哪些“幸福”。

你从三元的幸福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牟宗三的桑梓情结

杨潜

牟宗三是1949年夏秋之间离开大陆去台湾的。

此时,国民党大陆政权行将崩溃。

牟宗三临行前,来到广东番禹乡下的黄氏观海楼,探望隐居于此的恩师熊十力。

熊先生曾认真地建议牟宗三等几位门生留在大陆。

牟宗三回答说,地球是圆的,怎么会回不来?

世事终究难料,这成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最后晤面。

熊十力之于青年时代的牟宗三,犹如伯乐之于千里马。

抗战期间,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一度生活困窘。

为此,熊十力曾写信向西南联大的汤用彤推荐他。

梁漱溟曾问熊十力,何以对牟宗三如此器重?

熊俨然作答:

“能悟人之所不能悟,见人之所不能见。

北大有此可造之才,而不能容之用之,岂不可惜可憾?

在台湾最初的岁月,牟宗三不忘恩师厚望,潜心于学术,著述甚丰。

他既继承熊十力所开创的形上思辨的新途径,又不墨守师说,创造性地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用他的学术成就回报了恩师和故乡的亲人。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晚年曾自道:

“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

”这项宏阔的伟业却是在海外完成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有过漫长的阻隔,对于前去台湾的大陆人来说,亲人难见,故土难回。

萦绕在牟宗三心头的同样是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

桑梓之情,大而言之是家国情怀,小而言之是怀乡之念。

最能集中反映牟宗三桑梓情结的是他的《五十自述》。

他在文中追忆了少年时的生活世界,故乡栖霞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家庭温馨种种,在他的回忆里,温情而美好:

“村前是一道宽阔的干河……两岸平沙细软,杨柳依依,绿桑成行,布谷声催。

养蚕时节我常伴着兄弟姊妹去采桑,也在沙滩上翻筋斗,或横卧着。

牟宗三是从乡间走出去的。

虽然牟氏在栖霞为大族,但牟宗三这一支到他祖父执家时,已经衰微。

牟宗三说他父亲虽是农家之人,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陶养者。

他常看《曾文正公家书》,晚上也常诵古文。

”这样的家庭熏陶,使他自幼形成了养志立身、择善而从的品性。

1927年,牟宗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大学三年级时,牟宗三读到了熊十力所著的《新唯识论》,后经邓高镜的引荐得以见面,这引发了牟宗三思想的巨变,他后来感慨说:

“我之得遇熊先生,是我生命中一件大事。

”牟宗三遇到与之精神相契合的熊十力,使他的学术路径由逻辑学和西方哲学转向了中国哲学。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大陆与港台的学术交往越来越多。

1992年5月,牟宗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在大陆首次出版。

同年十月,山东大学主办了“牟宗三与新儒家”学术研讨会。

此后,牟宗三更多的著作得以在内地出版,对大陆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对“新儒家”思想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不衰。

对牟宗三来说,桑梓之地,人虽不能至,但他的学术思想开始“还乡”,也是一件令他欣慰的事。

牟宗三去世后的1998年,两岸又共同在济南举办了“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我国各地及其他国家的近百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牟宗三的弟子们激动地说:

齐鲁是儒学发源地,也是牟先生的桑梓之地,来山东参加这次盛会,意义非同寻常。

牟宗三少小离乡,飘萍不定,但却是有“根”的,这个“根”便是中华文化。

从传统儒学的“花果飘零”到现代儒学的返本开新,新儒家的知识分子们,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如孤臣孽子,为捍卫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的文化而艰难苦斗,终至完成了自我救赎与革新,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又极富中国智慧的、能与西方任何学术流派相媲美的哲学体系。

牟宗三作为其中健将,有这样的成就,缘于中国文化之深远根脉。

牟宗三的乡情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虽走遍南北,开口说话依旧是改良后的胶东腔调,一日三餐最爱的仍是山东口味,生葱大蒜一样不少。

讲学著文,常常拿“山东”这个地理名称或举例或说事。

晚年的牟宗三,对国家的统一问题,时刻挂怀于心。

一生爱看京剧的牟先生,有一次看完戏,在与众人谈及两岸前景的话题时,用他特有的牟氏幽默冒出一句:

“凭什么统一中国?

倒不如用京剧统一中国算了,这是文化所在!

(摘编自《走向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牟宗三出身于山东栖霞大族,家世显赫,但他少小离乡,飘萍不定,抗战时期,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生活一度困顿窘迫。

B.1949年,牟宗山在离开大陆前曾去探望恩师熊十力,熊十力考虑到两岸严峻的政治形势建议他留下,牟宗三没有听从,从此师生海峡永隔。

C.与其他由于历史原因而被阻隔在海峡对岸的大陆人一样,牟宗三也是亲人难见,故土难回,怀念乡土之情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D.牟宗三的父亲虽是农家之人,却也常常阅读经典,朗读古文,深受中国文化陶养,这使牟宗三自幼形成了养志立身、择善而从的品性。

E.两岸关系缓和后,借助《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等著作在大陆的出版发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终于得以“返乡”。

(2)牟宗三说:

“我之得遇熊先生,是我生命中一件大事。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熊十力对牟宗三的人生有哪些重大影响。

(6分)

 

(3)作为新儒学的一代宗师,牟宗三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6分)

 

(4)牟宗三的桑梓情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分)

①当中国步入商品社会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被大力提倡,但这不等于说为顾客服务的人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可以________。

 

②某领导干部酒后驾驶、超速撞人后非但不认错,反而骂骂咧咧,________,扬言要办案交警“小心着点儿”,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形象。

 

③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真让人头疼:

工作没有成绩时,他整天唉声叹气,悲观失望;工作稍有成绩时,便沾沾自喜,________。

 

A.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趾高气扬   B.盛气凌人 颐指气使 趾高气扬

C.颐指气使 趾高气扬 盛气凌人    D.趾高气扬 盛气凌人 颐指气使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B.为了解救楼市,一方面中央政府从财税、信贷、公积金等相关政策出发,鼓励改善性需求入市,另一方面通过住房保障货币化安置以加快商品房库存消化。

C.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经济犯外逃最多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将与中国警方联手查没中国贪官在澳的非法资产,这是双方史无前例的一次合作。

D.周国平在谈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时说:

“经典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一代代读书人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这非常重要。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5分)

从考古证据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二三百万年,但社会大众能够看到并熟知的,不过数千年。

;而数千年来的历史,却经历着人类自身不断的创造与积累,时至今日,我们尚能见到数千年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凤毛麟角,实属万幸。

A.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之所以淹没,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写就沧桑,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

B.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之所以淹没,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写就沧桑

C.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写就沧桑,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所以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就淹没了

D.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自然的神力足以削山填海,写就沧桑,所以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就淹没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