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9159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docx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

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

1、第四系(Q)

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

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

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

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1

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第三段(Tyn):

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

左右。

2第二段(Tyn):

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1

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

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

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

Tirolites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discites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1

总厚约629m。

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

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底部20m左右为紫1

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

(m

0-

第四系(Q)

41

0-

90下第三系(E)

0

二上

桥1

三叠系(T)组6

(6

T)3

T3e

)法

下郎

段组29

中统(T)(2

(9

Tf2T21

)f)

段,

关岭组(T2g)(10Tg02

3

192中段(Tg)2

2-

35

2

11

8-1下段(Tg)2

18

2

第宁

四镇57

下统(T)组-21

(T2(034

ynT2

)n

y)

3第三段(Tyn)882

-3

25

135-2第二段(Tyn)2

160

101-1第一段(Tyn)2

211

上35

飞仙关组段4-

(Tf)(591

Tf01

2

97

1下段(Tf)-11

90

上谭18

统组5-

二叠系(P)

(46(

l

P)p522

20

峨眉山玄武岩0-

组(pB)732

2

上口

段74

下系(P)(-21

pm851p12

)m)

270-1上段(pm)1

600

70

栖霞组(pq)-21

37

梁山组(pl)301

-1

22

石炭系至二叠53

系过渡层-5

(c-p)5

上平17统群0-

石炭系(C)

((27C)Cm033

p)

达12

中统(C)拉1-2

组13

(0Cd2

35

滑石板组

-5

(Cd)2

45

佐28

组3-

下统(C)1

(52

Cb91

21

大塘组(Cd)1

9-

41

6

91

岩关组(Cy)-21

03

上化

90

统组

泥盆系(D)-2

((

92

D)Dd33

74

响水洞组

-1

(Dx)3

36

烘26

组0-

中统(D)2

(71

Dh62

段67

罐子窑组

(-3

(Dg)2

Dg122

2

11

1下段(Dg)0-2

29

3

2-2上段二亚段(Tf):

紫色、灰绿色相间,钙质泥岩与细砂互层,中部及底部夹1

较多的细砂岩透镜体,厚198m。

2-1上段一亚段(Tf):

紫红色泥岩夹薄至厚层状细砂岩,富见蠕虫状方解石脉。

1

厚101-132m,一般120m。

飞仙关组产:

瓣鳃类、菊花石动物群:

Claraiawangi(王氏克氏蛤)、OPhiceras(蛇菊石)、Eunorphotismultiformis(多钸正海扇)等。

4、二叠系上统龙谭组(Pl)2

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组成。

含煤47-78层,底部2-3m为铝质岩。

含大量菱铁矿结核、黄铁矿结核。

总厚410-430m,平均厚418-68m。

根据岩性及含煤性,将本组划分为三段:

3上段(Pl):

17号煤层底板至龙谭组顶界。

厚170-190m,一般181m。

2

2中段(Pl):

标志层B顶板—17号煤层底板。

厚137-179m,平均厚157.41m。

26

1下段(Pl):

龙谭组底界(铝质岩)—标志层B顶板。

厚57-107m,平均厚80.27m。

26

龙谭组产:

Gigantonclea(单网羊齿)、Gigantopteris(大羽单齿)、及Oldhamina(欧哈姆贝)、Meedella(米克贝)、Codonotusiella(喇叭)等化石。

5、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2

上部为灰绿色玄武岩,坚硬致密,具紫红色铁质晕圈,有气孔。

厚度不详。

二、煤层

含煤地层为龙谭组,含煤情况见表2,现将在龙谭组分上、中、下三段分述如下:

3上段(Pl):

厚150-201m,平均厚181m,本段除煤以外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2

砂岩、其次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产大羽羊齿、栉羊齿、细羊齿植物化石,中部及顶部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小,井田南西部略偏薄,北部略偏厚,北东角最薄小于150m;倾向上北东部深部与浅部无大的变化,南西部深部有变厚之趋势;横向上变化规律不明显。

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3、5、7、10、13、16号煤层底板。

龙谭组含煤特征表表2

地层煤层可采厚度

含含

煤煤层代号厚度(m)层数厚度系厚度(m)系数数数

(%)(%)

150-20120.35-30.9622.12-14.933Pl21-231413112

18125.3820.46

137-1796.67-17.341.02-5.922Pl10-328432

157.4112.554.55

57-1071.78-16.310.22-8.271Pl3-1811352

80.279.133.76本段含可采煤层1、3、5-2、5-3、7、10、12、13-1、13-2、14、15-2、16、17号共13层,其厚度、间距、层数较稳定。

本段顶部1号煤层顶板为标志层B1,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一般.5-5.0m,产瓣鳃类及腹足类动物化石,全区稳定。

中段(P2l2):

厚137-179m,平均厚157.41m。

除煤层外本段主要由细碎屑岩组成,岩性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菱铁矿薄层。

17号煤层以下富含黄铁矿,反应了还原条件。

17号煤层以上一般不含黄铁矿,17号煤层为中段与上段的分界。

产大羽羊齿、细羊齿、栉羊齿植物化石。

26号煤层顶板产稀少的腕足类、瓣鳃类、腹鳃类、腹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横向上井田中部较薄,南西和北东部较厚,有两端逐渐增厚之趋势;倾向上井田北东部浅部与深部厚度无多大变化,南西部有浅部较厚,深部较薄之趋势;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17-21号煤层及26-28号煤-1-2层之间。

本段含大部及局部可采煤层21、23、23、17,煤层沉积连续差,厚度、层间距变化大,时有尖灭、分岔现象,煤质差、结构复杂。

1下段(Pl):

厚57-107m,平均厚80.27m,除煤层外本段主要由细矿屑岩组成。

2

岩性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含黄铁矿结核及菱铁矿薄层。

底部为一层厚2-3m左右的铝土岩;中部夹一层凝灰质砂岩;顶部为一层厚1m左右较稳定的高岭石泥岩(B[sub]6),为下段与中段的分界标志。

产大羽羊齿、带羊齿植物化石,29-3顶板稀少的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本段岩性沉积厚度变化大,横向上其沉积厚度有井田南部较厚,北部较薄之趋势,

但规律不明显。

基最厚点是1105号孔107m,最薄点是902号孔57m。

倾向上浅较厚,深部偏薄。

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33-34号煤之间,呈透镜状分布于29-1—标志层B6之间,这些砂体控制了本段的沉积厚度变化。

本段含可采煤层29-1、29-3、33号,煤层间距变化大,连续性差,煤层增厚、变薄、分岔、尖灭现象普遍,煤层结核复杂,煤质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