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239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单元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docx

第5单元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重点:

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意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及意义;识记日本侵略中国的表现及带来的灾难;识记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表现;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

(2)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别创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中共“一大”

(1)召开: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3)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

1922年召开,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

1922年。

(2)机构:

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3)概况:

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

(4)教训:

这次高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方面:

1922年6月,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

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

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

2.国民革命

(1)兴起: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

(2)高潮:

1926年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

(3)结果:

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打败了张作霖。

(4)失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概况: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

(2)意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开辟革命道路: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2~P83第三目内容,思考:

根据《红色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思考各红色根据地建立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提示】 原因:

一是这些地区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受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较好;二是这些地区多处在两省或数省交界地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

(1)原因

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侵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②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

②遵义会议:

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③《八一宣言》:

1935年8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结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2.西安事变

(1)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分化。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

中国共产党确定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五、抗日战争

1.日本全面侵华

(1)标志: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日军的暴行

①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肆意残害中国人民。

②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通过建立汪精卫等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③日军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3.中国的抗战

(1)两个战场:

在抗战中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2)“百团大战”:

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重创日军据点、交通线,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抗日战争成为主战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4.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5.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宝岛台湾。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两种命运: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

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到10月,结果:

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2)政协会议:

再一次确认和平建国的途径。

(3)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

暗杀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推翻和平民主建国路线。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1)战争进程。

①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

②战略防御: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于1947年夏挺进大别山。

④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北平谈判:

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⑥解放南京: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

(2)重心转移: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知识网络

知识精要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2.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4.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5.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多的斗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合作探究·攻重难]

“工农武装割据”

[史料一]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自《秋收起义》

(1)根据史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有何意义?

[史料解读] 抓住关键语句“长沙打不下来”“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去分析。

[提示] 原因:

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意义: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史料二]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5.艰苦奋斗的作风。

(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史料解读] 从“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两个角度对应史实回答。

[提示]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信心,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全面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理解“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抗日战争

[史料一] ……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蒋介石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谈话》

(1)史料一表明国民党什么态度?

这一态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史料解读] 通过关键信息“任何派别”“开诚接纳”“本党领导”来理解国民党的态度。

[提示] 态度:

愿意与国内其他政治派别共同抗日,但要坚持国民党领导权。

作用:

客观上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史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分析史料二中中国共产党担负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史料解读] 抓住“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关键词理解国共在抗战中的关系、地位和作用。

[提示] 地位:

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

事例:

百团大战(其他只要举例正确皆可)。

抗日战争的特点

(1)广泛性: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并存性: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

(4)主导性:

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首创性:

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抗战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的长达十四年的持久性反侵略战争。

(7)世界性: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之后,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当堂达标·固双基]

1.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导学号:

77342097】

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D.共产国际的支持

C [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

2.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国民革命”,主要是因为(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共产国际帮助的进步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群众基础广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3.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意义,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

]

4.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发展方向。

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导学号:

77342098】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从图中来看,从1927年到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中,农民的比例从19%发展到72%,工人的比例从50%减少到15%,这是因为这个阶段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到农村,故C项正确;A、B两项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城市,故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排除D项。

]

5.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补偿”是(  )

A.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重

D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补偿”是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选D项。

]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B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平,说明战役的地点跟北平有关,辽沈战役主要在东北,平津战役主要发生在北平和天津,淮海战役主要在淮河、海河流域,渡江战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项正确。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

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

念馆:

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解析] 第

(1)问,结合九一八事变以及抗战结束的时间来回答即可。

(2)问,“兄弟同心,共御外侮”从全民族抗战角度回答;战役名称根据正面、敌后战场相关战役来列举即可。

[答案]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2)指: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役:

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