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9320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docx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之手法题

一、手法题特点:

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客主观题考点比较表

时间

卷别

客主观题对应考点

 

2016年

1

景物形象描述及作用,表达技巧(典故)和思想情感

2

诗句理解及人物形象,表达技巧(铺垫)

3

语言(炼字),比较阅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7年

1

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语言(炼句)

2

表达技巧(典故),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3

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8年

1

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人生态度

2

内容概括、表达技巧(想象、间接抒情),意象作用

3

结构篇章、内容理解、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二、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常考的:

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

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

作用:

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

作用:

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4.对偶:

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作用: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7.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作用:

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

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9.反复:

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10.设问:

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1.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12.铺排(赋):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13.通感:

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A.描写:

1.正面描写

①多角度,变换角度。

摹形、拟声、绘色(调动视、听、嗅、触等感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②观察角度的变化。

远近、上下、俯仰等。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③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④白描。

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⑥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2.侧面烘托(烘云托月)、对比

①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陌上桑》)

②对比:

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B.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般情况下,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注意】以乐景写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②托物言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四、答题三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及意旨。

五、题型演练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2.诗歌三、四句是本诗的佳句,试分析这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拟人和新奇的想象。

写春风吹梦,梦逐春风,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多情、善解人意。

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欢聚之值得留恋,越觉得离别的难耐。

这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2)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

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