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95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

①蘑菇像什么?

②你们组的蘑菇标本呈什么颜色?

是否含有叶绿素?

③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张开的伞,那么伞盖、伞柄分别叫什么?

④蘑菇是否有生长在地下的部分?

如果有,叫什么?

⑤把成熟的、新鲜的蘑菇放在白纸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轻轻地敲一敲,在白纸上是否发现有褐色的粉末落下来?

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吗?

⑥你能绘出一个蘑菇的外形图吗?

如果能,请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⑦你观察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在学生按提纲程序观察时,教师出示醒目的蘑菇的形态图,以便学生对照。

把实验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拟定观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可以由浅入深,逐步解决,可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关于孢子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就可以萌发出子实体,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比较抽象,应先指导学生观察孢子,这个过程较简单,把成熟的蘑菇菌盖剪下来,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下面垫上一张白纸,轻轻敲打菌盖,即可见到落下来的孢子。

然后,再提供不同发育期的蘑菇标本让学生观察理解。

其做法如下:

在培植时,最好选择较透明的培养基,每隔5天重新接种一次(保持一段距离),直到刚萌发出菌丝的个体和较成熟的个体都具备为止,还可以把不同发育期的标本放到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或70%的酒精中浸泡起来保存,以便随时观看。

或者利用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来演示这一萌发过程,或制作能反映这一连续过程的复合投影片及活动挂图等。

关于如何区别有毒的蘑菇和无毒的蘑菇,目前没有简易的鉴别方法。

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如:

a.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

b.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

c.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等等。

一定要教育学生,对不能识别的蘑菇,一定要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不要随意采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3)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和蘑菇,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部分的教学只要提及与细菌、放线菌一样,学生自然就想到了。

复习了旧知识,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4)关于真菌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请学生联系实际总结,教师点评,如有没有总结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灵芝、猴头、银耳等,可利用软件向学生介绍。

(5)关于(实践活动三)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以调查为例)部分的教学,关键在组织者,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次考验,如果组织得当,受益非浅,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学到一些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趣,初步尝试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学习印象,体现了素质教育。

搞好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拟定好计划,布置任务细致周密,要切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人身安全要保障,防患未然。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

本次实践活动是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特征。

学生自己拟定活动计划(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拿出来让学生讨论,看是否切实可行。

第二,选择调查场所。

a.一块长有食用菌的林地或草地。

b.一家农贸市场或食用菌养殖场。

c.某个有研究食用菌项目的科研单位或大学。

d.上网等。

第三,有适当的组织形式。

a.以小组为单位,一般4至6人,选出有责任心、热爱生活、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其余学生也要有分工,要明确任务,做好准备。

XX同学担任主记录,XX主要负责联络和收集信息,XX主要负责安全等。

b.活动时一定要有教师组织,不要让学生自己出去,以免发生意外。

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做顾问。

第四,调查方式。

a.实地考查。

b.个别访问。

C.网上查询。

d.问卷获息等。

第五,让学生明确调查内容。

调查的项目较多,可以划分成问答题的形式,分给小组,使每个小组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任务。

a.当地食用菌主要有哪些种类;

b.每种食用菌的形态、颜色;

c.生长环境:

温度、湿度、光照;

d.营养方式;

e.主要成分;

f.营养价值;

g.药用价值;

h.市场价格;

i.季节性;

j.有毒无毒;

k.味道;

1.鉴别方法;

m.其他。

第六,服装和活动备品。

a.穿宽松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到林地或草地,要穿旅游鞋、长裤,裤角扎紧,以免遭蚊虫叮咬,最好带白帽,便于查找所在位置。

b.小铲,小木棒,记录本,笔等。

第七,整理记录。

活动中所记的笔录会很潦草,回来后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整理、分类,有些还要添加数据说明,并做适当的分析。

这样,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

第八,总结汇报交流

在校内开展一次交流会,口头交流,汇报调查结果。

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交流,如办板报、办学报、网上交流等。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要有“存在问题一项”,让学生找出本次调查中不圆满之处,以利于下次完善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蘑菇

一、蘑菇

1.形态结构:

像把张开的伞,有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

2.营养方式:

靠地下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

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生殖。

  4.鉴别蘑菇,不可随便食用。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个体;

  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异养。

三、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

可食用、药用、制酱油。

  2.有害方面:

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使农作物患病等。

第九章爬行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

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

  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

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

  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出示标本引出课题

第八章两栖类教学设计

  

(1)使学生识记变温动物的概念和冬眠。

  

(2)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两栖类的特征。

  

(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1)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对比,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3)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为本节的重点。

  

(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对青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外部形态,为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的观点以及生态学观点。

  2.青蛙的呼吸,心脏结构以及生殖发育为本节的难点。

  

(1)青蛙的内部结构与鱼类相比要复杂,学生要理解之,难度较大;

  

(2)青蛙是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学习,为归纳两栖类的特征打下基础;

这部分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的方法进行,但方法运用不易到位,因此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有一定的难度。

  青蛙生活习性录像;

青蛙生活史录像;

活青蛙;

青蛙捕食的动画或抽拉式模型;

青蛙内部结构录像或挂图;

大鲵、蟾蜍生活习性录像;

青蛙、蟾蜍浸制标本。

  1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观察活蛙理解形态

观看录像

理解结构

利用录像了解其他动物,归纳两栖类的特征

启发学生归纳小结

交流

答疑

  (1)关于课题的引出:

本课可播放青蛙生活习性录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也可由教师将青蛙、蟾蜍浸制标本出示给学生。

同时提问:

这些动物的名称是什么?

属于哪一类动物?

(前一问学生能答出,后一问可能答得不准确,教师可点拨)引出课题。

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

  

(2)关于外部形态的观察教学。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更是本节的重点。

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之前,首先使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青蛙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

  a.身体分部;

 b.体色;

 c.皮肤;

 d.感觉器官;

e.四肢等几方面观察思考;

  ②学生完成上面提出的问题后,除按实验七的实验步骤进行外还有哪些改进和增加的实验吗?

  通过以上观察,归纳后,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明确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建议交流一下增加的实验:

  ①将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②将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③取两只青蛙,将其体表涂上凡士林并将两蛙浸在水中,上面盖上有眼的盖(不让蛙出水面)(此实验应制成动画或幻灯片),学生观察青蛙的反应。

增补做的三个实验,进一步说明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3)关于青蛙内部结构和生殖发育部分的教学。

  利用挂图或录像示青蛙的肺部结构,学生可通过观察,联想增补的实验③,或回放动画,使学生分析出青蛙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学生便可解释出青蛙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了解青蛙冬眠时用皮肤呼吸。

  出示鱼和青蛙心脏挂图,或播放鱼和青蛙心脏结构的动画,请学生观察、对比,使学生发现青蛙比鱼的心脏多一个心房,但心室中仍有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在一起,由此得出:

  青蛙比鱼类高等,但青蛙的运氧能力仍较低,所以,青蛙和鱼类均为变温动物。

在冬季呈冬眠状态,这也是对不良外界环境的适应。

  这部分的教学,通过指导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

  播放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录像,或展示青蛙发育史标本,或剪贴生活史(一一贴在黑板上)。

请学生回答:

  1.青蛙的成体与幼体形态一样吗?

  2.幼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3.成体生活在何处?

用什么方式呼吸?

  4.青蛙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经过观察、分析,学生能归纳出:

青蛙是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也在水中,用肺呼吸,体外受精。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和变态发育。

  关于青蛙的食性可由学生介绍,教师可出示抽拉式舌模型或青蛙捕食的动画,进一步分析出青蛙捕食的特点,也可导出保护青蛙的意义,从而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通过对青蛙内部结构的分析、比较,使学生知道青蛙比鱼高等,适于两栖生活,从而树立进化论的观点。

  (4)关于两栖动物主要特征的教学。

  可用播放蟾蜍和大鲵生活习性录像,使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明确蟾蜍是有益的动物,大鲵是有尾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启发学生,联系青蛙、蟾蜍、大鲵特征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5)教学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将本节的重点内容总结归纳出来,不完善之处由教师做补充,这样长期训练,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也可将重点内容做精彩回放,学生观察后,再归纳总结。

  (6)关于讨论答疑部分的教学。

  根据本节所学的内容,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可以是课外的,学生间相互讨论,互相解答,学生答不出的,教师予以解释。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好机会。

第八章 两栖类

一、青蛙

1.生活习性:

水陆两栖,

      捕食活的害虫。

2.外部形态:

保护色,皮肤裸露,      分泌黏液,有感觉器官,      后肢发达,趾间有蹼。

3.内部结构:

(1)呼吸:

肺,皮肤辅助呼吸;

(2)心脏:

两心房,一心室;

(3)生殖发育: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卵生;

二、其他两栖动物:

        蟾蜍、大鲵

三、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

体温不恒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

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

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

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

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

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

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

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

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

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

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

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

根据细胞学说学生可以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进而激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

从分析前人实验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开篇首先要明确说明,研究对象以真核生物为主。

  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培养点。

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

细胞质部分重点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由于植物的新陈代谢部分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功能方面不用涉及得太深。

  细胞核部分重点讲清细胞核的结构;

讲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

其他内容将在细胞分裂以及遗传和变异部分再做深入探究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细胞膜

教学题目: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教学过程():

  问题:

病毒具有生命物质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核酸。

可是病毒却不能单独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细胞后才能体现生命的特点。

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

你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

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

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

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根据初中知识,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几类?

它们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结构?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界把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独分成一个特殊的界。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又根据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确指出:

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以真核生物为中心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解释细胞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兴趣。

在电镜下人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电镜照片。

  指导学生读图:

识记各结构名称以及各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

注意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课件演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式图,辨认细胞亚显微结构。

比较细胞的异同时要注意纠正错误。

强调细胞共有的结构和特有结构,总结出笔记。

问题:

1、不同点?

植物和动物组织细胞浸在清水中结局相同吗?

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

有的细胞有叶绿体或大液泡。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2、相同点?

说明了什么?

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结构究竟用什么作用?

这些结构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特点的呢?

分别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重在理解生命意义)

一、细胞膜

  细胞都有细胞膜这足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根据细胞膜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细胞膜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学生讨论:

哪些实事可以说明细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细胞膜是如何保护细胞的?

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与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区别?

问题讨论:

学生设计实验:

  

(1)证明膜的存在。

(质壁分离;

显微探针感受阻力;

电镜观察。

  

(2)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需要得到实验的材料,选用什么样的生物提供材料?

理由?

如何得到细胞膜?

  (培养学生在下结论或推测时要重证据、讲道理。

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的基本素质。

  介绍细胞膜的获取方法(相关内容见扩展资料)。

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