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4453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理解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3)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的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因为修订后的大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本节课把以上内容列为重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方法是较难掌握的。

  2.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等概念,因此应该让他们学的扎实,为以后学习其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概念认识清楚。

  教具准备

  鲫鱼骨骼的标本、活鲫鱼(或其他的鱼)、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内部结构模型、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鲫鱼的内部结构剪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2课时最好连排)。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验趣导

观察鲫鱼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

归纳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1)观察鲫鱼的循环系统

  心脏

  可结合观察解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的内部结构模型的实验,或多媒体软件,组织学生观察心脏的颜色及组成。

鲫鱼的心脏体积很小,位于体腔最前端,即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

  注意把静脉窦与心房分开,心房在前,静脉窦在后。

把心室和动脉球分开,心室浅红色,壁厚,而动脉球是白色的,心室在前面,心房在后面,并观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

  动脉与静脉

  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此教师在讲此课前,可根据鲫鱼的循环系统图解作一个抽拉式幻灯片(制作方法:

在心脏和血管里画斜杠,斜杠画的要细、密、同时流动脉血的位置画红杠,流静脉血的位置画蓝杠,这是幻灯片的上面一篇,下面一篇用电脑激光打印机又细又密的画竖杠。

这样幻灯片上下一抽拉即可明显看出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流动的方向。

  教师在上课时可演示此幻灯片,引导学生以心脏为中心看血流方向,然后让学生根据动脉、静脉的概念,到幻灯片上去找动脉、静脉的位置,并说出依据,或者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以心脏为中心看血流方向,找出动脉与静脉。

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后其他脊椎动物的血管也按此理区分。

  关于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往往误认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教师应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明确认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是根据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而定的(不宜联系养料和废物的多少),然后让学生根据此依据在鲫鱼的血液循环图上标出动脉血、静脉血,并说出自己标出各部位流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依据。

  让学生分析鲫鱼的心脏里流几种血(为学生学习两栖动物的血液循环打基础),依据是什么(心脏一心室一心房,一条血液循环路线)。

  讲课时可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用湿纱布或湿棉花把小鱼包起来,注意不要伤害小鱼的生命,把鱼放在载玻片上或培养皿里,把尾鳍移动到物镜下观察)。

  ②观察鲫鱼的排泄系统

  可直接问学生鲫鱼血液里的废物如何排除体外?

然后组织学生观察鲫鱼体腔背侧的一对红色的肾脏,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里的废物形成了尿,尿液最后经尿殖孔排出体外。

  让学生分析总结出鲫鱼除了外部形态。

结构和生理方面与水中生活相适应外,在生殖发育方面也表现出了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师提示:

学生实验组从鲫鱼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小结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及常见的金鱼、鲤鱼等归纳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自我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应理解的重点是什么?

你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第七章 鱼类

 第一节 鲫鱼

  (4)循环系统

  组成:

心脏、血管

  途径:

一条血液循环路线

  心房 心室

  鳃部毛细血管

  背部大动脉

  体内毛细血管

  静脉

  (5)排泄系统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

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

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

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

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

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

教师请学生回答:

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

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

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

板书设计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感觉器官:

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一、眼与视觉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

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

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

再提出:

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

介绍视力检查方法。

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

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

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

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

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

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

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

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

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

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

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

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

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

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

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

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

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

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

第二节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

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

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

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

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

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

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

起、止的标志?

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

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

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

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

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

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

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

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

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

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

(占时90~95%)

  细胞变化:

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

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

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

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

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

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

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

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

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

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

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

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

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

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

细胞一分为二。

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

(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

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

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

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

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

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

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

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

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

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

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用词要准确。

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

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

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

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

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

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

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

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

(课件素材资料:

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1] [2] 下一页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导课方案一:

在教师诗般的语言中想像大海、江河、雨雪、绿茵、麦浪,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以此进入情境。

方案二:

观看录像,展开联想,进入情境。

以抒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

播放录像。

二、提出问题方案一:

四人小组合作,针对课题内容写出1~2个想探究的问题,实物投影上展示。

方案二:

针对课题内容和课前准备,举手提问1~2个想探究的问题。

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聆听,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观点,点拨引导。

三、进行新课: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

方案一:

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方案二:

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位意事项。

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

方案一:

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方案二:

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出示CA1,指导分析。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

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

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指导、点拨、归纳。

出示CAI进行提示。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

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

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

(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

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实物投影展示,对学生的课前活动进行鼓励性评判。

出示CA1,点评。

分析李白诗句。

方案一:

四人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找出诗中的缺憾,并谈从中所受的启发。

方案二:

观察分析,找出诗中的缺憾,发出节水倡议。

巡视、点评。

出示CAI提示,补充,点评,情感教育。

 

[1]

教学教案录入:

admin    责任编辑:

adm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