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2241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docx

广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答案】

1.示例:

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示例: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3.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A的句意为: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

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故选B。

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秋思之祖马致远

2.C

【解析】

1.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

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

买了被子吗?

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4.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请把下面两个图片放到一行)

图一

图二

2.“夕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或表羁旅之思,或抒迟暮之怀,或表惜别之意。

下列诗句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样,借夕阳表达羁旅之思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3.诗词中有许多思乡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图一。

理由:

图一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

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

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

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

图二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二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一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2.A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写有关思乡的诗句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绘画面的理解。

应先抓住相关诗句中写景或物的字词,然后从整体上分析诗句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景象,表达的是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识读图片应抓住图片中的关键景物,并能从整体上感受画面意境,从中寻找诗画的关联。

图一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等表现的意境正好与这种景象相符。

而图二描绘了一幅马肥,树茂的景象,画中的人也显不出劳顿之苦,与诗句景象不符,故选图一。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A句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望着烟雾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绪顿生。

表达夕阳下游子的羁旅之思;B句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抒迟暮之怀;C句意思是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表惜别之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思乡”,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5.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

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

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

池塘。

③堑:

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

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8.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

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

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愁何在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

回头。

(2)河南:

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

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

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

经过。

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

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所以这是将士有着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是“燕脂、夜紫”。

描述画面时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

时值深秋,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

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本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人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战事紧急,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

10.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

”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②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③身?

日暖桑麻光④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⑤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

②平莎(suō):

莎草,多年生草木。

③耦耕:

泛指耕作。

④光:

指桑麻叶面光亮。

⑤使君:

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本词上阕描写了“______”“平莎”“______”等景物,表现出作者_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

【答案】

1.“软草”“轻沙”“路”“路无尘”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2.示例一: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

“泼”字用得精妙,“泼洒”(“泼水”)之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意象的筛选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词的上阕抓住了“软草”“平莎”“轻沙”“路无尘”等景物意象,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词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写出了乡村雨后天晴后,田野里的清新、明丽,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本题也可以从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从题材看,与这首诗相近的是()

A.《商山早行》B.《春望》C.《过零丁洋》D.《游山西村》

2.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3.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1.A

2.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因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3.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1.这首诗和《商山早行》都属于羁旅怀乡之作,题材相同。

B项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C项表达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D项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选A。

2.颈联是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

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3.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本诗最后两句的“烟月”与“鱼船”是让人心生欢乐之景,但却曲折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13.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