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3245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含反思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相关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四大发明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数百位演员组成方阵,用汉字“和”的演变过程,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

那一幕带来的震撼,许多人至今都念念不忘。

人们在自豪之外,未免会生出更多的悲叹,这种古老技艺,怕是只能存活于博物馆了吧。

其实不然。

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江畔的东源村,墨汁依旧飘芳香,木活字印刷技艺,在那里被完整地保存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古老的发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活字印刷术

1.多媒体播放视频——《毕昇制作泥活字》

2.阅读教材“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目,归纳活字印刷术的工序及材料。

3.材料研读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4.提出问题:

活字印刷术哪些地方体现了“活”的特点?

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有怎样的进步?

提示:

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

既经济又省时。

5.材料研读

约在13世纪,我国活字印刷术就传入朝鲜半岛。

朝鲜高丽王朝末期,已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到李朝获得大发展。

日本直到16世纪,才开始有活字印刷术,是壬辰(1592年)日本侵朝战争后由朝鲜传过去的。

当时日本从朝鲜带回数以万计的铜活字和铸字工,从此日本有了活字刊印本。

中国活字印刷传到越南更晚至19世纪。

我国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在15世纪,是从我国新疆沿中亚、西亚逐步传到欧洲的。

我国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先生指出:

“谷腾堡完成其活字试验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高潮。

而在谷腾堡时代我们仍能看到中国的技术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提出问题:

说说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方向。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

提示: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动动手

用橡皮泥、胶泥、土豆等试制一些活字,排成你所喜爱的诗句或格言。

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会一下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图片展示——司南(模型)

2.提出问题:

观察图片,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示:

托盘和磁针。

司南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

3.图片展示

   

图一          图二

图一 《梦溪笔谈》所载水浮指南针复原图,潘吉星复原(2001)

图二 南宋旱罗盘复原图,潘吉星复原(2001)

4.提出问题:

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

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快速应用?

提示: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磁性较弱,加上转动使之与底盘摩擦力较大,指南效果比较差,所以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罗盘针是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便于携带,准确性较高。

5.材料研读

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二: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想一想: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6.图片展示

   

元代火铳        现代火炮

想一想:

火药用于军事有什么影响?

提示:

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7.材料研读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教师归纳:

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促使欧洲制造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8.思维拓展:

宋元时期的科技对推动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目标导学三:

发达的中外交通

1.阅读教材有关唐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元朝交通路线图》,说说与唐朝相比,元朝交通路线图有哪些拓展?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如此广阔,是如何管理的呢?

2.图文展示

鸡鸣驿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63《元朝交通路线图》,请说说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

(1)宋元时期的陆上交通的特点

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范围更广。

(2)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的特点

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航海家们还初步掌握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宋朝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最远可达东非海岸,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活动与探究

假设你是宋元时期的一名商人,家里有上好的绸缎、书籍和烟火,你要将其远销海外,你会选择怎样的路线?

会途经哪些国家和地区?

5.思维拓展:

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发达的中外交通有什么历史影响?

三、课堂总结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等等,都是宋元时期科技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

通过综合题目的设计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让学生回顾一下宋元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

三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意义,这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深远等。

概括出这些成就的意义,即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科技高峰,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知道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了解明代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识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物种的引进、商帮的出现探究明代的社会经济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增强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

(1)中央组:

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

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学生思考: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

”宋濂如实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

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

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

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

隋朝。

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

(1)原因: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

“四书”“五经”。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

③考生答卷格式:

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

“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

提问:

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

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2.多媒体展示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的图片;展示丝织品、瓷器的图片等,使学生直观感受明朝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需要以此为鉴,带领同学们思考现代社会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

其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